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飛 陳 燕
(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鄉村振興是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取決于鄉村人才的支持與參與,目前,鄉村人才振興面臨一定的困境與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因此,迫切需要組建一支有能力、懂技術、能吃苦的人才隊伍,以促進鄉村人才振興,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振興尤為重要,這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鄉村人才是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助推器,是黨和國家政策在鄉村有效落實的推動者,是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人才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法律保障[1]。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是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也是最具活力和創新能力的要素。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創新、改革和發展,組建一支能夠發現問題并能提出應對措施的人才隊伍,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進步和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對農村產業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村科技創新則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動力。農村產業改革要將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普及作為核心,鄉村人才是決定科技研發和推廣普及的源動力。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村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新模式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有效聚集多層次、多領域的鄉村人才,成為實現產業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持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才能不斷為鄉村產業振興賦能,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能量。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將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有效發揮國內大循環的內在動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基本條件,能有效減少外部依賴,提升內部消費,推進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致使大量農村原有勞動力流失,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不愿下沉到基層工作,使得人才難以流入鄉村,導致鄉村人才資源匱乏、結構不均衡、整體文化水平較低,進而造成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戰。
我國鄉村人才結構不合理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文化程度、年齡、專業、職責、職能等方面,人才結構比較單一。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青年人才越來越注重薪資待遇、工作條件、居住環境等因素,僅有很小一部分人會選擇成為“鄉賢”,回到家鄉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這會加重鄉村青年勞動力的流失。其次體現在專業能力方面。村民缺乏對新技術、新產業的了解,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比較稀缺,難以支撐鄉村產業的改革和發展。此外,人才結構在區域分布上也存在失衡問題,交通便利和相對發達的鄉鎮人才較多,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區域人才較少,形成了惡性循環。
當今,產業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導致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以往的舊方法、老思路難以適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鄉村產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尋求更加高效、專業的鄉村產業模式,優化原有的產業結構。鄉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推動,近年來,農村本土具備一定科技文化水平的勞動力和青年大學生逐漸流失,加之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整體不高,即便有人才進入鄉村一線,也難以開展高水平、高科技、創新型的工作,導致很少有人能夠“留下來”,而更多是選擇“走出去”。沒有科技人才、創新人才的帶領,許多科技成果無法有效轉化,農民無法受益。由此可見,鄉村整體科技文化水平成為制約鄉村產業振興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鄉村的人口總量少、人才底子薄,是長期以來困擾鄉村人才振興的主要問題。人才振興離不開對創新型、專業型人才的引進,而現今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難以吸引人才走進鄉村。其次,鄉村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使得鄉村人才缺乏實踐鍛煉,導致鄉村人才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提高。最后,未形成科學、有效的人才考核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積極性。綜上所述,鄉村人才引進、培養、管理機制的不完善,阻礙了鄉村對高級人才的引進,削弱了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降低了鄉村人才的發展積極性。
鄉村人才振興應從組織建設、人才結構、培訓機制、政策支持等多個層面進行完善,做好人才振興工作“建、引、調、培、留”的有效銜接,合力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保?]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農村黨支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居于領導核心地位?!保?]由此可見,推動鄉村振興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關鍵。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主心骨”,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影響鄉村產業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發展效率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優選配強鄉村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好地動員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匯聚各方力量,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2.應充分發揮黨員活力。首先要加強鄉村黨員的管理和組織教育,通過定期開展民主生活會等黨組織活動,建立起鄉村黨員的身份意識、模范帶頭意識。其次要大力發展年輕黨員,為年輕人才提供鍛煉的機會,為基層黨組織注入鮮活血液,將鄉村人才緊密聚集在基層黨組織身邊。
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結構的合理性取決于鄉村生產生活、社會服務和村民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相關政府部門不僅要用對、用好、用活人才,還要在鄉村人才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積極引進人才,從而防止本土專業人才的大量流失。此外,鄉村人才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導致鄉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還要進一步完善鄉村人才引進、評價和管理等機制。
1.關注鄉村年輕群體的去向。鄉村年輕群體對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生活設施、社會資源的向往,促使鄉村年輕群體離開鄉村而走向城鎮,這成為鄉村人才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相關政府部門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鄉村教育、完善鄉村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鄉差距,吸引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本地年輕人回到鄉村并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培養鄉村年輕群體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使命感,吸引他們回到鄉村發揮智慧,為鄉村振興事業作貢獻。
2.優化人才引進條件。鄉村人才引進是人才振興的關鍵,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完善鄉村基礎生活設施建設,提高就業待遇,還要不斷優化人才引進條件,加強鄉村企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此外,還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性支持,比如,鼓勵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增設就業、創業津貼,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性支持。
3.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是激勵鄉村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強有力措施,是激勵實用型人才創新創業的動力,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以確保農村實用型人才能夠得到更多認可。比如,評定鄉村人才的標準不能只考慮其學歷、職稱、專業等因素,應更加注重其是否積極響應并落實鄉村的各項發展政策、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對鄉村整體發展的貢獻等方面,從而提升鄉村人才的自我認同感,增強自我擔當意識。
4.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機制。健全人才管理機制是穩定和優化鄉村人才結構的關鍵保障,因此,相關政府部門要充分考慮本地和引進外來人才的數量、所學專業等因素,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管理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廣大農民,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依靠高素質農民,尤其是農村實用型人才[5]。因此,應努力培育鄉村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支以高素質農民為主體的人才隊伍。
1.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對新理論的學習,使他們深刻理解新理論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同時,加大對鄉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激發農民自身的創新意識。比如,在培訓過程中,應注重因材施教,用農民易于理解的方法普及和傳播理論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2.建立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培訓機制。從培訓體系上來看,結合鄉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鄉村人才的年齡、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等因素進行分類、分層次培訓,精準建立與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相符合的農村新型人才培訓工程,建立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培訓機制,創新鄉村人才培訓方式,提升鄉村人才的綜合素質。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使得鄉村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全面領導人才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鄉村振興既要采取外部引進策略,精準引進人才,優化鄉村人才結構,也要增強內生發展動能,加大對本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建立健全各項機制,最大化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