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宏博 周 密
習主席深刻指出,要加強部隊教育管理,堅持不懈抓基層打基礎,確保部隊安全穩定。經常性教育和經常性管理(簡稱“兩個經常”)是部隊思想教育與日常管理的有機融合,是官兵思想認知與行動實踐的邏輯遞延,是事關部隊長遠發展最基礎、最經常、最現實、最具體的工作,必須緊而又緊地抓實抓到位。
近年來,我軍基層建設面臨的“六個新變化”給“兩個經常”帶來了新挑戰,特別是00 后逐步成為青年官兵主體,他們入伍動機現實、價值取向多元、利益牽引直接,需要我們摸清其特點規律,用新視角新思維新辦法去落實“兩個經常”。調研發現,一些傾向性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一是組織完備、責任到人,但經常性活動不經常。基層黨組織是抓實“兩個經常”的責任主體,直接關系到建設水平的鞏固和推進。有的雖建有組織架構,但滿足于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導致教育管理“有名無實”,骨干隊伍處于“閑置”狀態;有的不善于依靠組織力量,對隱患苗頭缺乏足夠認識,不敏感、不重視,搞內部消化、遮遮掩掩,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給部隊留下隱患。
二是制度落實、登記規范,但群眾性工作缺群眾。近年來,各級持續抓實“兩個經常”,但形式主義、虛假落實的問題有所抬頭。有的單位用會議落實要求,大會小會天天開,措施對策“假大空”,講好的方面多,講具體問題少;有的“迎檢至上”,搞“紙面落實”,活動經常卻不見官兵身影,出現“委員賣力干、群眾冷眼看”的尷尬局面。
三是聲勢宏大、緊張忙碌,但務實性工作不務實。“兩個經常”涵蓋基層工作的方方面面,重在末端問效。實際工作中,有的單位聚焦問題不夠,對隱患苗頭缺乏認識,工作一線平推、沒有側重,找不準“關鍵點”,無法產生共鳴;有的沒有目標思路,牽不住工作的“牛鼻子”,被問題矛盾推著走,辛辛苦苦但收效甚微,甚至激化矛盾、引發問題。
四是重心向下、問效經常,但暖心性工作不暖心。近年來,各級重心向下、大抓基層導向鮮明,官兵動力持續激發。但有的愛兵不深、知兵不細,習慣于“我能給官兵辦什么”,而不是“官兵需要我辦什么”;有的主動擔當作為不夠,解決問題“各管一段”甚至“踢皮球”“甩包袱”,導致好事變壞事寒了官兵的心。
解決問題猶如行醫用藥,找準病灶方能對癥下藥,前提是“號準脈”“切準理”。反思當前基層部隊“兩個經常”落實不到位、成效不明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定位存有偏差。受社會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有的功利主義至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認為“兩個經常”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耗時費力且任期內難出成績,不及那些短期見效益、立時出彩頭的來得快;有的把“兩個經常”看單了,認為沒有客觀衡量標準的“軟指標”,做多做少看不見,可抓可不抓;有的把“兩個經常”定位為“補漏洞”的工作,常常是“有了情況才過問,出了問題才重視”。正是思想上的毫厘偏差,導致行動上“偏移千里”,損害了組織威信,讓“兩個經常”虛化弱化。
二是骨干選育不夠科學。經驗表明,干部骨干是打通“兩個經常”末端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現實工作中,有的把“資歷等同于能力”,不按需選人、以才量人,搞論資排輩,一邊喊著“缺人”,一邊埋沒人才;有的不注重培養人,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教育引導不夠,骨干培養“自然生長”,導致“好苗種出壞莊稼”,難以支撐長遠發展;有的慣于“誰好用用誰”,不愿意把優秀人才送出去提升能力素質,損傷了官兵干事創業動力。
三是方法手段融合脫節。經常性教育重在引導人、啟發人,經常性管理重在規范人、約束人,兩者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教管并重、疏堵結合。有的過于“神化”教育功效,認為“教育可以化解一切問題”,企圖“畢其功于一役”;有的習慣單打獨斗、單槍匹馬,缺乏干部骨干同心做、黨團組織齊上陣的濃厚氛圍;有的機械套用法規要求,一味強調“不準”“嚴禁”,剛性有余、柔性不足,往往適得其反。
四是領導示范引領不夠。領導干部是官兵最好的教科書,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當前,有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前后不一,自我要求“松一尺”,官兵上行下效就會“滑一丈”,教育管理工作就會流于形式、成為擺設。有的思維跟不上變化,對新政策制度學習不到位,用定勢思維、慣性做法、經驗套路落實“兩個經常”,看似“有方法”實則“沒辦法”,根子是有法不依、有據不循。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管理官兵猶如養護樹木,“兩個經常”就是移栽蹲苗、澆水施肥和剪枝修條,不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長。廣大干部骨干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創新形式、優化舉措,接續用力、久久為功,確保“兩個經常”抓出成效。
