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 薛琦 韓剛濤

摘 要:電子信息類專業全英語教學模式己經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何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完善符合全英語教學內涵的專業課程設置已經成為關鍵。本研究分析了電子信息類碩士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現狀,提出了以專業基礎和技能為導向、以英語語言能力為支撐、以前沿學科的課程設置為指導原則,對課程設置提出整體構想。同時,對于實施這一構想面臨的挑戰給出了初步解決方案。
關鍵詞:電子信息;課程設置;全英語教學;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于能力培養的電子信息類碩士研究生專業課全英文教學的改革探索與實踐”(編號:2021SJGLX082Y);鄭州大學2021年研究生教育研究項目“基于能力培養的全英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全智(1978— ),女,鄭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信號處理;薛琦(1982— ),男,鄭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韓剛濤(1985— ),男,鄭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號處理。
英語被認為是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電子信息行業。作為人才培養高地的高等院校承擔著雙技能人才的培養任務。近年,基于雙技能人才培養的全英語教學課程已經在普通高校逐漸興起。課題組曾對河南省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授予權的14所高校全英語授課培養項目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其中10所高校提供的項目符合全英語教學的要求。數量最多的是工科(6所)。鄭州大學從2013年起,立項資助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近60門。然而在調研中發現,河南省尚無一所院校能夠提供較為完善的學科課程設置。即使是開設了全英語教學課程,由于課程之間關聯度不高,英語詞匯頻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現狀也嚴重地制約了全英語教學課程的普及和提高。近年,課題組也在反復思考和探索如何將全英語課程設置的更加合理、更加規范、更具成效,并給出了初步的解決方案。
一、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一)基于全英語教學課程開設現狀及要求
目前各高校開設的全英語教學課程主要基于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個人的專業特長、愛好。二是教學資源(如教材)獲取的難易程度。從操作層面考慮雖然簡單易行,但其弊端在于設置的課程之間關聯度不高,缺乏課程之間的互通性,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這些課程與學生畢業后從事的研究工作或其他技術工作可能存在差距。為保證課程開設的有效性,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優化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勢在必行。
(二)全英語教學課程的特殊性要求
全英語教學模式不僅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且也區別于其他課程。這種不同在于其教學目標既有專業知識的元素,又有英語語言能力的元素。一方面,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電子信息專業基礎,包括前沿技術、研究方法和實踐技能;另一方面,考慮到英語對于電子信息專業人才進行溝通、合作和競爭的重要性,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作為考核的基本要求。專業基礎和外語能力這兩個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于原有的課程設置并不包含此類課程,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針對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方案,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任務。
(三)與國際接軌的要求
全英語教學課程的對象不僅有國內的學生,還有許多外國留學生,留學生未必適應我國傳統課程體系中的課程設置,因此學校需要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適當調整,以吸引更多留學生來華學習。同時,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和變化迅速的領域,國際上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技術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并未涉及,在未來的課程設置中應該納入。課程調整也是人才競爭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對具有全球視野和英語溝通能力的高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提升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課程設置中應該包含跨學科課程。
二、電子信息類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思考
(一)課程設置的原則
基于全英語教學課程的特殊性和電子信息領域的國際化趨勢,對該專業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以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和技能為導向,以英語語言能力為支撐,面向前沿科學的課程設置為原則。課程設置要確保課程內容與專業知識緊密聯系,使之既能滿足專業要求又符合全英語教學課程屬性。要高度關注學科發展,適時地將這些因素納入課程體系。與教學同步,開設針對性強的專業英語課,以輔助學生專業課的學習。
(二)課程設置的初步構想
基于以上課程設置原則,擬對開設課程進行模塊化處理。分別為專業英語模塊、前沿學科模塊、交叉學科模塊、學術研究模塊以及選修模塊。各個模塊都由若干課程組成(圖1所示)。
1.專業英語課程:課程的目標是提升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論文寫作、口語表達、聽力和閱讀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寫作、學術報告、學術討論等內容,以幫助研究生更好地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
2.前沿學科課程:課程的宗旨是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了解并掌握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和研究方法。包括先進技術與應用、新型研究領域、學術前沿講座、學術研究方法、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等。
3.交叉學科課程:課程旨在培養研究生的跨學科綜合素質,促進研究生在多學科交叉領域具備較強的研究和應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跨學科研究方法、學術綜合講座、學術論壇、綜合性實踐項目等。
4.學術研究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踐。包括但不限于學術研究討論、學術道德規范、學術文獻檢索和評價、科研項目管理與申報等。
5.選修課程:旨在滿足研究生個性化的學習興趣和職業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選擇課程,包括但不限于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學術會議報告、學術書籍出版與學術交流與演講等。
三、挑戰與對策
(一)教師專業特長和素養
高校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通常由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完成,對教師個人的專業特長和專業素養構成一種挑戰。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研究能力,能夠與學生深入互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且在學科知識和研究領域要與所講授的課程內容契合。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發展專業能力和更新知識,以適應學科發展的需求。而問題的解決可能要靠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知識體系來解決。
(二)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的局限性
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需要高質量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對于一些新興領域和前沿研究方向可能缺乏合適的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或來源受到影響。現有的教材和教學資源不夠完善,或者需要補充更新,這就導致課程教學面臨資源匱乏的問題。而自行編制教材和提供本土化的教學資源成為唯一的途徑。
(三)課程之間的銜接需要時間磨合
全英語教學課程體系包括多門學科,如果不能做好課程之間的緊密銜接,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內容重復或缺失,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教師之間的緊密合作,讓團隊精神得以充分發揮。
(四)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更新的速度給課程設置帶來了挑戰
面對電子工程領域如集成電路設計、電路板布線,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以及通信工程領域的衛星通信等諸多新理論、新技術的涌現,迫切需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產生新的分支學科,這無疑為課程設置增加了難度。因此,除了加強教師自身的學習,還需要建立與行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關系,不斷獲取最新的技術信息和行業需求。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以應對技術更新的挑戰。
電子信息類碩士研究生全英語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對于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專業人才至關重要。由于該課程較全面地涵蓋了學生的專業語言能力及知識需求,同時伴隨跨學科和國際化元素的融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技能與跨文化交流能力。但由于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存在短板,教材與其他教學資源的局限性,以及課程之間有效銜接的復雜性,都可能會對課程設置的順利實施構成挑戰。因此,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具體應對措施,以確保全英語教學課程能向更加科學、規范和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悅.5G來了,需求入手深挖專業人才[J].人力資源,2019(7).
[2]郭懸,徐婷.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學的現狀研究[J].海外英語,2022(22).
[3]許麗娜.全英文授課師資培訓概述[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4]李揚.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全英文課程建設的目標模式及路徑[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5).
[5]曹成.智能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設計中的應用[J].集成電路應用,2023(2).
責編: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