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賢美
1931 年9 月18 日,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如今, 硝煙散去, 但在戰火中誕生的那些旋律, 至今仍然帶給我們力量。 “為了向國外宣傳介紹中國的抗戰情況和抗戰歌曲, 1939 年秋天,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國際宣傳處特意約請音樂家李抱忱先生編輯了一本英文版的《中國抗戰歌曲集/CHINA’ S PATRIOTS SING》 ”。 這本書共收錄12 首歌曲, 均為中國抗戰初期廣為傳唱的抗戰歌曲, 包括《國旗歌》 (杜庭修曲)、 《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曲)、 《自衛》 (趙元任曲)、 《救國軍歌》(冼星海曲)、 《犧牲已到最后關頭》 (孟波曲)、 《長城謠》(劉雪庵曲)、 《大刀進行曲》 (麥新曲)、 《游擊隊歌》 (賀綠汀曲)、 《抗敵歌》 (黃自曲) 等。 本文以抗戰歌曲《長城謠》 為立足點, 研究作曲家劉雪庵抗戰歌曲的藝術特色。
劉雪庵(1905—1985 年), 中國近現代作曲家、 音樂教育家、 音樂理論家。 出生于四川銅梁縣(現銅梁區, 隸屬于重慶市), 家庭富裕, 從小學習笛、 蕭等樂器。 20 歲考入成都私立美專學習鋼琴、 小提琴及作曲。 后因在家鄉宣傳進步話劇、 舉辦音樂會等, 受到銅梁當局追查, 逃往上海,并轉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師從黃自學習作曲、 指揮,與賀綠汀、 江定仙、 陳田鶴稱為“黃自四大弟子”。 1936 年畢業后從事音樂報刊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 先后擔任上海音樂藝文社《音樂雜志》、 上海《新夜報》 音樂周刊等報刊的編輯和撰稿人。 1938 年起在武漢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宣傳運動, 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編輯出版音樂刊物《戰地》, 并赴重慶擔任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教員。 1941 年后從事藝術教育工作。
劉雪庵的音樂創作分為求學時期、 抗戰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個階段, 求學時期創作的作品如《楓橋夜泊》 《踏雪尋梅》 《采蓮謠》 等以抒情為主, 旋律優美。抗戰時期創作的作品如《出發》 《上前線》 《離家》 《長城謠》 《滿江紅》 《海軍軍歌》 等以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為主,此外還為電影、 話劇配樂, 如為歷史劇《屈原》 和為電影《中華兒女》 《保家鄉》 等配樂的插曲。 這時期創作的歌曲,內容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激發人民抗戰斗志。 巔峰之作當屬《長城謠》, 這首家喻戶曉的歌謠, 被定為“時代強音” 加以傳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他創作了諸如《社會主義幸福長》 《新青年進行曲》 等作品。
1936 年, 導演萬沛霖約請劉雪庵為三星牌牙膏拍攝歌舞性廣告片譜寫曲調, 并邀請編劇黃嘉謨加以填詞, 劉雪庵用創作的具有探戈曲風的純器樂曲交上, 但導演未經劉雪庵同意, 讓編導填寫了歌詞, 也就是《何日君再來》, 成為劉雪庵坎坷命運的開端。 1939 年, 中國香港電影《孤島天堂》 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上海淪為孤島后, 一群愛國青年不甘做亡國奴, 拼死跟漢奸斗爭, 最后憑借聰明機智將漢奸一網打盡并加入游擊隊抗戰殺敵的故事。 電影將《何日君再來》 選為插曲, 歌曲韻味十足, 一度成為經典流行歌曲, 后經日本歌星翻唱并收入唱片。 抗戰中期, 《何日君再來》 被有心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詞四處傳唱, 更有人指是劉雪庵為漢奸所創作。 劉雪庵因這首移花接木的歌曲飽受了人間磨難。 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得以好轉。
