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道智 陳鳳梅
壯錦,作為壯族紡織技術發展的代表,蘊藏豐富的民族紡織經驗智慧。自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壯錦在廣西當地各級政府、院校機構、工坊企業以及傳承人等共同努力下,其研發與展陳已初具規模,漸次形成了以靖西、忻城、賓陽、龍州、南寧、環江為中心的壯錦傳習示范基地與企業。綜合來看,部分傳承與發展基地、企業在壯錦的數字化創新研發、智慧化展陳等領域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已有研究就壯錦文化符號系統挖掘,壯錦研發力量整合,壯錦傳承與發展破解路徑,壯錦如何融入到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問題作了探討。筆者基于近幾年對壯錦研發與展陳情況的持續考察,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擬從智慧博物館的角度淺述壯錦研發與展陳之拙見,以期拋磚引玉,為今后相關研究及壯錦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提供討論。
中國古代沒有博物館這一概念,漢語中的“博物館”一詞譯自英文的“Museum”①《牛津英文大字典》(1971年版)將“Museum”解釋為“繆斯的所在地”,這一概念在古典文化中意味著熱愛知識而冥思苦想,成為豐富知識的象征。(源于希臘語的“Mouseion”)。古典的博物館(Mouseion)概念有著比今天遠為廣泛的內涵,即博物館廣泛而集中地進行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文化殿堂。如有著“世界第一所博物館”之稱的“亞歷山大博物院”(Mouseion of Alexandria)所從事的幾乎囊括了現代社會主要文化教育機構的全部活動,包括大學、研究院、圖書館、檔案館和收藏室。在中國,自周代伊始已有專門管理、保存、研究文化遺物的機構,如天府、玉府、宗廟等。①周代開始設立文物珍品收藏專門管理機構,即“天府”掌祖廟之收藏,“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等。至19 世紀中葉,隨著社會文化和學術活動的發展與分化,原來博物館中的各種機構紛紛從母體中分離,成為專門的獨立建制,博物館的職責與功能逐漸被細化,博物館的內涵不斷縮小,成了專指用于收藏、研究和展出對人類智慧發展具有價值的物品的場所。
近期,國內外學者對博物館的定義及功能有了新的見解與認識。2022 年8 月24 日國際博物館協會②自國際博物館協會1946年成立并首次對博物館進行定義以來的70年間,國際博物館協會共對博物館定義進行過7次修訂。(簡稱“ICOM”)官網正式公布了博物館的新定義③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公布博物館的新定義:A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collects,conserves,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Open to the public,accessible and inclusive,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enjoyment,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即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④《被賦予新定義的博物館》,《中國文化報》2022年9月2日版。這一新定義通過術語的調整,既更加明確地為博物館規范了對象、職能、行為方式等要素,也給博物館提供了進一步激發活力,以及深化博物館與公眾之間關系的空間。⑤杜歆雨、楊智茹、魏峻:《定義博物館:關于國際博協博物館定義提案的若干探討》,《文博學刊》2022年第3期。
隨著虛擬現實、三維建模、泛在網絡、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各類新技術應用于博物館領域,諸如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網絡博物館、掌上博物館、新媒體博物館、泛在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新概念博物館層出不窮。肇始于2012年的智慧博物館⑥2012 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中國智慧博物館建設可行性研究”重點課題,從智慧博物館建設的具體內容與發展思路等方面展開研究。2014 年,江蘇蘇州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七家文博單位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首批試點,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工作開始進入從規劃設計到落地實施的新時期。,是在4G網絡技術廣泛普及的背景下,在融合博物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基礎上,迭代演生而來。①劉中剛:《對當下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若干思考》,《中國博物館》2022年第1期。“智慧”一詞的含義是指高等生物通過神經系統洞察世界、通曉真理、判斷正確和失誤等一系列行為的一種高級能力。21世紀,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當中,“智慧”這一詞語被給予了新的研究含義,“智慧型博物館”的定義由此誕生,指的是基于VR 技術、現代數字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建立具有智能化數字化的博物館。