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君
摘 要:作業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補充,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方式。在“雙減”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以減輕負擔、促進能力發展、提升學習興趣等作為目的,探索更加有效的作業設計模式,改善學生的課后學習體驗,落實“雙減”政策提出的減負增效的要求。因此,筆者開展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的有效設計”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設計;減負增效
高年級學生正處在數學思維快速成長的年齡階段,幫助學生實現思維和能力上的進階,可以為學生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的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設計中,仍然存在教師過于強調學生做題量、忽視學生成長規律的問題,導致學生課后學習效率不理想的情況。對此,教師應當加強對“雙減”政策的研讀,正確理解“雙減”的意義,探索更加契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作業設計方式,幫助學生改善學習質量,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加強學情分析,實現分層設計
高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分層情況,因此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情況,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已有知識經驗等,結合對學情的正確認識來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作業,從而避免學生學業壓力過大的情況,讓學生在點滴的積累中獲得巨大的進步。
例如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分析,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分層,基于不同的側重點來設計作業。
對于A層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存在基礎知識掌握十分不牢固的情況,無法比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法的規律,不能將整數乘法的經驗遷移到小數乘法中來。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要注重借助課后作業來幫助學生完善基礎,比如給學生提供用于復習、歸納整理的微課視頻,而不是通過讓學生大量做題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對于B層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較牢固,但是學習主動性不強,喜歡以大量做題的方式來鞏固知識,不注重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注重借助作業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且發展學生的數學目光,讓學生通過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來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優化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
對于C層的學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學習能力也比較好,有自覺性,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更加關注學生在數學運算等素養上的成長,通過引導學生建立“數的運算”的模型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此,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后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指導,提高課后作業設計的質量。
二、豐富作業類型,促進能力發展
多樣化的作業類型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鍛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基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設計形式多樣化的作業,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
(一)調查作業
調查類型的作業可增強學生對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敏感性,讓學生在分析、推理、對比等思維活動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對數學的實用性價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設計調查類型的作業,內容為:自主選擇一個要調查的對象(如某種水果在不同季節的價格、不同月份的平均氣溫等等),使用適合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的數據,包括上網調查、用書籍調查等等,利用調查到的數據來制作出一份折線統計圖,真實地反映出數據的變化情況,并且制作出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這樣的作業可以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獲得數據意識、數據能力等素養上的發展。
(二)說理作業
高年級作業設計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讓學生懂得如何高效率地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說理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緒,養成良好的思考問題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因數和倍數”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找因數的方法,理解因數和倍數之間的關系。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素質,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說理的作業,具體的要求為:按照以下的方式來找出48、64這兩個數的因數:①回顧找因數的方法;②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開始找因數,需要使用語言的方式將找的過程詳細地描述出來,每次說完再將自己的答案寫在紙上;③在找完之后,再次觀察,說一說在找因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例:因數是一一對應的,一個因數一定對應著另一個因數,1除外)。
(三)觀察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給學生布置觀察類型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獲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用到了“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知識的場景,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分享。如此,可以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實用性價值。有的學生發現寫字樓經常會使用字母來進行表示,包括A座、B座等,還有撲克也會使用A、J等字母來表示數字,衣服上的尺寸會使用S、L等來表示……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對用字母表示數的優勢形成更精準的理解,為學生之后學習方程等知識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四)實驗作業
實驗作業的設置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基于高年級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教師有必要設置實驗型的作業,促使學生實現在做中學。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量感,教師讓學生想辦法利用學習到的知識來測量出土豆、石塊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對于這項任務,學生可以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學生找到了一個正方形的容器,在里面裝上水,測量出水的高度,之后將不規則物體放進去,再次測量出水的高度,水上升的體積就是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有的學生選擇了土豆這一事物展開測量,想到了將土豆制作成土豆泥的方法,通過將土豆泥制作成長方形塊狀的方式來展開測量,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如此,既加深了學生對公式、單位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也使學生的實驗能力獲得了提升,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意義,一舉多得。
三、實現個性評價,增強學習動機
小學數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綜合素質上的成長,以發展的目光來看待學生,正確理解學生當下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獲得循序漸進的發展。因此在評價學生的作業表現時,教師要注重使用發展性的評價,基于每個學生的成長規律來指出學生的進步需求,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發揮出評價的實際價值。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建立每個學生的個性檔案,真實記錄下學生的成長情況,包括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等等,根據學生的進步或者退步情況來做出適合的評價。同時,教師也要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基于評價的結果來調整對學生的指導方式,以恰當的方式挖掘學生的成長潛能。在評價手段的使用上,教師也要遵循多樣化的原則,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業成果展示舞臺,從更多的角度來了解學生,從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評價。
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實施分層設計、多元設計、個性評價等策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問題的解決中來,讓學生在具有精準性、實效性的作業完成中獲得素養上的成長,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從而將數學作業的育人價值真正地展現出來。因此教師要重視起對學情的分析,了解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制定作業方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單美琴.“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文理導航(中旬),2023(09).
[2]祁妙.“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J].學園,2023(26).
[3]彭國慶.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單元整體設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26).
[4]周燕花.逆向視角:打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另一扇窗[J].閱讀,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