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付云 王小引
摘 要:生物化學是分析臨床上相關疾病病因、發展機制及診斷、治療的重要工具,也是培養臨床醫生的重要學科之一。醫生肩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不僅需要理解疾病,還需要理解患者,從身體和精神上幫助患者康復。基于此,醫學院校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心中有愛。本研究詳細介紹了思政教育在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課程中的意義及其實現路徑,為培養德醫雙修的醫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451);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2022YB0160);新鄉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1-XYJG-25)
作者簡介:李翠萍(1983— ),女,新鄉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付云(1978— ),女,新鄉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通信作者)王小引(1973— ),女,新鄉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化學。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并強調“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9月,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德醫雙修的素質能力培養,把德育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首要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高校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并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實施表和行為路線圖”。因此,醫學院校要發揮好自身的特色,開展好課程思政,將“德”與“醫”有機融合。
一、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需要
醫學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使命。由于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類課程應該始終貫穿人文情懷。在醫學生的教育中,教師要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會貫通,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教育,有利于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為國家培養醫術高超、品德高尚、具有奉獻精神的醫學人才,實現“德醫交融”。
生物化學是醫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研究生物體內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生物化學理論與實驗技術更是分析臨床上相關疾病的病因、發展機制及診斷、治療的重要工具。在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從課程的知識結構入手,尋找課程思政的切入點,通過深入發掘,融入立德樹人思政元素后,構建集思想政治、專業知識、職業素養“三位一體”的生物化學課程,這對培養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非常重要。
(二)培養醫學生高尚職業道德的需要
“救死扶傷”是對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全心全意”是對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醫乃仁術,無德不立,醫德為本,醫術為根,德醫雙馨是臨床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面對疾病的復雜性,以及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的醫療技術,更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對職業充滿熱愛,對生命充滿敬畏,愛崗敬業,不斷開拓進取。因此,對醫學生的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更應該注重思政教育,將傳授精湛的醫術與培養高尚的品德有機融合,從而讓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心中有愛、行動有光。生物化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學中植入思政教育,可將“德醫交融”模式貫穿生物化學教學活動中,對培養德醫雙馨的醫務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二、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重視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能力
在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課程教育教學的改革,學校通過創造各種條件,鼓勵教師學習相關政治理論知識,參加課程思政培訓,挖掘生物化學課程知識中的思政元素,編寫思政教學案例,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以此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課程思政行動力,實現思政元素與生物化學課程的有機融合。
(二)融合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教學
生物化學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點的發掘是課程思政的重點,兩者的有效融合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如何讓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這是值得深思的。為此,課題組根據生物化學教材的特點,主要梳理了5個方面的課程思政切入點,即學科簡史、代謝體系、科學故事、實驗教學、醫學特色,并總結課程思政與專業內容的有效融合途徑。
1.重視學科簡史,做到熱愛祖國、敬重職業
在介紹生物化學緒論中的發展簡史時,我國科學家的貢獻需要被強調,如生物化學先驅吳憲教授提出的“血液系統分析法”“蛋白質變性理論”,我國科研團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學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研發等。這一項項成就背后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不斷進取、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
結合新冠疫情,從科學角度闡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毒結構和生命周期以及如何防控,明白組成病毒的蛋白質和核酸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功能正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要學習的內容。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啟發學生對健康問題和醫生職責的思考。疫苗被認為是終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傳播的有效方法,我國新冠滅活疫苗、腺病毒疫苗的成功研發與應用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讓學生更加明白醫生的責任和擔當。
2.學習代謝體系,體會整體意識、社會責任
以糖代謝為例,細胞內葡萄糖的代謝涉及分解、儲存、合成三個方面。絕大多數組織在氧供應充足時,葡萄糖進行有氧氧化;肌組織缺氧時,葡萄糖進行無氧氧化;飽食后肝內由于合成脂質的需要,葡萄糖進行磷酸戊糖途徑或合成糖原;長期饑餓時,非糖物質通過糖異生途徑進行轉化。這些分解、儲存、合成途徑在神經、激素的調控下,在多種酶的催化下能夠正常運行,使血糖中葡萄糖的來源與去路保持相對平衡,血糖水平趨于穩定。生命體就是這樣一個由不同物質組成的整體,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又相互依賴,而這正是生命的本質。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分工,如同代謝中的酶一樣,每個人只有做好自己的分工,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愛崗敬業,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同時,學生通過糖代謝的學習,認識到糧食作物食用后主要通過消化轉化為葡萄糖再吸收,進一步通過無氧氧化或有氧氧化而供能,是生命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聯系當前國際糧食安全問題,提倡光盤行動、勤儉節約。此外,教師通過血糖的升降聯系人生起伏,告訴學生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過合成精神世界里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整好情緒,牢牢把穩人生航向,使其螺旋式前進。
3.豐富科學故事,培養研究精神、創新思維
