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良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而傳統的以考試來評價學生的方法并不能全面評估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時,應創設適應學生優勢智能結構發展的必備條件,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現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優勢智能,補足劣勢智能,倡導學生的和諧發展。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立足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使學生發揮潛能,培養出具備多元智能的人才,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他在1983年所著的《心智的結構》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認為,智力并非僅以語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為核心,而是由多種相互聯系卻又各自獨立的智力組合而成。多元智能理論拓展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傳統智力觀念主要關注語言和邏輯智力,而多元智能理論則將智力領域擴展到更廣闊的范圍,使人們客觀認識和理解智力的多樣性。同時,提供了適應多元智能的教育方法。由于每個人的智力類型和優勢都不同,多元智能理論促進了個性化教育的發展。為此,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設計和提供更具多樣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智能。
多元智能發展對學生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全面挖掘并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其社交能力與情商水平。通過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多元智能發展對學生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備不同類型的智能素質,通過充分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因為當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成就時,他們會更加自信,并愿意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第二,提高學習效果。多元智能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各種智能。根據學生的智能類型,教師可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和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第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嘗試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質疑性思維,在分析與討論中提高學生應對挑戰、問題的靈活性與創新性。第四,培養學生社交能力與合作精神。多元智能理論注重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通過團隊合作活動,學生將學會有效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理解并尊重同學的特長,這種社交能力的培養與合作精神的獲得,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至關重要。第五,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多元智能理論鼓勵學生自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理解自己在各個智能領域中的表現,有助于學生規劃學習計劃,并提高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摒棄精講的模式,而是通過突出學生主體的課堂討論,來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了解不同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切入點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中無論學生是講解自己的思路,深入分析問題,還是聆聽他人的觀點和解題方法,都要讓學生捋順整個解題的邏輯過程,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或數學方法的理解,有效發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實現語言文字智能的培養。
比如,在教學“分數乘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以一個具體的數學情景引入。教師:“兩個小朋友約定每天一起練習打籃球。他們的訓練計劃是進行5天,每天練習2/3小時。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他們一共練習了多少小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思路,鼓勵他們使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解釋解題方法。如有學生解釋道:“每天訓練2/3小時,總共訓練5天,所以我們要計算2/3乘5,結果是10/3小時。”但學生的說法并沒有涉及將整數乘法的運算規律過渡到分數乘法的過程,教師可以邀請其他同學做補充,在學生思維的碰撞中,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盡量言簡意賅。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推理與判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數學概念和數學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對問題的質疑、推理與分析,有助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與技能分析具體的問題,通過推理與論證增強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在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審視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在單純解出一道題目,而是通過合理的質疑來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深入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時,教師與學生一同討論課本上的臺風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推理與思考。學生可以嘗試通過推理和判斷來確定臺風到達A市的時間。運用角度知識和位置信息來進行推理和分析,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那么移動距離和時間會受到該角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推理并判斷臺風的移動方向和路徑。這道題目中的關鍵信息缺一不可,在學生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方向、角度、速度、距離等關鍵詞,使學生在論證時把握題目核心,可以有效推理出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數學教學中,“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領域。而在該領域的學習中,需要學生掌握常見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概念特點,具備一定的空間意識,因此,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設法發展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除了常見的實物模型展示,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助力,借助軟件展示平面圖形的特點或立體圖形的3D模型,以動畫的方式呈現交互式課堂,讓學生在視覺工具的引領下,認真分析抽象的幾何圖形,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關鍵概念。
比如,在學習“圓”時,教師使用電子白板來展示不同種類的平面圖形,包括圓、直線、三角形等。通過動畫展示圓的定義、半徑和直徑的關系等內容,并在圖形上進行標注和解釋,讓學生觀察、分析和探索圓不同于其他圖形的特點。接著,借助數學軟件,在電腦上使用相關的軟件應用,如繪圖工具、交互式教學軟件等,組織學生在電子設備上進行操作,通過繪制、變換和測量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講解圓的周長這一概念,準備一些圓形物體,如圓環、硬幣等,讓學生通過使用軟尺或繞線量度,測量物體的周長,并與圓的特征聯系起來。同時,通過改變圓的半徑或直徑,學生可以看到周長是如何相應變化的,加深學生對圓周長的理解。
數學學習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時要善于利用實物展示,讓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與實物聯系在一起,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而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越來越好,這時,教師就要善于通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實踐操作來鞏固數學知識,并鼓勵學生應用于問題解決中。無論是帶領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探索數學概念的應用,還是借助數學模型的建構來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都能夠提高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獨立理解。