一要筑牢思想教育防線,講好“三種語言”。要想扭住官兵思想的“總開關”,必須找準官兵思想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困惑點,才能事半功倍。一是常講“真理的語言”。真理是搶占官兵思想主陣地最好的武器,必須旗幟鮮明地用大道理批判小道理、批駁歪歪理,增強官兵對理論、信仰、主義的篤信踐行,在感知威力的同時強化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二是會講“時代的語言”。年輕官兵是“網生一代”,獵奇心強、鑒別力弱,開展教育必須跟上時代變化,順應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才能贏取登臨他們思想“客輪”的船票,真正走入內心、贏得共鳴。三是善講“藝術的語言”。00 后官兵思想活躍度高、承壓力弱,要用好表揚的激勵手段,以小事情切入大道理,激活官兵自身的內驅力,也要科學地運用批評的鞭策方法,講究策略、講清對錯,忌上綱上線、肆意加碼,兼顧情理法,讓教育有力度更有溫度。
二要走進官兵內心深處,當好“三種角色”。帶兵要掌兵,掌兵必先知兵,帶兵人只有深入官兵內心,才能掌握其思想變化和行為特點。一是做以心換心的知心人。年輕官兵情感單純,你對他負責、他就對你盡責,你對他關心、他就對你盡心,只有真情實意對待他們才能贏得信任,成為他們傾訴心聲的“首選”;否則,就會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二是做信息積累的有心人。行為是內心波動的外溢,官兵在處理家庭、生活、工作、訓練等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情緒、理念、態度等,需要帶兵人平時多觀察多積累,關鍵時刻才能發現異常,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早化解。三是做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每名官兵都有著自己的價值追求,渴望成長成才,廣大干部要主動靠前,幫助他們合理規劃軍旅人生,設好“遠景目標”和“小目標”,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提供歷練展示的平臺,鼓勵他們逐夢軍旅、建功軍營。
三要建強用好骨干隊伍,扭住“三個抓手”。現實中,骨干隊伍作用發揮好的單位,“兩個經常”必定活躍有力,否則問題就會多發頻發。為此,需要高度重視骨干隊伍能力建設。一是抓培訓。能力培訓是提升骨干能力的基本途徑,課程設置上既要有共同能力“基礎課”,還要有緊貼崗位實際能力“專業課”;形式上,不能搞“大鍋煮”“一鍋燴”,機關重在統籌資源搞好集中輪訓,基層則要立足自身搞好補差培訓。二是抓歷練。崗位實踐是提升能力最好的平臺,基層黨組織要敢于給任務、壓擔子,做到放手不放任、壓責不推責,加強業務指導和督導考核,組織集中研討會和集智攻關會,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抓傳承。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骨干隊伍新老交替是必然現象,及時總結好的做法、形成適合單位實際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成果,使經驗得到傳承和延續,不因人員變化而削弱力量。
四要從嚴落實分析制度,踩實“三個步驟”。形勢分析制度是“兩個經常”重要內容之一,從近年發生的問題看,形勢分析流于形式是一個重要原因。基層黨組織搞好形勢分析,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會前“收集信息”。信息收集是決定分析質量高低的先決條件,要覆蓋全面不能缺項漏項、錯情誤情,要客觀真實、有所側重不能道聽途說、無中生有,尤其要關注涉網賭網貸和極端行為等問題。二是會中“集智攻關”。分析問題要見血見肉、客觀公正、有據可依,不能回避問題,提出建議要具體可行、貼近實際;要敢于思想交鋒,逐個問題研透,不搞一團和氣,不做表面文章。三是會后“力行力改”。會議形成決議,關鍵在落實,要明確責任人和落實時限,加強全過程監督與信息反饋,形成“閉合回路”,對推進不及時的要追責問責,發現新情況要及時調整策略,確保問題分析到位。
五要發揮領導帶頭作用,做好“三個表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兩個經常”看似是單向的,實則是雙向的,領導干部當排頭、作表率,教育管理就有說服力。一要做嚴于律己的表率。必須加強自我教育,帶頭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時刻與黨紀法規“尺子”對對表、校校向,檢視言行、約束行為,做到慎獨慎初慎微,用行動實踐教育引導官兵,不逾越紅線,不突破底線。二要做敢于擔當的表率。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要干在先、沖在前,遇到問題扛責擔責,不退縮、不氣餒,不計較個人得失;在解決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時,敢于“新官理舊賬”,主動作為、積極想辦法,不推諉扯皮、推過攬功。三要做公正廉潔的表率。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真心為兵、公正用權,不能厚此薄彼搞遠近親疏、團團伙伙,更不能不顧官兵權益搞暗箱操作、私下交易,損害集體權威和個人威信,帶壞部隊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