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詩溦 圖:丸工作室

《阿墻》與陳粉丸
第一次見到陳粉丸的作品是在“首屆南海大地藝術節”的太平墟南街39號,超過600片串聯和懸吊的亮銀鏡面墻皮剪紙通過頂部的編程電機牽引實現轉動,猶如記憶的碎片不停運轉,很是引人注目;再次與她的作品偶遇,是在佛山單向街書店開業時,在二樓放置的一個木人樁,嚴謹中帶著一些戲謔;最近一次便是在她新搬遷的工作室,700多平方米的空間中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她的半成品。這些由深深淺淺的粉色組成的紙藝作品,既新潮,又有趣,個人風格鮮明、大膽而又強烈。現如今,就連她本人也時常是“從頭粉到落尾”,就像她創作的紙藝作品那般。在眾多的人與作品中,我們總是能第一眼發現陳粉丸,認出她的作品。此次在她作品的包圍中,我們完成了一次對話,回溯了她這十年來的心路歷程。
參與駐地藝術創作計劃、與商業品牌聯名、有著自己的策展空間,被媒體譽為“‘90 后’頂級剪紙藝術家”,還在2019 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年鑒著錄藝術家,對于一個“90 后”藝術家來說,這份成績單已然十分亮眼。
加之,近幾年女性思潮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崛起,國潮的興起,這都為陳粉丸走到大眾面前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熒光粉的大面積運用,鮮明的個人形象,切中時代的脈搏,受到當下年輕人的青睞。我們也可以認為,她的誕生恰逢其時,是時代的產物。
對此,陳粉丸平靜地回應道:“就像曾經有個記者問我是不是因為國潮才做了《不息》這件作品,這就好像特意拿著一個錘子去找釘子一樣。《不息》這件作品,我很早就開始做了,而那時國潮還沒有興起。我做的事情與時代潮流相吻合,這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不過我不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而做,只是為了自我表達。”
她曾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專業的版畫訓練使其對圖像印刷、紙張運用,以及書籍制作熟稔于心。從早期運用剪紙創作手工書到大型空間裝置和公共藝術,“紙”作為一種媒介和材料,始終貫穿在她的創作中。
她的作品將中國民間剪紙與當代藝術相結合,以獨特浪漫的角度去重新詮釋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與探索,就像藝術評論家周瑟瑟老師所說的那般,她的藝術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原樣性又有社會實踐的多樣化,還有潮流時尚的視覺化。
能取得如今這般令人矚目的成績,背后付出的汗水與努力,常難為外人所道也。陳粉丸曾兩次考研失利,畢業后,有著長達三年的沉寂。“當你懷抱著做一個藝術家的理想時,離開學校的時候,是很痛苦的。學校可以教你怎么成為一個藝術家嗎?這種教育其實很有限。這個社會本身又需要多少藝術家呢?我對這件事感到懷疑。我當初只是想著,我要每年做出一件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就夠了。”
在經歷了無數個自我懷疑又咬牙堅持、絕不放棄的日日夜夜后,終于迎來了一個展覽的機會。“一開始真的很迷茫。雖然你對外可以自稱為一個藝術家,但是你沒有辦法以這個身份去得到社會上的任何反饋,這就讓你無法自圓其說。不過經歷了深圳那場展覽后,我感到我可以自信地去表達,只不過會慢一點而已。”

