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信息化網絡化是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網絡超強的融合力、快捷的傳播力、廣泛的影響力,推動了微博、微信、微網站等“微介質”的興起,以及微語錄、微視頻、微小說等“微內容”的盛行,微表達、微閱讀深受青年官兵喜愛。“微時代”既有可能成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快速發展的“偉”時代,也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淪為難以控制的“危”時代。因此,必須把握“微時代”的機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態。
“微時代”源于微博的興起和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傳播的內容越來越精練,感情交流的方式越來越簡單,信息的數量越來越龐大,閱讀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信息讀取的時間越來越有限,產生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多樣,影響社會的事件越來越細微。“微時代”信息傳播的隱蔽性、虛擬性、海量化等特點,給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諸多挑戰。
(一)隱蔽性縮減教育覆蓋面。“微時代”信息傳播的門檻較低。豐富多彩的信息夾雜的負面言論,會造成青年官兵認知偏差、獨立思考能力減弱,易受網絡話語的影響干擾思想判斷。微平臺中的每個個體都可以在微媒介中彰顯自己、表達思想,傳統的知識體系受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難對信息有絕對的控制權。特別是微媒介開發的屏蔽功能,單一的社交空間削弱了獲取信息的能力,教育者要通過越來越多的輿論渠道掌握受教育者的情況。此外,微信息病毒式的傳播也增加了掌控難度,信息無限擴大的結果會造成重大輿論事件的發生,這些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影響,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課題。
(二)自主性動搖教育主體地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有話語權,“微時代”已然成為大眾狂歡的時代。特別是青年官兵具有獲取信息據網、日常生活靠網、情感表達借網、休閑娛樂用網的鮮明時代烙印,他們在網絡中受到影響的可能性正在逐步擴大。知識來源的多樣化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使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面臨巨大威脅。
(三)虛擬性挑戰教育模式方法。當前網絡思潮、網絡文化、網絡輿論風起云涌、交互影響,一些消極的、反面的、灰色的、陰暗的資訊信息裹挾其中、大量涌入,對青年官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不可低估的沖擊影響。因此,“微時代”的教育者需要尋求新的教育模式,打造新的網絡課堂,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化,以最大程度發揮網絡條件下教育管理一目了然、學習身臨其境、授課形式多樣、教學成本降低、排課簡明方便、課程自動錄制、板書輕松保存等突出優勢。
(四)海量化沖擊價值認同。網絡思潮是社會思潮的真實反映,與社會思潮同生共振,對匯聚社會共識、培塑價值理念影響巨大。近年來,在網絡特定信息交流方式促推下,網絡思潮呈結構社群化、傳播裂變化、內容碎片化特性,歷史虛無主義、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等交織其間,使青年官兵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多樣多變。加之“微時代”信息的傳播突破時空障礙,從信息共享到信息共建呈現成本低、門檻低的特點,更加劇了海量化網絡負面思潮對青年官兵的侵蝕影響。
切實增強“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必須知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主動來一場頭腦風暴和思維革命,自覺用網絡思維審視問題、明確方向、突出重點,才能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對接,讓思想政治教育由“一時一地”拓展為“隨時隨地”,使一網知天下成為可能。
(一)注重說理的堅定性。在快速更迭的網絡信息洪流中,青年官兵不自覺地養成了碎片化閱讀、淺表化理解、平面化思考的習慣,制約了全面、深刻、理性認知思維的形成和運用。特別是各類網媒善于借助大數據、根據用戶喜好精準推送信息,因“信息繭房”導致青年官兵認知片面單一的現象更趨明顯。在觀點紛呈、真假難辨的多元信息沖擊影響下,青年官兵價值理念、思想認知存在一定的搖擺性、波動性,這說到根子上是創新理論沒有真正掌握群眾。因此,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青年官兵,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青年官兵,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青年官兵,是強固青年官兵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必須破解的緊迫任務。
