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文娟
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典籍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艱巨任務。200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中提到“培養(yǎng)一批技術精湛、素質較高的古籍修復人才”。同年,各地政府也結合當?shù)貙嶋H,對古籍保護工作進行了具體規(guī)劃。
傳統(tǒng)的師帶徒機制。古籍修復是一門手藝活,它的專業(yè)特點決定了師徒相承、口手相授的“師帶徒”模式是最有效的傳承機制之一。“師帶徒”模式適合有優(yōu)秀古籍修復人才的古籍收藏單位,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修復人才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可以完整地“復刻”師傅的修復手法。但是國內經驗豐富、專家級的古籍修復師屈指可數(shù),分布也不均勻,很多古籍收藏單位不具備施行傳統(tǒng)“師帶徒”模式的條件。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老師傅的技藝和經驗,加快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yǎng),2013 年,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此后,“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成立,古籍技藝傳習的新形勢由此開始。傳習中心和傳習所模式下的“師帶徒”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師帶徒”模式的延伸,由古籍修復專家擔任導師,收徒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新時代古籍修復隊伍建設的創(chuàng)新形式。
培訓班傳承機制。基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全面實施,2009 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國設立了12 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隨后,“國家級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建立,部分“修復中心”也是“人才培訓基地”,二者相輔相成,成為加大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力度的重要依托。古籍修復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舉辦的培訓班,專門聘請古籍修復技藝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著名修復、保護研究專家授課,招收公益性收藏單位在職人員,進行古籍修復技術培訓,既強化了原有修復人員技能,又帶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
高等院校培養(yǎng)機制。隨著古籍保護理念的不斷更新,古籍保護與修復工作逐漸成長為一個綜合學科,修復師僅
僅掌握傳統(tǒng)修復技法已經遠遠不能勝任這項工作。文獻學、美學、化學、生物學、材料學等學科在古籍修復中的應用已非常廣泛,只有與高校教育結合,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古籍保護工作需求的復合型人才。2003 年,教育部和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開展培養(yǎng)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江蘇三省市開展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試點工作。近年來,各地越來越多的高校和職業(yè)學院開設古籍修復相關專業(yè),其中本科和碩士的比例不斷加大,復旦大學和南京藝術學院已開設與古籍保護相關的博士學位,為國內培養(yǎng)高端古籍修復人才提供了平臺。
人才培養(yǎng)時長短,基礎不牢。“三年入門、五年出徒”是對“師帶徒”模式教學時間的描述。據(jù)2005 年以前相關統(tǒng)計顯示,全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才不足百人,除了國家圖書館及部分省級圖書館外,其他館專職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老師傅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大多為工人編制。在這種師資少、人才緊缺的情況下,花費3~5 年培養(yǎng)一個修復人才的傳統(tǒng)模式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截至2020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共舉辦古籍修復類培訓班65 期,培訓人數(shù)超過2000 人,每期培訓時間為15—30 天。學員如果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利用短時間掌握一門專業(yè)性極強的手藝是不可能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延續(xù)老師的工作習慣,具體操作過程不夠嚴謹、不夠規(guī)矩,結業(yè)后不能滿足古籍修復工作的實際需要。3~5 年精心培育與幾十天的快餐式培訓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技術和經驗都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傳承。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古籍修復人才隊伍,需要更加重視人才培養(yǎng),僅憑短期培訓是不可能完成的。
培訓內容不夠深入。就筆者參加過的培訓而言,培訓內容非常廣泛,初級班學習淀粉的提取、糨糊的制作、各種裝幀形式的制作等,提高班學習染紙、修復技法等。面向初學者,這些課程是非常適合的,但對于有一定修復基礎的學員,還需要有更符合學員實際情況的課程選擇。
