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市荔灣區流花路小學(510750) 梁淑穎
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需要閱讀。由于數學學科在語言表述上具有抽象性、嚴謹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采用“課堂+閱讀”的“微閱讀”方式,并結合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教學。
“微”有濃縮之意。“微閱讀”就是微型的閱讀活動的意思。在課堂中融入“微閱讀”,就是在原有教學形態中適時加入閱讀元素。如在教學之前,教師可提供一些體現本課主題的資料、故事等文本,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自學,之后教師再繼續實施相關教學。“微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提高閱讀技能,培養閱讀意識。
小學數學教材在學習內容和結構安排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師可以先充分挖掘,再系統地整理出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以“微閱讀”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尋找內容之間的同與不同、變與不變等,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數學學習是追求其個性與共性,尋找同與不同的一個過程。“微閱讀”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在讀中尋求數學知識之間的同與不同之處,進一步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例如,教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平均分的對象是從“一”到“整體”的過渡,教師可圍繞四格漫畫(如圖1)開展“微閱讀”,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圖1
這幅四格漫畫以蘋果這個實物為討論對象,生動形象地呈現兩名學生圍繞單位“1”中的“1”展開探討的過程,最后以問題的形式提示學生后續思考的方向。在學生完成自主閱讀后,教師先讓學生交流自己讀明白了什么,再通過畫一畫(如可增添盤子、箱子、籮筐等)使桌上的蘋果可以用“1”來表示,進一步感受單位“1”可以表示一個整體。通過閱讀這樣的四格漫畫,學生不僅能進一步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學習的興趣。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微閱讀”就像一座搭建在“讀”與“思”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在變與不變的過程中走向問題的本質。例如,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四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前就已經知道“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的結論,于是便在課始引入“微閱讀”環節:“我們今天準備學習‘四邊形的內角和’。那么,什么叫內角和?四邊形的內角和都是360°嗎?下面,同學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閱讀,看看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通過設計“微閱讀”環節,為“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提供了充分的事實依據,從而打開學生思考的廣度,也為這節課的后續研究提升了一個新的層次。
數學語言復雜且嚴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尤其在符號、文字、圖形三種數學語言同時出現的情況下更需要學生進行閱讀。通過“微閱讀”,既可以幫助學生將數學語言的語句結構按照關鍵詞、關聯詞等進行劃分,又可以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梳理步驟、弄清因果關系,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享受閱讀的快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微閱讀”短小精悍、有的放矢的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萌芽游戲”是一個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兩個人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玩的游戲。讀懂游戲規則是玩游戲的前提,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個游戲進行改編,以說明書的形式呈現游戲規則。
“萌芽游戲”說明書
兩個人一起玩,先在白紙上隨意點兩個點。開始游戲:1.雙方輪流將兩個點用直線或曲線連接起來,并在此線上點一個新的點(新的點不能點在兩個端點上)繼續輪流連線;2.新的連線不能碰到自身或者其他的線;3.每個點最多只能連接3條線;4.也可以從某一點起再回到這個點畫線,此時這個點上的線算兩條線;5.無法繼續進行操作的玩家輸掉游戲。
通過閱讀游戲說明書,學生明確了游戲的玩法,激發了在數學活動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欲望。
數學教材中常以文字、圖畫的方式展示操作過程,這種形式也適合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畫角”中,就提供了如圖2 所示的畫圖步驟。

圖2
這時,教師不妨以此設計“微閱讀”環節:“先自己看一遍,再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工具畫角?怎樣用這個工具畫一個60°的角?在畫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待學生充分閱讀和嘗試畫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畫角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在聽了別人的想法后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有哪些方面可以提高,等等。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借助閱讀材料梳理步驟,將畫角這一知識點逐步掌握。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法則、推導過程等,學生可以“微閱讀”的方式自學,通過其中的關鍵字、詞、句、圖等明確相關概念、法則、推導過程和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研究。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介紹“循環小數”時,就先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循環節,再介紹用簡便方式記錄循環小數的方法(如圖3)。

圖3
這時,教師可設置以讀、畫、試、說組成的“微閱讀”環節:“先閱讀教材第34頁中的相關概念,再畫出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接著嘗試完成對循環節概念的判斷及循環小數簡便形式的改寫練習,最后小組圍繞‘選了什么和為什么挑選這些關鍵字、詞’‘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等展開討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在嘗試和自我修訂的過程中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習目標水到渠成。
人教版教材中有“數學游戲”“生活中的數學”“你知道嗎”等欄目,其內容題材囊括數學史、數學知識介紹、數學的應用、生活常識和信息、數學練習五大類。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閱讀材料先稍作改動或補充,再應用于課堂上,有助于學生拓展知識、完善認識、積累數學文化。
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在探究百分數的意義內容中安排了“你知道嗎”欄目(如圖4)。

