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皓
摘 要:自信即個體對自己積極正確的認知和評價,自信心對學生的成功非常重要,為了讓隨班就讀兒童走出成功的第一步,必須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教師和家長在隨班就讀兒童生活中起著重要指導作用,隨班就讀兒童非常關注身邊的伙伴和成人的評價,他們對隨班就讀兒童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為此,教師和家長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有效促進隨班就讀兒童的成長。
關鍵詞:德育工作;家校共育;隨班就讀兒童
自信就是個體對自己積極正確的認知和評價,它就像催化劑,可以把我們在生活中的所有潛能調動起來,非常有激情地對待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很久之前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組,成績優秀的為A組,成績一般和成績欠佳的為B組。心理學家找來了兩位能力相當的教師來教導他們,心理學家把B組的學生交給第一位老師,并告訴這位老師B組里面的每位學生的智力都非常優秀。接著心理學家又把A組學生交給第二位老師,并告訴這位老師A組學生的智力正常。通過兩個月的實驗,心理學家驚奇地發現B組學生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都明顯優于A組學生。是什么原因使這兩組學生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原來,第一位教師不明真相,以為自己教的是優秀的學生,所以對學生非常耐心,大多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教育方法,導致B組學生在教師的耐心鼓勵下,不斷增強自信心,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從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自信心對學生的成功非常重要,更何況是對隨班就讀兒童呢?我們很容易發現,那些在人類歷史上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無一不是具有極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全面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積極樂觀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這些都是他們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所以,為了讓隨班就讀兒童走出成功的第一步,就必須讓他們建立自信心。
一、利用代幣法給予隨班就讀兒童成功的體驗
如某班的葉同學,她出生時窒息,大腦缺氧,后來經醫生診斷為大腦發育不良,精神發育遲滯,社會適應性行為重度缺陷。因此葉同學在班級里不與同學交往,參與集體活動時會大哭大叫。從葉同學的表現來看,她屬于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教師需要幫助葉同學克服恐懼建立自信,因為一切的學習活動,都以建立自信做保證。教師對她采用“正強化”方法訓練。“正強化”就是給予一定好的刺激。即:在她有好的表現,如當同學碰到她的物品時,她不發脾氣,老師就獎勵她印花,或以微笑、點頭、口頭稱贊和表揚等方式對她給予肯定,運用獎勵的方式,使一個適應性的行為模式重復出現,并保持下來。又例如,她上課能安靜聽講,小組討論時能轉過身去傾聽同學的發言,或愿意動筆寫作業,教師都立刻給予她微笑、表揚,運用身體語言、眼神示意等,喚起她自信心。教師的關心和贊賞激發她進一步建立自信。教師還以代幣法,不斷向她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她逐步參與到班級活動,愿意與同桌或熟悉的老師交往。代幣法是利用強化原理促進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出現的方法。例如,當她獲得老師獎勵的印花,集齊一定數量就可以換取她喜歡的食物和文具。但當她出現不合群、情緒激動時,就想方設法讓她的情緒安定下來,如好言好語相勸,如果情緒仍然激動,則采用“負強化”方法,隔離她一段時間,使她的情緒逐漸平伏。然后運用模仿法,引導她向班上、身邊的同學學習,使其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心理治療法,主要是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兩種方式,使她學會適當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為來代替不適當的行為模式;如針對她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教師通過“每周一句”的訓練方式,初步使她懂得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否則不會滿足其要求;一旦她能向老師或同學說出感受,取代沉默寡言,老師要馬上表揚,通過正強化的方法刺激、鼓勵其繼續。
一般來說,在生活中體驗成功越多,隨班就讀兒童就會慢慢增強自信心,反之,體驗成功感較少的就越自卑。隨班就讀兒童不可能憑空產生對自己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通過對實踐結果的不斷反饋,才能逐步認識自己。所以,成就感越豐富的隨班就讀兒童,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評價就越積極,自信心也就越強。
二、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有效影響隨班就讀兒童的成長
教師和家長是隨班就讀兒童生活中起著重要指導作用的成年人。隨班就讀兒童非常關注身邊的伙伴和成人對他們的評價,這些人對隨班就讀兒童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如果父母總是以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總是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而且不盲目地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即使在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在他們失敗的時候,也從不懷疑、否定自己孩子的能力,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非常自信的。
(一)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認識到自信對其的重要意義,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當,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例如,教師和家長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會在日常生活的話語中無意地批評孩子,從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盡管孩子真的錯了,在批評他的時候有沒有注意把人和事區分開?會不會因為孩子做了一件錯事,而對他們的能力,甚至人品大加批判呢?我們可以從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看出,耐心的幫助和積極的鼓勵對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和家長應該堅持正面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用耐心和鼓勵澆灌隨班就讀兒童心中的自信之樹。
(二)增加體驗成功的機會,幫助孩子建立恰當的目標
樹立合理的生活、學習目標,是每一個人必備的素質。但是,隨班就讀兒童由于智力、經歷等方面的原因,在制定生活目標和學習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目標定位過高的情況,導致目標難以實現,從而產生挫敗感,這樣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教師和家長可通過一些家務勞動、游戲活動,讓隨班就讀兒童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圍,幫助他們合理地制定學習或生活的目標,使他們較容易地達成每一個小目標,從而增加成功的機會,樹立自信。也可以幫助他們把一個大目標拆分為幾個小目標,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引和幫助下一一達標。例如,我們班的盧同學是隨班就讀兒童,但她對學習很感興趣,在讀一年級時經過努力,各科都能取得C級的成績。但當她二年級時,家長因工作忙,在家里沒有家長的督促和陪伴,成績大幅下降,久而久之,她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對此,為了重建她對學習的信心,筆者只能降低作業的難度,讓她在作業和練習上找回成功的體驗。并且在班隊活動中,讓她跟著組員們一起參與節目的練習和表演,只要她有進步,教師都得及時表揚,以增強她的自信心。總之,自信心是每一次成功體驗的累積,教師和家長可以有意識安排一些機會,讓孩子品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家讓隨班就讀兒童參加家務勞動、和他們分享校園生活等,這樣就能幫助他們積累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自信心。
(三)幫助隨班就讀兒童找出失敗和成功的原因
對于隨班就讀兒童來說,他們缺乏成功的體驗,他們對自己在某事中失敗后,不懂得總結經驗,或者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做某事失敗了。所以,先要讓他們知道,無論失敗或者成功都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例如盧同學在測試中取得好成績,那么她認為這是因為她的努力學習,所以能力強,這樣就將成功歸因為內在因素,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反之,她把這次測試成績好,歸因為運氣好,而上次測試成績不好則是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差,這就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所以,教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教給他們正確找出每件事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的方法,勇敢地面對失敗,正確分析自己的失敗原因,努力提高某項能力,從而在下一次的實踐中獲得成功,以提高隨班就讀兒童的自信心。
(四)讓隨班就讀兒童感受“愛”
對于隨班就讀兒童來說,“愛”是信任、教育、陪伴和關心。教師和家長在幫助隨班就讀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更應該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提高他們自身能力的時候,應該注意能力的均衡發展,不要只注重知識技能的教學,而忽視社會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養成。不然就會造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缺乏自信。目前,有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受到挫折,就包辦代替,嚴重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越來越依賴家長,對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正確的認知,自信心就難以建立起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凡是他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們去嘗試。這樣,孩子感受到了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信任,才會事事樂于嘗試,練習多了,體驗成功了,也會自然而然增強自信心。
總之,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給予隨班就讀兒童多一份信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教育,他們就能信心滿滿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久而久之,當他們面對困難時,都能大聲、自信地對自己說:“我試試,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