劉雪庵一生致力于發展音樂事業, 曾因創作抗日名曲《長城謠》 等作品名聲大噪, 又因創作了被有心人曲解的《何日君再來》 而跌落谷底; 也因自費創辦并發行的音樂刊物《戰歌》 廣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生前半生順遂、 成功、輝煌, 人生后半生歷經磨難。 劉雪庵先生的音樂作品經過歲月的洗禮、 淘汰后保存下來的仍數不勝數。 他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創作了大量的音樂藝術作品, 培養了許多專業音樂人才, 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寶庫。
《長城謠》 創作于1937 年, 潘孑農作詞, 劉雪庵作曲,原是為電影《關山萬里》 創作的插曲, 后因淞滬抗戰未拍成電影, 插曲保留下來, 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戰歌曲。 這首歌曲敘述的是人民因為戰爭被迫四處流亡的苦難, 激發了全國同胞同仇敵愾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首歌曲的藝術表現形式見表1。

表1 歌曲結構圖示
從音樂的整體表現手法來看, 該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A 樂段由兩個長度各4 小節的方整型樂句構成, 平行句法, 采用同頭換尾的發展手法。 a 樂句為主題材料, a1樂句進行了旋律加花, 調式為F 宮五聲調式, 兩個樂句的落音都為首調的“dol”, 強調主音和調性。 此樂段的音域在一個十度以內, 以三度跳進為主, 情緒平穩柔和, 音樂形象哀愁、 悲憤交加。 歌詞“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唱出了人民的苦難。 B 樂段由新主題b 樂句和變化再現的a 樂句構成, 對比句法, 方整結構。 b 樂句由a 樂句自由模進而來, 以二度級進和三度跳進為主, a2樂句變化重復主題a 樂句, 起到強化音樂主題的效果。 B 樂段的音域在一個八度以內, 音樂形象慷慨激昂。 經過4 小節的間奏, 樂段重復一次, 結束于主和弦。 不難看出, 整首歌曲四個樂句采用“起承轉合” 的原則, 由呈示、 鞏固、 對比展開、 再現結束的結構構成, 音樂主題發展運用了重復與模進派生的手法。
譜例1: 《長城謠》 主題旋律
從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法來看, 第一, 主題旋律方面。見譜例1, 整首歌曲的音樂旋律線條呈波浪形, 以二度級進和三度小跳為主, 將人民的苦難之情娓娓道來, 兼顧四度、六度跳進, 表現面臨大災大禍的凄苦和憤懣。 第二, 調式調性方面。 此曲的調性為F 宮五聲調式, 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整首歌曲旋律的音域在一個八度以內, 五聲音階,沒有偏音, a、 a1、 a2三句的落音都在主音f 音上, 調性明確, 音樂鏗鏘有力。 第一段歌詞以敘述性為主, 滿含悲憤之情, 曲調平穩、 樸實。 第二段歌詞表達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滿腔仇恨, 富于號召性。 曲調在最后部分的處理, 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驅逐侵略者、 保衛家園的堅定決心。 歌詞中“萬里長城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 長城不僅有文化、 軍事的意義, 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這首歌唱出了中華兒女對故鄉的眷戀熱愛, 唱出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 唱出了保家衛國團結抗敵的決心。 第三, 音域音區方面。 《長城謠》 介于群眾歌曲和藝術歌曲之間, 整首歌曲的音域從d-f1, 在一個十度以內。 既適合專業演唱又能作為群眾歌唱的歌曲, 既可以獨唱又能合唱, 符合當時人民廣泛傳唱的特點, 可以看出作曲家精湛的作曲技術。 第四, 節奏速度方面。 此歌曲的速度為中速稍慢, 充滿激情地演唱。 節拍為4/4 拍, 節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起承合三句的落音為二分音符、 附點二分音樂。 音樂主題材料的經典節奏形態為: X XX X X / X·X X-, 在全曲共出現10 次, 整首歌曲的節奏節拍風格統一。 第五, 和聲曲式方面。 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在網上搜到的鋼琴伴奏譜中, 用西洋大小調編配的鋼琴伴奏, 和聲語匯主要為主-下屬、 下屬-主、 屬-主的進行。 每一句的旋律音都是從屬和弦音結束于主和弦音, 借鑒了西方調式中的和聲功能邏輯, 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和聲性思維。