②謝紹軍:《智慧博物館的探索與研究》,《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第18期。智慧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三個階段,即以藏品管理系統建設為代表的信息化階段、以數字資源利用和數字展示建設為代表的數字化階段和以智慧博物館建設為代表的智慧化階段。③姚菲:《博物館智慧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為例》,《東南文化》2023年第2期。早在20 世紀90年代,國內博物館就開始嘗試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藏品進行登記著錄,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率先通過計算機系統管理藏品信息。④陳剛、李晨、祝孔強:《中國智慧博物館建設發展研究》,載《中國智慧博物館藍皮書2016》,紅旗出版社,2016,第9頁。21 世紀初期,在國家政府文化部門的指導下,博物館一系列數字化項目開始啟動,藏品資源的全面數字化成為這一階段的特點。2009 年,中國文博行業管理部門結合國內博物館實際需求,部署了智慧博物館應用試點建設等工作,標志著我國博物館數字信息化的發展進入智慧化階段。
相較于傳統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具有資源整合性、人本性、數據再生產性等相對優勢,后者強調人與大數據的互動,強調人在智慧建設中的主導性、主體性和終極享用性,使公眾和博物館人的“經驗型決策”轉為基于大數據支撐的“智慧決策”,實現對博物館運營、服務和管理等的科學優化,實現公眾對博物館文化消費的興趣使然和理性取向。⑤劉中剛:《對當下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若干思考》,《中國博物館》2022 年第1 期。
壯錦在廣西的傳承與發展已逾千年。自2006 年壯族織錦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以來,其傳承與發展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漸次形成了以南寧、靖西、賓陽、忻城、龍州等為中心的壯錦傳習與研發基地。囿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就當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壯錦研發與展陳基地、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的發展現狀作一簡述。
靖西壯錦的研發、陳列及展覽主要以靖西壯錦廠為主,并逐步向當地文化管理部門、社會團體及民間機構形成輻射。隨著“非遺”保護的持續推動,靖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以及“錦院”“壯鄉藍”等社會團體也在積極投入到壯錦的研發、展陳實踐中。
靖西壯錦廠始建于1956 年,經60 多年的發展,靖西壯錦廠由原來單一生產逐步形成了集產品研發、陳列展示、旅游開發和技工培訓為一體的壯錦生產企業。當前,靖西壯族織錦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靖西壯錦廠在壯錦的傳承與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堅持將傳統的民族技藝與現代的時尚元素相結合,設計出了“錦絢牌”繡球和壯錦系列挎包、壁掛、被面、真絲繡花披巾等包含生活日用品、藝術品、旅游紀念品等在內的系列壯錦產品。目前,靖西壯錦廠主要采取“前店后坊”的營銷與研發及展陳生產模式,即在一樓設置壯錦精品展銷區,二樓分別設有壯錦技藝國家級大師工作室、靖西壯錦廠發展事跡與壯錦及其相關織錦工具展示館,三樓即為壯錦生產車間與壯錦傳承實踐基地。此外,靖西壯錦廠還多次參加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等,研發新品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成果展、全國工藝類精品展等各大賽事和展覽中廣受好評。
近年來,靖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也在持續推進壯族織錦技藝的搜集、整理、保護、陳列展覽等工作,不斷完善壯錦相關技藝的數字化檔案記錄。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 年靖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在甘霖大宅開設“非遺”展示館,館內設有壯族織錦技藝、靖西壯族端午藥市以及“壯鄉藍”等多個“非遺”展示廳。2020 年10 月,靖西市民間壯錦收藏展示館(錦院)開館,“錦院”由民間自籌建館,建筑面積310 平方米,集中展示從清代到建國初期100 多種類3000多件傳統壯錦產品。2022年9月,廣西“壯鄉藍”民俗文化交流協會在甘霖大宅揭牌,由協會骨干成員組成的“壯鄉藍”文創團隊積極與織錦“非遺”手藝人合作,運用壯錦傳統圖案元素研發出各種各樣的布料、服飾、首飾、包包、帽子等文創產品,定期舉辦靖西壯族特色文創產品展示會。
忻城作為壯錦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清時期,忻城土錦(壯錦)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當前,忻城壯錦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壯錦壁掛、玩具、服飾、圍巾、披肩、鞋包、文具等生活用品與藝術品方面,關于壯錦織造技藝及其產品的展陳則是以壯錦小型陳列展示中心、土司博物館壯錦展廳、壯錦技藝傳承基地等線下展示為主。