缺乏宣傳,社會對古籍修復工作認識不足。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紀錄片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去解讀文物的前世今生,愿意主動去了解和學習傳統(tǒng)修復技藝。觀眾往往被紀錄片中感人的音樂和唯美的鏡頭所吸引,而忽略了修復師高超技藝背后的默默付出。古籍修復這項工作,對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要求非常高。《裝潢志》記載:“良工須具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良工”不僅要有一雙巧手,還要眼力精準、心態(tài)平和、心思細膩。長時間面對破損的古籍、煩瑣的技術流程,對修復師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做到心無旁騖、從容不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高校統(tǒng)招雖然有一套考試流程,但并不能完全篩選出適合從事古籍修復這項工作的學生。有部分學生盲目填報志愿,入學后很難進入學習狀態(tài),隨即轉了專業(yè),有的雖然順利畢業(yè),但無法找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或者并不想繼續(xù)從事相關的工作,畢業(yè)后真正從事古籍修復專業(yè)的人很少,這與學生對所選專業(yè)的工作性質認識不足有關。
推行線上培訓長效機制。古籍修復雖是手藝活,視頻教學可以作為日常培訓的輔助,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助力傳統(tǒng)文化傳播。可將各個傳習所古籍修復培訓班的教學視頻,制作成系統(tǒng)完整的線上培訓視頻,建設專家培訓資源庫,為學習古籍修復的學員提供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平臺。對于有基礎的學員,可以通過視頻查缺補漏,提高自身修復技能;對于基礎薄弱的學員,可以通過課程加深認識,為日后線下培訓打好基礎。現(xiàn)有的培訓班學習時長普遍較短,線上課程的加入可以作為輔助。視頻可以考慮開通回看、評論、問答等多種渠道,真正實現(xiàn)長效培訓,為培養(yǎng)古籍修復技術人才拓寬渠道。
優(yōu)化培訓課程設置,保障培訓質量。一是深化課程內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對有一定基礎的學員進行培訓時,可以細化課程設置,針對古籍修復過程中有代表性的環(huán)節(jié),結合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設置模擬訓練,做總結培訓。如“補書葉”這一操作,除了常用的“背面補”之外,還有“掏補(不拆書)”和“正面補”。筆者認為,在短期培訓中,老師可以結合具體案例,幫助學生更快地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熟練基本操作,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技術。二是結合古書畫裝裱和修復技藝,拓寬古籍修復思路。流傳至今的古籍修復技藝與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本是一脈相承,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很多操作技法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學習古籍修復技術時,古書畫的裝裱與修復也應有所涉獵。一般古書畫的畫芯尺寸較古籍的書葉尺寸大很多,大尺寸畫芯對于強化托裱手法、熟練使用棕刷等技藝都有益處。修補古籍書葉多以補洞為主,盡量不脫裱,而修復古書畫的畫芯時則大多需要先脫命紙,然后在命紙上補洞。筆者認為,在修復損壞特別嚴重的古籍時,可以借鑒古書畫畫芯的修復方法,在符合古籍修復原則的前提下,為古籍修復技藝拓寬思路。三是制定完善的結業(yè)考核制度。每期培訓結束后對學員進行業(yè)務考核,包括書面考核和實踐考核兩部分,以實踐考核為主,根據(jù)考核結果發(fā)放結業(yè)證書,督促學員用心學習、勤加練習,以保證短期培訓的效果。
加強古籍修復工作的宣傳。古籍修復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籍保護單位應加大古籍修復工作宣傳力度,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想要真正從事古籍修復工作,除了需要掌握專業(yè)技能外,還需要認識到古籍修復的工作性質。修復工作相對枯燥乏味,數(shù)小時的靜坐和高度專注是修復師的工作常態(tài),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修復師需要經過數(shù)年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的磨煉,僅僅幾次培訓、幾年的大學學習是不夠的。建議加大古籍修復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舉辦古籍修復技藝展示、線裝書制作等活動,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古籍修復技藝魅力的同時,向大眾介紹古籍修復的真實狀態(tài),讓其對古籍修復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二是讓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可以在中小學階段設置選修課,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古籍,學習古籍知識,了解古籍修復技藝,為將來職業(yè)規(guī)劃奠定基礎。三是制作與古籍修復工作相關的視頻,向大眾介紹古籍修復知識,展示修復流程,傳承優(yōu)秀技藝。
以傳習所為依托的“師帶徒”模式、以培訓基地為依托的培訓班模式和以高等院校為依托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三種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方式分別適用于不同的人群,能有效緩解古籍修復人才緊缺的狀況。當然,還需要通過實踐與總結,持續(xù)提升古籍修復隊伍的修復水平,傳承傳統(tǒng)技藝并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為古籍保護工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