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坤
近年來,隨著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在廣袤的農村,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新景象。一排排農居排列有序、錯落有致,村前村后水泥路面寬闊整潔、連接暢通,廣大農民正享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幸福物質生活。與此同時,一個個鄉村小劇場也應運而生,這些劇場一般靠近村部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相對集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通間,室內設有二百人以上的座席,而且多數用上軟席,室內環境整潔,環境舒坦美觀,舞臺也像模像樣,大多數小劇場擁有全套音響配備,有基本燈光,一些講究的劇場還裝上了電子大屏。流光溢彩的劇場、豐富多彩的演出,都讓現今的農村人可以盡享與城里人一樣的文化生活,極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指數。在感受群眾共享小康文化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今天的農村對基層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關鍵是我們如何盡快適應,以優質豐富的文化服務群眾,為新農村建設助力。根據近幾年的實踐,如何讓已經建設起來的村級小劇場得到更好的利用,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讓小劇場演出的節目豐富多彩。小劇場,小劇場,面積相對較小,可容納的人員不會很多,但這里享受藝術的效果卻遠超室外演出。廣場演出多是場面宏大,大喇叭音響,土臺子演出,只能看看熱鬧,圖個轟動效果也就能達到目的。但小劇場則是一個高雅文化享受的好去處,這也對我們送戲下鄉的組織者提出了新要求。送進小劇場的節目需要注意哪些呢?
我想一是需要種類豐富多彩的節目,二是在節目安排上應錯落有致、動靜結合,三是所上演的節目要有一定的藝術品位。為做到這幾點,必須策劃好一份節目單。在節目類別安排方面,開場與結尾營造氛圍的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開場即是開端,一臺演出的開場是全場氣氛的渲染,是演出陣容的體現,也是吸引觀眾的第一印象,一般演出團隊對這一點都是十分注重的。總的要求是開場根據主題能體現喜慶熱烈、開門見山突出主題的效果。若是配合重要節慶日的演出,如五一、七一、八一、國慶、元旦等,要在配合上做足文章,開宗明義讓人知道這臺演出的宗旨和服務導向,舞蹈表演的團隊選擇不以人員眾多展示為要。結尾往往是一臺演出的壓軸戲,同樣要體現意境深遠、具有召喚性面向的未來歌舞,為全場演出畫上圓滿句號。
在演出的中場可考慮安排一個大型的舞蹈,這樣頭尾與中間可稱之為一臺戲的骨架構成。另外組臺的節目用一至兩個小品、一個小戲加上折子戲之類。可以安排男女聲獨唱、表演唱,再可以用一些曲藝節目,總之一臺節目在十二三個,表演形式在七八種即可,時長以不超過兩小時為要。
其次,讓小劇場有優秀的藝術呈現。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為城鄉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我市是淮劇藝術之鄉,淮劇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特別是在農村,淮劇是人們精神的重要依托。如今隨著城鄉人口的流動,農村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職業,留在家的是一批年老的農民。歷史的影響、文化的傳承讓這批人對淮劇藝術更是情有獨鐘。所以在組織送戲下鄉時,一定要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在組臺節目中考慮有戲曲呈現。