忻城壯族織錦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于2010 年10 月揭牌成立,現已拓展成為忻城壯族織錦技藝傳承展示中心,主要負責忻城土司壯錦文化、圖案保護研究。在壯錦基地展示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壯錦培訓傳習所,開設壯錦編織技藝,傳授廣西土司手工藝刺繡,民族壯錦繡球技藝,代表性作品有壯錦系列萬字花紋,菱形圖案,壯錦繡球,壯繡等手工藝,該中心目前展示壯錦成品有壯錦服飾、壯錦繡球、壯錦背包、壯錦手提包、壯錦竹籃、壯錦背面、壯錦錢包等約500 件(幅),游客可在此觀看并體驗壯錦織錦技藝。
廣西忻城縣源馨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 年,主要從事忻城壯錦產品研發與生產、民族服飾生產設計、壯錦織機銷售與織錦培訓等。近年來,公司積極配合相關壯錦傳承與保護單位開展壯錦編織技藝培訓,傳授壯錦織造技藝。為了能夠研發出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復古型、珍藏型、旅游型產品,公司努力將現代流行元素和傳統壯錦相結合,由梁恒源設計制作的“民族芭比娃娃”壯錦系列產品廣受年輕人的喜愛,“壯錦娃娃”曾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公司負責人梁恒源先生多次應邀參加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科技館、南京博物館等國內博物館舉辦的織錦技藝展演。
自忻城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后,蒙如君、梁恒源、蘭培文等壯錦代表性傳承人為了提升壯錦技藝的交流及相關壯錦產品的研發能力,先后搭建起了各自的織錦技能工作室。從2010 年開始,由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縣文化館、縣壯族織錦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忻城縣部分中小學聯合承辦了“忻城壯錦技藝進校園”系列活動。此外,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通過建立校內織錦坊、校中廠以及與合作企業聯合研發了壯錦壁掛、布包、裝飾織片、絲巾、被單、領帶、校服、繡球、錢夾、面料等壯錦文創產品30 多種,拓寬了壯錦技藝傳承發展和壯錦資源開發利用的路徑。
步入21世紀以來,賓陽縣在原有賓陽民族織錦廠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大對賓陽壯錦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力度,以賓陽縣湘光織錦坊為代表的傳承基地積極開展賓陽壯錦設計、生產、銷售、研學、體驗等活動。
湘光織錦坊作為賓陽壯錦重要的研發與生產基地,近年來積極與相關院校機構就壯錦的研發、展銷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織錦坊結合研發合作院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需要,將賓陽織錦技藝引入課堂,與學校合作建立了織錦展示館,設立譚湘光大師工作室,傳授織錦技藝,為相關人才的培養提供靈感創意。在譚湘光大師的悉心培養下,來自南寧市職業技術學院的范麗華同學在各類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其所設計、制作的現代民族服裝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與此同時,織錦坊為提升師生、游客的參與感、互動感,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各校師生到織錦坊實地參觀學習,近距離接觸壯錦文化,深入了解織錦制作技藝。如今,織錦坊逐步改造成一個集設計、生產、銷售、文創研發、研學教育、體驗為一體的文化產品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生產基地。
壯族織錦賓陽工作站依托賓陽湘光織錦坊①賓陽縣湘光織錦坊于2018年6月被授予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稱號,對外稱“壯族織錦賓陽工作站”。,除了傳統的竹籠機織壯錦之外,也有結合機器操作的機器。為了增強壯錦設計、產品營銷等業務能力,織錦工作站與那家一錦公司形成合力,引進兩臺龍頭提花機織壯錦,即保留了壯錦傳統的“通經斷緯”的織造工藝,又解決了壯錦傳統織機寬幅問題。在織錦技藝改良方面,對傳統工藝產品進行專業設計和改造提升,增加花式圖案,運用壯錦元素融入到包包、服飾、生活用品中。2018 年10 月,由工作站負責人譚湘光設計、制作的“錦衣華服”在“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8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在近年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上由工作站研發的壯錦布藝玩偶、藥捶、頭飾及圍巾等產品備受游客青睞。
此外,賓陽縣文化館、非遺中心以及相關社會組織也在不斷完善有關壯錦圖書、影音等資料的收集與整合工作,并以口頭講述與視頻記錄的形式對當地壯錦老藝人進行數字化檔案的記錄與留存。在賓陽民族織錦廠內建設了專屬于壯錦的展覽館,展覽館不僅講述壯錦技藝的歷史,還展出了大量織錦廠的獲獎壯錦作品,讓參觀者在了解賓陽壯錦歷史發展的同時,欣賞織錦這一技藝的特點。
龍州縣作為廣西西南部壯錦研發重鎮,境內壯族織錦歷史悠久。近年來,龍州縣壯錦的傳承與發展再獲良機,先后有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攜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組成產學研銷研發團隊入駐龍州與當地織娘進行織錦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將村落變成生產基地,開拓了龍州壯錦的市場,提高了龍州壯錦的知名度。