例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教師把扇形統計圖的特征與實際應用價值聯系在一起,一直強調扇形統計圖中各種數據與信息的真實性,因此,組織學生到校園進行數據收集,比如記錄同學們最喜歡的顏色、最喜歡的水果等。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并使用調查表進行數據記錄,然后將數據整理成扇形統計圖。通過實際的測量和數據整理,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扇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應用。在課堂中,教師設計了互動游戲,安排學生分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話題(如喜歡的運動項目),并在一定時間內收集小組成員的投票數據。然后,與其他小組進行數據分享和交流,最后通過制作小組內的扇形統計圖來展示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紙板、彩色紙和其他材料制作扇形統計圖模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在模板上繪制相應比例的扇形區域,并為每個扇形標注相應的數據信息。通過動手制作這樣的模板,學生不僅能夠從實踐中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創造力。
針對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合作學習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鼓勵學生共同努力來解決數學難題,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在劃分小組時,要考慮到小組內成員的不同優勢,如有的學生擅長實踐操作,有的學生擅長人際溝通。不同成員間的優勢互補,為學生共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在選擇相應的問題時,教師要確定問題是具備一定挑戰性的,需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或分析,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思考成果,并善于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啟發。這種合作學習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傾聽、尊重和包容他人觀點的能力,發展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
比如,相比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圓形的面積計算更難,學生在理解上容易存在誤區,如混淆半徑與直徑的概念,混淆面積與周長的概念,還有學生只記住了公式而不理解推導過程,因此,教師在發展學生人際關系智能時便選擇圓的面積計算題目來發展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能力。將學生分成小組,小組內的成員可以共同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其中,擅長實踐操作的學生可以嘗試通過實際測量和圖形構建來探究推導過程,而擅長理論思考的學生可以從數學概念和邏輯推理的角度思考。小組成員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在討論中逐步形成一個集體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發揮引導作用,提出問題、解疑答疑,并根據小組的進展情況給予適當的提示。在整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思考、試錯和驗證來一步步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遵循邏輯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鼓勵他們相互合作、討論、解釋和互相學習。最后,小組可以匯報他們的推導過程和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小組的思考過程進行比較和總結,從中獲得啟發和新的思路。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共同努力探索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相互協作、交流和學習,在集體智慧的引導下,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溝通技巧和人際關系智能。
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有助于學生以獨立的思考分析數學概念,厘清數學邏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能夠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還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經驗進行總結和評估,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需求管理學習時間,明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在課堂中準備學習工具、教學視頻,或組織學生玩數學游戲,在課下為學生提供在線課程等,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突破課堂教學的桎梏,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準備了圓柱的教具,以及豐富的參考素材,鼓勵學生自行學習,探索圓柱的特點,通過觀察實物、繪制圖形、查閱資料等方式,發現圓柱表面積的構成。教師可以適時提問,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進程,教師:“通過觀察和分析,你認為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幾個面構成的?”先確定學生已經掌握圓柱體表面積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計算各個面的面積。教師:“要想將這三個面加起來,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鼓勵學生分析圓柱體的特征,從這一點出發來計算表面積,在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供反饋,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展,并指出他們的思考和解決方案是否正確。最后,與學生一起總結和概括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讓他們能夠描述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收獲。此外,教師上傳了完整的推理與分析過程,便于有需要的學生在課下復習與鞏固。
通過多元評價方法,學生可以有機會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制訂改進計劃。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內省智能,使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多元評價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反饋和激勵,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和進步。首先,要求學生定期撰寫學習日志,記錄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困難、探索和思考等。學生可以通過寫作來反思自己的學習經驗和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在完成一個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后進行口頭反思,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策略和結果,傾聽他們之間不同的觀點和解決方法,有助于學生提升思辨能力,增強自我評價和改進的意識。再次,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如設置學習目標并進行自我檢查,以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填寫評估表格、問卷調查或使用評分標準來評估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表現,識別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制訂改進計劃。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學術展示活動,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接收他人的評價和反饋,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表達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激發內省思維。最后,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反饋交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指導和支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引發學生對自己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和學習成果的思考,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目的是啟發學生多方面的智能,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公平看待每個學生的學習智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擁有不同的智能類型,要善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帶領學生分析、討論問題,在質疑、推理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等,為學生發展各種智能創造必要的環境,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豐富數學課程內容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