
書名:《我國行政法基本問題研究》
作者:閃濤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58-4028-9
出版時間:2020 年4 月
定價:45 元
行政法是面向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與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包括行政管理的一般原則、行政主體的職責權力、行政部門法的劃分等。要準確、深入地理解行政法,保證其實施成效,必須對其基本原則與作用進行分析,為其實踐提供支撐。由閃濤著、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國行政法基本問題研究》一書,立足依法治國背景,為切實改善中國營商環境,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圍繞中國行政法的主體責任、法律關系進行詳細探討,梳理中國行政復議制度的發展歷程,針對行政聽證制度、行政公開制度等熱點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策略,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結合該書內容,行政法基本原則界定了行政法律體系的框架范圍,為構建法律規則與法律理論提供了思想支撐,能夠保障行政法的制定與實施。經過長期發展,相關法律學者、政府部門等揭示了行政法內在規律與原理,并結合國外行政法實施經驗,梳理出較為穩定、科學的行政法原則,有效推動了中國行政法的理性化、規范化發展。具體而言,中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兩項。
程序正當原則。行政權力的合理運用必須在法定的程序框架內,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使其能夠依據法律法規對侵害自身合法利益的行政行為進行申辯、陳述,并規范約束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使行政權力得到有效監督,避免行政腐敗問題的發生。可以說,程序正當是保障行政法實體正義與形式正義的關鍵因素與重要保障。實現程序正當,首先要求行政主體公開行政權的行使過程與各項行政行為,如行政執法的依據、程序和結果等,保證行政權力的運行與行政法的實施公開透明,主動接受公眾監督。其次需要行政主體將行政法相關知識、行政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義務告知行政相對人,保證他們能夠自主實施自身的陳述權、申辯權等;對于重大行政決策的制定出臺,應面向公眾開展聽證或者調研,收集聽取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對相關政策或者決定進行合理調整,保障公眾權益不受侵害,使得最終決策不與公眾利益相違背。
行政法定原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必須依據法律明文規定進行,如果法律沒有相關規定,則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更改或者實施行政法律行為,以免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影響法律權威,這充分體現出行政法的運行始終尊重人民意志,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同時,根據現有法律法規或者相關文件行使的行政行為才是合法合理的,因為按照已經中止或者廢除的法律法規來行使行政權無法保障行政結果的公平公正。此外,在獲得相關法律依據之后,執法部門必須堅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履行法律職責,避免在執法過程中出現拖延懈怠情況,若發生拖延懈怠情況,則應對相關部門執法的不積極、不作為進行追責。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深入推進,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行政法律法規體系,各級政府也逐步形成了依法行政的治理理念,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初顯成效。這與行政法的規范治理密不可分。具體而言,行政法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規范制約權力的運行。根據行政法規定,法院負責審查監督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這就意味著司法系統可以對行政權進行監督制約,保障行政權力在規范的法律框架內實施。但如果司法系統無法發揮良好的規范制約作用,則會導致公民權受到行政權的無限侵占,從而對社會資源的支配占有力逐漸下降。為此,國家應當將司法權與公民權有機結合起來,將人民中心理念貫穿到司法審判全過程與各環節,從而使得司法審判權獲得更多民間力量的支撐,進一步強化對行政權的制約,形成權力制衡的法律體系。因此,行政法對于公民訴權制度的建構與完善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與現實價值。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行政法的主要對象是行政管理主體,通過明確規定行政管理過程、形式、職責等,梳理行政管理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各項行政權力可以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運行,避免出現行政權力濫用的情況。同時,依據清晰明確的行政法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減少管理過程中的人浮于事、推諉塞責等情況,使行政機關從國家與公民利益出發,依法行使自身職權、履行自身職責,確保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有效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充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綜上所述,行政法的高效運行離不開規范完整的權力制約體系以及權責清晰、程序規范的管理機制。在推進行政法完善發展過程中,相關主體需堅持程序正當、行政法定原則,根據具體的法律實踐,及時調整行政法律體系的問題與不足,充分發揮行政法對于社會治理的效能,提升行政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