木星美術館中展出的《不息》

《低頭看太陽》

FENDI Hand In Hand 匠心藝術展

括號空間 “打卡詩人”“借來坐坐”展覽現場

在木星美術館中展出的《空竹存憶》
“當機會來了,就一定要緊緊抓住。”高強度輸出的同時也需要有大量的輸入。她相信想象力可以經過刻意的練習得到生長。那些由日常錯位的巧妙觀察所積累的碎片,也許造就了創作靈感在某一時刻的對應。
無論是在工作室附近還是在外地出差,她都會為自己制定觀察任務與主題,有時還會選擇特定的散步時間或區域。如果今天她給自己布置了一個“發現街上粉色事物”的任務,沒有拍到一定數量的照片,她是不會停止散步的。在拍到一些照片后,她會撰寫相應的文字。而現在,她也會發動團隊的小伙伴交互式地完成這項任務。這些圖文筆記,令她作品中馳騁的想象力變得有跡可循。
從2013 年畢業后,十年沉淀與蟄伏,慢慢組建了到目前為止一共11 人的團隊,有時還有實習生和兼職。“陳粉丸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
想當年熱愛自由的她只去朋友介紹的公司待了半天就溜之大吉了,“沒有正經上過一天班,所以那些打工人的擠地鐵、打卡、朝九晚五的體驗,統統都沒有”。現在,肩負著11 個人的生計,就像運營著一個自負盈虧的微小企業一般,偶爾也會有些管理上的壓力。“為了大家不至于太過散漫,現在也會約定好一個固定的上班時間,定期展開討論以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藝術家在進行作品的呈現工作時,既要以好奇心作為活力來源,同時也需要有嚴肅的標準與流程,以確保創作的可執行性。而陳粉丸更像是在兩種狀態之間吸收和游走。好玩的創作力既是她的藝術生產方式,又是她作為藝術家的核心。這種創作上的活力延續到陳粉丸在垂虹社區開設的括號空間中。在現階段大量商業項目和聯名合作的基礎上,丸工作室的日常開銷和括號空間的展覽支出有了著落。
陳粉丸和丸工作室在探索的各項實踐之間,具有微妙而緊密的關聯。在括號空間中,工作方式不是傳統的策劃方式,不邀請藝術家來做個展,而是作為一個內容產出的地方,將陳粉丸的個人情感轉化為集體共鳴。丸工作室的團隊就是自己生產內容的團隊,就好像陳粉丸贊助了一個“青年策展人計劃”,團隊的小伙伴群策群力,共同呈現了“打卡詩人”“借來坐坐”“防不勝防”三場有趣的展覽。“括號空間里的內容不完全是由我一個人去策劃和創作的,我只是一個牽頭人,一開始很多主題展覽其實是我個人興趣,不過我的同事們會有他們的想法加進來,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玩的呈現”。
“這么多年來,我與藝術圈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我和畫廊會有合作代理關系,美術館也會委任我進行藝術創作,和許多不同的商業品牌進行聯名……對于我來說,就像是在完成一個個藝術項目,這幾種不同的模式在我心里都是平等的。同時,我也不希望我團隊的人只是在重復我做的事情,我希望他們也能參與創作,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陳粉丸的作品既向后看,又向前看,從剪紙這一母體誕生出了未來的藝術,使用iPad 制圖的“電子剪紙”,常常沒有明確的空間體量界限。木星美術館館長及展覽策展人呂紅榮說:“粉丸的作品極具城市公共美學的屬性,適合于社區關系的互動,其作品大部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也同時具有時尚潮美學的特質。這些帶有公共屬性的裝置藝術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賦能商業的行為。”
“分享”與“分寸”,是關于她創作的兩個關鍵詞。在她的各大社交平臺上,有著豐富多彩的分享內容,雖然她不會過于關注網絡推廣和維護,但也不想丟失這個發聲的陣地。在社交平臺之外,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每天手寫日記的習慣。通過這個習慣,她敏銳地捕捉到身體的變化。她認為這不僅有趣,而且有益。
上文提過的《不息》是陳粉丸對分寸感把握的絕佳體現。“龍”是人類想象中關于“無限”的生物,《不息》則是關于龍的再現,用一個個不同角度的龍骨節作為“點”,再用這些點去構成無限組合可能的“線”,拐彎轉折且無限延長。因為內部的奇妙結構,每一次展出《不息》都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只要時間足夠長,可以展出的機會足夠多,它就會抵達無限。現在已有一千五百多版,在中國各地巡展11 次。“把握學術與大眾間的平衡,讓更多人能得到藝術的滋養,是我想要為之奮斗的方向。”

陳粉丸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2014年創立丸工作室,現生活工作在廣州、佛山。
部分展覽
2023年 “那個剪紙的——陳粉丸”個展,木星美術館,深圳
2023年 水之回響——2023中國銀川黃河文化旅游節特展,銀川當代美術館,銀川
2022年 《阿墻》《大地窗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佛山
2022年 《對稱的自然:藍色呼吸》,上海藝倉美術館、成都萬象天地
2022年 “聲·生”展,北京時代美術館,北京
2022年 37×33cm第三季,紅門畫廊,北京
2021年 《(打卡詩人) 展》,括號空間,佛山
2021年 《津天于天津》,Select藝術家駐留計劃,天津K11
2021年 “超融體” 2021成都雙年展,成都天府藝術公園,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