作為每年承擔送戲下鄉任務的市級藝術團體,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感到,古裝淮劇折子戲十分受群眾的歡迎。如著名的苦情戲《趙五娘》中的“別家”、諷刺劇《珍珠塔》里的“見姑”等。這些傳統戲可說是久演不衰,不少群眾看了多遍還是要求再看。還有反映仁禮道德的戲曲如《秦香蓮》及喜慶歡樂的《五女拜壽》等,了解到群眾的需求,我們的演出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戲也是近年來在農村深受群眾喜愛與歡迎的藝術形式。如我團上演的現代淮劇小戲《金字招牌》。這是一出喜劇,在新一輪農村文明村居評比中,個別村民由于沒能評上文明戶感到丟失面子而萌生向鄰里借授帶的事。小戲一方面抨擊不文明的舉止,對思想后進的人進行鞭策;另一方面也教育觀眾,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文明不是借來的,而是要靠實實在在的行為舉止建立的,只有樹立良好的文明形象,才能共同維護好精神家園。花香自能引蝶來,有了良好的精神素養,處處帶頭,不愁評不上文明戶,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自我修養的需要,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呼喚。該戲上演之后,在農村受到普遍好評,不少鄉村受到這出戲影響,出現了人人講文明、個個做奉獻的可喜局面。所以說演好戲,發揮好現代戲的影響作用,也是我們基層文藝工作者需要努力關注的工作。
另外在送戲過程中,需要選擇優秀的演員,也就是配備好角色,讓最適宜的演員來扮演對路的角色,演出的戲劇也會更加精彩,可以更好地滿足老百姓的審美需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水平低下,藝術技能較差,以低劣的水準糊弄百姓,群眾是不會認可的,也會對我們組臺的整個演出帶來負面影響。
最后,讓小劇場有完美的綜合包裝。送戲下鄉,考驗著劇團的水準,也對演員提出挑戰。我們不能因為是在鄉村小劇場演出,人數也不多,就降低檔次,馬虎了事,而是應當更加嚴謹,往實里做,往深里做,力求每場演出都取得一定的藝術成效。
進了小劇場演出,除了團體表演隊伍安排,綜合藝術包裝也很重要。根據我們多年的實踐經驗,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關注。
一是音響,這是需要首先檢驗的條件。話筒要響亮適中,太響則缺少美感,讓人聽了不舒服;太小則影響演員演唱的效果,這就對每個小劇場提出要求,而目前我們看到很多從事音響的人都是門外漢,俗稱“三腳貓”,只會把機器打開,至于音響質量調整水平實在有限。這幾年不少地方文旅主管部門曾針對性地組織了幾次村級小劇場音響師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技能,雖然是短期的,但效果不錯。我市響水縣現有的122個小劇場,都已具備較為熟練的從事音響的技術工,為提升整臺演出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是燈光。燈光是服務演出效果的重要途徑,影響整臺節目綜合包裝的質量。目前受經濟的制約,一些小劇場在燈光方面基本上只有普通光,即一般的照明燈,談不上特效處理,這些都影響演出的質量。基本燈光一定不能缺少,把舞臺照亮,讓觀眾能夠看清臺上的演出,同時有所側重,使舞臺具備基本的燈光功能,應該是所有小劇場必須重視的問題。
三是舞美。這是對小劇場基本要求,一臺小戲要有配合內涵的布景來渲染主題。就小戲而言,要有一個象征寫意的背景,可以搞一個剪影吊空舞臺,也可以作為背景置放,千萬不能舞臺空空如也,給人感覺是空蕩蕩的,體現不出主題。事實上,一道好的布景、一個好的造型往往能產生奇特的效果,賞心悅目,讓人在觀賞節目的同時,也感受舞臺藝術之美。
四是服裝與化妝。這是對進小劇場演出的團體的要求,服裝可以簡略但不宜簡單,或者明顯不對路。在戲曲界有“寧穿破,不穿錯”之說。如今的舞蹈服飾,互聯網上就有非常好的選擇,可以發動演員自己上網查閱,選擇對的,放棄貴的,日積月累可以為團體準備多套服裝,也可節約一筆不菲的經濟。化妝是塑造角色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視化妝藝術,我們的演員在舞臺上才能有模有樣、融入劇情氛圍。在這方面我們體會最深的是戲曲的演唱。有的劇團不注意舞臺包裝,認為進小劇場一切簡單為好,在演唱戲曲時穿便裝上臺的有之,穿普通裝亦有之,往往達不到特定的藝術效果。我們總結,凡是有戲曲演唱的一般提倡彩唱,否則寧可不上,這既是對觀眾負責,也是對觀眾的尊重,更是演員自身嚴格要求、加強修養的重要之舉。
小劇場內無小事,上了舞臺就得規范,尊重傳統,敬畏藝術。千萬不能因為來到鄉村小劇場演出而自降檔次,以敷衍了事的態度對待觀眾。只有用心用情,懷著對人民群眾的一腔真愛,嚴肅認真、嚴謹追求,以一絲不茍的精神組織好小劇場的每一場演出,才能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諾言。讓我們的農村舞臺更加豐富多彩,為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全面小康的文化幸福指數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