2016 年,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自籌資金在板池屯建立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通過統一培訓、統一設計圖案、統一提供原材料、統一銷售的方式發展壯錦產業。近年來,公司堅持以設計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為了進一步推廣壯錦文化,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于2019 年自籌400 萬元資金與意大利品牌設計團隊、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合作共建壯錦品牌運營團隊,目前已在意大利成立中意壯錦設計中心、中國壯錦文化推廣中心、意大利廣西壯錦文化推廣協會,為壯錦文化產品搭建“走出去”的務實平臺。經過廣西團隊和意大利團隊的多方努力,2022 年5 月,龍州壯錦技藝工坊成功收到了首張來自意大利的貨值400多萬元的訂單。
此外,在龍州金龍壯錦技藝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李素英、李東梅等人也在積極探索壯錦研發與傳承的經驗。近年來,龍州縣的壯族織錦技術不斷精進,在設計方面也融入了更多時尚的理念,花色、圖案、樣式更加精致多樣,壯錦文創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方興未艾。李素英作為龍州壯錦技藝自治區級傳承人,多年來致力于壯錦手工織造,體現在文創、非遺、創業服務、技能培訓等,在李素英的壯錦世家工作室內陳列有壯錦服飾、圍脖、手袋、屏風、公文包、杯墊、掛件等產品。2019 年8 月,李素英應邀赴泰國參加“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交流展示會”文化活動,由李師傅設計制作的“綠色壯鄉”“傳統魅力”等4 件壯錦作品均被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收藏。在2022年12月舉辦的廣西文旅發展大會上,壯錦葫蘆掛件、餐墊成為了大會預定的文創產品。李東梅作為龍州壯錦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實踐工坊①龍州壯錦技藝工坊(龍州壯錦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實踐工坊)于2018 年7 月獲得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的全國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運營的主要負責人,其為家鄉壯錦的研發與生產承擔了大量的工作,該工坊通過與廣西工藝美術研究院公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振興傳統工藝研究中心等院校研究機構建立研發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區內外壯錦研究專家、學者給工坊織娘普及有關織錦文化,提升織娘織錦技能。為了加深游客對龍州壯錦的認識與了解,增強游客現場欣賞、體驗龍州壯錦織造技藝互動,李東梅還申請在壯錦扶貧就業工坊一樓設置壯錦織造技藝及其產品展示區。
南寧作為廣西的首府、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在壯錦的研發與展陳實踐中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坐落于南寧市青秀區的廣西工藝美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研究、開發的科研機構。工美院擁有大批科研技術人員和民間手工藝人,作為廣西壯錦研究、設計、開發和生產基礎,先后有40 多個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新產品百花獎。近年來,工美院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不斷夯實集科研、開發、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成功申報多項實用新型、外觀專利和設計版權,相繼榮獲中國(廣西)知識產權援助中心授權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站、國家“十三五”全國少數民族特需用品企業,被自治區科技廳列入廣西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項目。此外,在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形成多項實用新型、外觀專利和設計版權的基礎之上,努力打造壯錦產品企業標準,并將成果轉化為產品和應用技術。如今,廣西少數民族織錦和民族服飾、天然纖維旅游產品已成為廣西工藝美術研究院公司的龍頭產品,形成了企業自主品牌——絢美。絢美品牌主要包括一系列傳統廣西少數民族織錦產品、少數民族刺繡產品、文創產品。
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注打造廣西本土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平臺,是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展覽、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民營企業,擁有自主品牌“金壯錦”“古麥蒙”等多項知識產權,公司自成立后便一直致力于壯錦的傳承與發展,提出建立壯錦博物館,積極與廣西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合作舉辦“錦屋”廣西民族織錦展覽。①金壯錦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組織、策劃、設計和制作壯錦相關活動。