圖4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掌握了百分數的讀、寫方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微閱讀”的方式,把這一閱讀素材移至課堂上進行,旨在讓學生通過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解經濟、社會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完善對百分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加入以下兩個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已由1978 年的57.5 %和67.7 %分別下降到2021 年的28.6 %和32.7 %。2023 年2 月28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 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5%,其中城鎮為29.5%,農村為33.0%。
【閱讀材料2】《廣州藍皮書:廣州經濟發展報告(2023)》中回顧2022 年廣州國民經濟情況:廣州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0%,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1%。這一數據比全國的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29.5%)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3.0%)高。廣州作為全國一線城市,生活水平真的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嗎?其實,廣州的恩格爾系數高,有可能是因為廣州是美食天堂,廣州人特別愛好美食,愿意把更多的錢投入食品消費中,這樣就導致恩格爾系數升高了。因此恩格爾系數還與消費習慣和收入預期有關。
三個不同層次的“微閱讀”素材,豐富了學生對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的了解,體會到百分數知識既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和生活密切聯系。其中,通過閱讀材料2,教師引領學生嘗試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廣州的恩格爾系數,并提出實踐調查活動。這樣的“微閱讀”活動層層推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知識的實際應用,完善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
“微閱讀”提倡學生先從不同的角度有創意地進行閱讀,在充分地閱讀后通過反思、內化,再用“說”“辨”等方式將所讀內容大膽地表達出來,讓學生逐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辨,在思辨的過程中透徹分析,尋找本質,提高閱讀質量。
例如,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畫垂線”時,教材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作圖過程(如圖5)。

圖5
雖然教材缺少文字性的說明,但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教師可以設置由試、看、說三小步組成的“微閱讀”環節進行教學:“準備一把三角尺,先嘗試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并簡單說說是怎樣畫的,再獨立閱讀教材的例題連環畫,最后用語言嘗試表達‘過直線上一點,用三角尺畫垂線’的步驟。”在這個“微閱讀”中,教師先安排了試畫和試說兩個環節,主要是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畫垂線的知識經驗,并使其嘗試用語言表述操作的過程。雖然這時學生的操作不規范,表述也只停留在“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印著來畫”或“把三角尺上的直角放在這條直線上,在直角的這一邊畫一條直線”這樣的表述上。但通過閱讀教材后,學生逐步發現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畫垂線,在交流分享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畫垂線的過程。比如,有學生畫完后分享:“我4 步就可以完成啦!①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這條直線;②把三角尺向右平移,使這個三角尺的直角頂點貼著直線上的點;③用手按住三角尺,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直線;④移開三角尺。”也有學生在閱讀后補充:“因為不一定都是向右平移,所以步驟②應改為‘把三角尺平移到直角頂點與直線上的點重合’,步驟④應改為‘移開三角尺后還要標上直角符號’,表示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如果說“試”中的說是有感而發,那“讀”中的講則是有章可循。學生在“微閱讀”中進行自我反思和糾正,厘清作圖步驟,在圖畫語言與文字語言的轉換過程中,深入體會作圖的步驟與方法,在習得方法的同時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教師還可以把這樣的“微閱讀”融入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
【閱讀材料1】龜博士又準備給數學班的學員們上課了。今天講的是“分數單位”。看到課題,小白兔馬上就問:“博士,什么是分數單位啊?”龜博士說:“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翻開我們的學習材料看一看。”他邊說邊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分數:“我知道了!”小白兔閱讀了學習材料后,迫不及待地說,“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作分數單位。”聰明狗連忙說:“對對對!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就是分數單位。”的分子都是1,也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 份或6 份后,取了其中的1 份。在博士寫的四個分數中就是分數單位!”小花貓胸有成竹地說。胖胖豬搖搖頭說:“不對不對,的分數單位是,它有1 個。”同學們,你認為誰說得對?為什么?
【閱讀材料2】龜博士看了看數學班的學員們,會心地笑了。是啊,學員們不但明白了什么是分數單位,還在互相交流后得到新的啟示。
龜博士邊出示“分數墻”(圖略)邊說:“你能找出‘分數墻’中的分數單位嗎?在‘分數墻’上,除了找到分數單位,你還能找到哪些分數?如果把‘分數墻’繼續往下寫,你發現什么規律?”同學們,你能回答龜博士的問題嗎?先獨立思考,再跟其他同學說說你的想法。
上述教學過程,學生借助閱讀材料1 了解到什么是分數單位,在思考小動物們爭論哪些是分數單位的過程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辯論,使學生在說理辨析中進一步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閱讀材料2,通過龜博士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分數墻”中分數單位的繼續探究。這些豐富多彩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讀后有話可說,并在浸潤、感悟、反思、交流中逐步提高閱讀水平。
總之,讓“微閱讀”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旨在將閱讀落到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去,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應合理利用閱讀素材,并以合適的時機進行教學,使“微閱讀”成為學生學好數學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