關注生物化學領域如蛋白質、核酸研究簡史中每一個重大發現或進展背后的科研故事,這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和研究歷史,還能培養其科研思維。簡史中胰島素的人工合成、DNA是遺傳物質的證實,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等無不體現科學家堅韌不拔、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科研精神。如在學習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歷程時,讓學生去搜集科學家故事,發現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分別是遺傳學背景出身的沃森和物理學背景出身的克里克。他們共同合作,結合了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相關知識,綜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查戈夫法則、X射線衍射圖以及當時權威科學家鮑林的研究成果,設想了一個和鮑林類似的三鏈結構,該設想被富蘭克林否定后,他們反而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不同意見,承認研究中的錯誤,并不斷了解科研領域的最新進展,將思維翻轉,及時從“堿基外側”轉到“堿基內側”,從“三鏈”轉到“雙鏈”,利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將原子間的關系聯系起來,最后通過X射線衍射檢驗模型構建是否正確。盡管建模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從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不盲從權威,尊重事實,不斷學習,善于合作,創造性地完成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從而揭開了生命之謎。科學家這種不斷學習、批判繼承,不斷探索、創新實踐的科研精神值得學生學習和發揚。因此,科學的每一次突破和進步,不只是思想火花的迸發,更是不斷的實驗、研究和驗證,這些鮮活的例子有助于激發學生在遇到挑戰時,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博采眾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4.注重實驗教學,提高科研素養、職業道德
生物化學實驗是聯系醫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重要橋梁,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職業道德具有啟示作用。在實驗教學中,通過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文獻檢索能力;通過分組操作,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動手實踐的能力;通過書寫報告,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并針對實驗結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培養科研誠信精神;實驗操作注意事項是決定實驗成功的關鍵,可培養學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抓主要矛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對實驗器具的收納整理工作,可培養其科學嚴謹、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
生化實驗課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個人發展能力設置不同層次的實驗課題,除了基礎實驗,還可設置綜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當學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項目,由學業導師負責指導。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查閱資料、選擇材料、確定方案、準備試劑、分析結果、撰寫報告等一系列過程,深刻體會到科研過程,體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日后從醫或從事科研是非常重要的。
5.彰顯醫學特色,加強宣傳教育、實踐教學
醫生肩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不僅需要理解疾病,還需要理解患者,從身體和精神上幫助患者康復。因此,醫學院校要發揮自身的特色,開展好課程思政,將“德”與“醫”有機融合。教師需關注國家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在講授專業知識時,通過列舉醫療行業的優秀人物事跡,向學生傳遞一名優秀醫生應具備哪些品質,如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可堅定學生的學醫信念,激發其學習熱情,明確醫生的責任與擔當。學生應注重學以致用,將所學生化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如糖尿病人的飲食應注意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與患者溝通,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三)建立保障機制,加強考核評價
醫學院校應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小組,整合各部門的力量,各司其職,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根據生化課程思政的多維度目標,如通過價值引領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化科研育人,強化實踐育人,注重文化育人等,建立包括專業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相互整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實現由重結果到重過程,由重理論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轉變,是實現德醫雙馨醫學人才培養的本質。
考核評價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生物化學理論考試中,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相融合或通過挑選經典的醫學案例進行思政討論,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生物化學實驗操作中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例如,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收整儀器設備;是否愛護動物;是否如實填寫實驗數據,認真分析;遇到問題,是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分析解決;是否有創新能力等。可安排學生進行相關實驗設計,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對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評價。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的融合是否能真正體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思政教育內容是否貼近社會與生活、思政教育對未來職業的指導性、思政教育對綜合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對科研素養的提高等方面。通過對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考核,來明確將思政應用于實踐,再通過實踐檢驗思政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醫學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使命。生化課程思政建設是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培養醫學生高尚職業道德的需要,是培養德醫交融的醫務工作者的需要。因此,教師應重視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能力,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讓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課題組主要從以下方面探討融合思政元素,優化生化教學:重視學科簡史,做到熱愛祖國、敬重職業;學習代謝體系,體會整體意識、社會責任;豐富科學故事,培養研究精神、創新思維;注重實驗教學,提高科研素養、職業道德;彰顯醫學特色,加強宣傳教育、實踐教學;等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曹陽.德醫融合:醫學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2).
[3]謝兆輝,焦德杰,李學貴,等.穿石于滴水,潤物細無聲: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生命的化學,2020(5).
[4]張令儀,秦詠梅.學習中國生化發展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回顧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歷程[J].生命的化學,2021(7).
[5]趙晶.以糖代謝為例淺談醫學生物化學思政案例的設計與應用[J].生命的化學,2021(7).
[6]李翠萍,張偉,趙春澎.分層教學在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5(26).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