(二)注重情感的融合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引導青年官兵,只有注重發揮情感的力量,把以情動人、以情化人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才能引起共振、形成共鳴。在一些單位,思想政治教育缺溫度、待人冷冰冰的現象仍然存在,已成為教育引導“網生代”青年官兵的主要癥結。抓教育搞引導必須注重帶著深厚感情做工作,在同心共情中凝聚形成堅強有力的戰斗集體。同時,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還需要貫徹系統思維,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融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善于吸收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共同打造“教育勢位”,形成全方位、寬領域、軍民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三)注重教育的精準性。“微時代”是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和注意力,網絡傳播誘導人們用“看”的方式來認知世界,而排斥“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無限的信息海洋中贏得青年官兵“有限的注意力”,并有效破解系統化與碎片化之間的難題,學習借鑒互聯網思維中的精準思維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以精準為導向的管理體系,運用信息系統和大數據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謀劃、精準規劃、精準部署、精準落實、精準檢驗。教育的關鍵是有效,有效的標志是走心,走心的渠道是對路。堅持“內容為王”,在把握共性、緊貼個性的基礎上,創新青年官兵喜聞樂見的形式與方法,依據差異化的特征,適應分眾化的趨勢,堅持分類施教、分層施教、分人施教,向青年官兵提供適合其年齡層次、成長閱歷、興趣愛好等特點的教育內容,把統一的“漫灌”和精準的“滴灌”結合起來。加強“精品課”建設,既有營養豐富的“大餐”,也有各取所好的“小烹佳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真正與青年官兵在思想上求“共鳴”、在情感上求“認同”。
新時代呼喚大國軍人、時代新人,迫切需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中心環節,順應“微時代”要求,樹立新理念、打造新模式、激活新動能、形成新機制,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以實現新時代革命軍人的精神重塑和素質躍升。
(一)樹立教育新理念。思維理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思維理念轉變是最根本的轉變。“微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除三種思想障礙:一是談網色變,過多看網絡負面影響,對積極進步因素認識不足,視網絡文化、網絡行為、網紅人物如洪水猛獸;二是被動應對,對過好網絡關喊得多抓法少,缺少主動學網知網用網的實際行動,從全局高度清醒認識網絡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不夠,積極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建設網絡陣地、運用網絡陣地的意識和行動都相對滯后;三是畸輕畸重,一些單位對戰士使用智能手機管得嚴、卡得死,對基層干部手機使用管理卻重視不夠、約束不力,有時還放得很開。因此,要專題開展信息網絡教育,引導青年官兵了解網絡特性、熟悉網絡環境、提高網絡素養,切實成為上網用網、管網治網的行家里手,強化網絡意識、貫注網絡思維、形成網絡習慣,切實提高熟練運用網絡媒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素質。
(二)打造教育新模式。一方面要注重分層分類施教,區分軍官、軍士、義務兵、文職人員,按照服役年限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確定教育目標、安排教學內容,探索推行教材分眾化、學習課程化、考評學分化模式,讓青年官兵在享用教育大餐中既能吃飽更能吃好。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育人,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與實戰化訓練、正規化管理、職業化教育等內在聯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推動育人工作融入指揮鏈、管理鏈、建設鏈,使之相互鉸合、綜合作用。探索走開“網絡+教育”“視頻+討論”教育路子,加強網上紅微課、紅視頻、紅電影等紅色文化建設,探索運用VR 技術打造網上紅色教育基地,視情研發單兵手機集成推送,推動形成全時全域全程全員受教育的濃厚氛圍。
(三)激活教育新動能。“微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樹立用戶至上、內容為王、速度第一的理念,堅定不移推進內容供給側改革。一方面加緊鋪設軍網信息高速網路,全面提速強軍網和軍營Wi-Fi 建設,尤其要重視小散遠單位,確保聯得通、看得到、用得上。另一方面不斷豐富教育資源供給側,整合集成各地各領域各系統在科學理論、黨史軍史、紅色基因、建設成就等方面優質教育資源,探索走開“云教育”模式(立體云中心、智慧云課堂、智能云考場、數據云引擎、多維云空間、心理云服務)。同時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如果忽視青年官兵的需求,即使用上再高明的技術媒介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探索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善于從青年官兵上網“熱搜”話題中捕捉他們的思想關注點、利益契合點、現實困惑點,把真理真情真實力量融為一體有針對性做好工作。
(四)形成教育新機制。一是完善網絡抓教機制。結合相關法規制度陸續頒發時機,加緊構建信息網絡教育引導辦法、官兵上網用網行為規范、群眾性自我教育實施辦法等配套法規,全方位規范課上課下、網上網下學習教育活動,推動學習制度化、組織規范化、落實具體化、保障常態化。二是大力改進教育考評機制。分層次設置教育評估標準,堅決克服檢查考評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抓實考評結果運用,把教育考評情況作為單位評選先進、個人立功受獎的重要依據,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軟指標”變成“硬杠杠”。三是建立健全教員培養機制。持續深入開展政治干部、政治教員崗位大練兵活動,把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必考必練內容,規范優秀政治教員評選表彰活動,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獎勵激勵措施制度,不斷提升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