如策劃組織在香港舉辦“中國四大名錦展”;設計、制作大寬幅壯錦——《廣西壯錦獻世博》(獲得了上海世博“最大壯錦”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并被上海世博會永久收藏)。2012 年金壯錦(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開始展開織繡的搶救活動,積極配合開展織繡“非遺”文化傳承人培訓計劃,堅持扎根民族村落,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圍繞廣西12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58個少數民族鄉開展織繡技藝培訓。2015 年錦屋成立,收集了上百件民間織繡服飾、民間藏品以及各種古老罕見的民間傳統竹籠織錦機等。錦屋是一個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織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集收藏、展示、創新、設計、制作、銷售、傳習培訓于一體。其不僅展示以壯錦為主的11個廣西世居少數民族的織錦及服飾,如賓陽織錦、靖西織錦、龍州織錦、侗族織錦、環江毛南錦等,還展演捻線、牽經、編織花本、上機等織錦的工藝流程,展現南北壯族不同織錦技藝文化特色,通過藏品展示、實際操作相結合,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壯錦生產的過程。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張民族傳統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堅持發展自主品牌,走民族創意文化發展之路。以“民族風”為切入點,結合現代審美觀與流行趨勢,多層次開發創新產品,實現民族文化元素與商業特色的融合,提升產品附加值。此外,公司針對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做不同的營銷運作,線上線下組合最大限度擴大品牌知名度,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壯錦,認識壯錦的產品和文化。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發展動能。隨著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①截至2022 年底,累計建成開通5G 基站231.2 萬個,5G 用戶達5.61 億戶,全球占比均超過60%。全國110 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5 億戶家庭能力。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8.45 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IPv6 規模部署應用深入推進,活躍用戶數超7億,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近50%。我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650萬標準機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過30%,在用數據中心算力總規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新一輪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終端設備的飛速發展為傳統博物館升級轉型帶來了多重可能性。
于壯錦智慧博物館籌建工作而言恰逢其時。一方面,隨著中國物聯網相關技術的持續推進、升級,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量極為龐大,這為壯錦智慧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壯錦及其相關產品數字化并以虛擬與現實增強的形式展示給物聯網終端用戶提供了廣闊空間。此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升級與發展亦為智慧博物館生態系統的搭建與運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即智慧生態系統不再是以數字資源建設與展示利用為核心內容,而是強調“物”與“物”、“人”與“物”的信息交互,進而實現智能化的信息處理與分析。另一方面,明清以降,蜀錦、云錦、宋錦、壯錦均被列入“貢品”,自此民間“四大名錦”之說口耳相傳,但較之于蜀錦、云錦、宋錦,壯錦之聲名卻稍遜一籌。時至今日,壯錦在品牌的知名度、產品的宣傳力度、市場影響力等方面與其他名錦的發展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此,壯錦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發揮壯錦在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充分利用Web3D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一體化數據庫等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手段搭建好相關智慧服務平臺(壯錦智慧博物館),講好壯錦故事,向世人展現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織錦技藝及文化習俗,重現壯錦“佳麗厚重”“南方上服”之風采。
壯錦智慧博物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包括前期籌備、中期試點實施、后期鞏固提升等過程。當前國內外智慧博物館在項層架構設計、數據共享機制、管理運營、技術評估等尚未建立統一的標準與導則。有別于廣西區內已有的壯錦展示館、傳習基地,壯錦智慧博物館將綜合利用Web3D 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一體化數據庫等數字技術對壯錦的織造技藝、文化習俗、歷史故事等進行數字化采集、記錄,建立并逐步完善壯錦數據庫,為壯錦的數字化研發以及智慧化展陳提供數據源。此外,壯錦智慧博物館還將努力打通廣西區內各個壯錦傳承研發基地、陳列展示館的壯錦資源和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搭建“線上模擬仿真體驗+線下壯錦織造”的互動體驗平臺。
一方面,制定統一的壯錦數據采集與整合標準,對壯錦織機及其相關產品的結構、功用、存續及發展情況等信息資源進行系統地數字化采集,并將壯錦相關出土文物的基本信息和珍貴的影像資料整合成數字化檔案。另一方面,通過Web3D技術、AI、一體化數據庫等數字化手段實現對壯錦產品信息數字化、織造工藝多維影像化、織機及織造原理三維建模及動畫制作等壯錦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共享。另外,在壯錦數字資源的研發過程中還需注意加強壯錦的活化利用、科學管理及保護工作。通過數字化手段有序利用、管理壯錦藏品數字化檔案數據,科學管理壯錦產品及其文物藏品信息,避免形成壯錦數據及信息孤島,持續推動壯錦數字化產品及其相關歷史文物的活化利用。
綜合運用AR、VR、3D可視化等技術,開展壯錦數字展示、產品宣傳推廣等系列工作,以拓展壯錦及相關文物資源的展現內容與方式,提升壯錦數字化展示和相關壯錦歷史文物的內容解讀。如在現有壯錦實體博物館、陳列館基礎上應用AR、VR、3D 可視化技術搭建壯錦數字展廳,實現壯錦數字化藏品的現場展示;除此之外,還應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技術搭建壯錦云平臺(網上云游博物館),實現壯錦數字化藏品的線上展示。以“壯錦云觀展平臺”為例,一方面,利用VR 全景與虛擬陪伴式的講解,增強壯錦虛擬展示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另一方面,利用二維圖層疊加的方式同時輔之以扁平化、章節式的網頁展示手法營造出多展景深的立體視覺效果,讓觀眾在參觀壯錦線上展廳時產生錯落有致的空間感受,從而為壯錦智慧博物館提供更為靈活的策展和展示平臺,并成為線下壯錦展覽的有力補充。
廣西民族博物館“1+10 工程”是廣西所獨創的生態博物館實踐模式①將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各生態博物館結成永久性的“聯合體”,形成“1+10工程”,其中廣西民族博物館發揮“1”的龍頭作用,參與指導和具體實施生態博物館的各項工作,10 個生態博物館作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兩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互動與延伸關系,共同承擔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和傳承的任務。,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②龔世揚:《探索與實踐:對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的回顧、評價和思考》,《廣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在打造“1+5 工程”壯錦智慧博物館過程中可借鑒、汲取廣西“1+10 工程”生態博物館建設實踐經驗,按照“1 個中心館+5 個分館”框架模式共建壯錦智慧博物館網絡,逐步完善“1+5工程”壯錦智慧博物館業務數據與產品數字資源互聯互通,最終形成“線上模擬仿真體驗+線下壯錦織造”的互動體驗新平臺。“1 個中心館”:發揮南寧在經濟、文化、交通等區位條件相對優勢,建成壯錦智慧博物館中心試點,進而逐步向賓陽、龍州、靖西、忻城、環江等壯錦傳承與發展基地推廣,最終形成“一中心五基地工作站”的壯錦智慧博物館分布格局。“5 個分館”:在靖西、環江、忻城、賓陽、龍州五大壯錦傳習基地已有壯錦陳列展示館的基礎之上,對各地壯錦進行數字化采集與整合,完善壯錦織造及其相關產品數據庫,有序開發利用壯錦數字資源,借鑒南寧籌建壯錦智慧博物館的實踐經驗搭建壯錦數字化、智慧化展廳,實現壯錦智慧博物館數字資源共建、共研、共享。為使壯錦智慧博物館有效持續推進,還需引入“政府+專家+傳承人+企業+研究會”政產學研展銷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扶持、專家專業指導、傳承人參與運作、企業/基金會資金支持、研究會協調監督、民間力量加持之功用,協調、調動各方資源參與到壯錦智慧博物館的建設與運營中來。
創新,是傳統工藝振興之鑰。壯族織錦技藝的創新,恒于守藝,貴在守本。近年來,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實現壯錦技藝創造性轉變與創新性發展之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亟待持續關注壯錦傳承與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共建、共研、共享壯錦創新發展平臺及成果,使之更好地融入到當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壯錦智慧博物館籌建正當其時,壯錦智慧博物館的提出與籌建從理念上為當前壯錦的展陳與研發提供了新構想、新思路。但壯錦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需多部門協調、多方施力,加之智慧生態系統上線后還需改變傳統的現行工作習慣與管理體制,可以預見壯錦智慧博物館建設及實施過程的難度與阻力之大。當然,本文從智慧博物館的角度對壯錦的研發與展陳之論述也僅是紙上談兵,是否可行,能否落地?仍需更多的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探討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