自“九一八事變” 爆發以來, 許多愛國主義者呼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抵御外敵”, 這一時期劉雪庵創作了大量的抗敵歌曲, 如《長城謠》 《巾幗英雄》 《捷報》 《前線曲》《離家》 等, 后兩首與《松花江上》 (張寒暉曲) 組成“流亡三部曲”。 以《長城謠》 為立足點, 分析《前線去》 《捷報》 等其他抗戰歌曲, 總結出抗戰歌曲的幾個藝術特點。第一, 民族性。 劉雪庵從小接觸民間音樂, 受中國傳統音樂的熏陶, 在作品中嫻熟精湛地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技法。 他的音樂作品大都運用民族五聲調式, 五聲調式中主要運用三度小跳和二度級進的旋律特點讓音樂旋律充滿了濃厚的民族色彩, 具有強烈的中國古典音樂韻味, 如《長城謠》 就是一首F 宮五聲調式的歌謠。 他的《紅豆詞》《滿江紅》 《楓橋夜泊》 等皆是采用中國古典詩詞作詞, 配上民族五聲調式的藝術歌曲。 第二, 群眾性。 劉雪庵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抗戰歌曲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他的音樂創作大多以生活為題材, 生動地反映出人民大眾的真實生活和情感。 例如, 《衷心曲》 《飄零的落花》 等都是結合現實生活和環境所創作的。 他的群眾歌曲, 音域符合群眾傳唱的自然人聲音域范圍, 既適合專業演唱又適合人民大眾傳唱。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藝術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經典。 歌曲創作要符合人民的需要, 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三, 結合性。 劉雪庵在上海國立音專師從黃自系統地學習了西方作曲技法, 他的《中國組曲》 《飛雁》 等鋼琴作品都是在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加入西方和聲理論和技法, 將作品轉換成具有民族音調的鋼琴語言。 “借鑒西方和聲理論與技法的同時, 吸取了我國民間音樂的多聲思維與實踐特點, 從而形成了中西多聲思維的碰撞與融匯”。
本文通過分析劉雪庵抗戰歌曲《長城謠》 的創作技法,進而討論劉雪庵抗戰歌曲的藝術特色。 作曲家創作抗戰歌曲的目的是傳播和傳唱, 以影響民眾和社會。 音樂不像文化、 電影、 話劇等藝術形式, 它在傳播知識、 思想方面,不受物質條件的局限, 也不受時空、 文化程度的限制, 使得民眾傳唱度很高, 起到了其他文藝形式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黃自談及音樂對人類生活的作用時曾說“一個國家……要團結民族精神, 喚醒民族意識, 尤非借重音樂的力量不可。 因為我們要團結整個民族, 促其奮發向上, 卓然自立, 以教育、 政治、 文學、 哲理各項著手, 總覺得普及不易, 感人難深。 如能利用樂歌來教, 自然可以情智兼包, 雅俗共賞, 口唱心念, 永不遺忘”。 自“九一八事變”后, 抗日救亡歌曲在上海、 廣州等地廣泛傳播開來。 “七七事變” 后, 抗日救亡的群眾歌詠運動進一步發展。 劉雪庵在這時期創作的抗戰歌曲近百首, 他的《中國組曲》 在國際音樂節影響較大, 為抗戰電影《中華兒女》 和為歷史劇《屈原》 等所作的主題曲、 插曲在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中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具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 縱觀劉雪庵的一生, 由于時勢變化和被人誣陷, 導致他遭受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 如今, 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 保留下來的都是大眾挑選過的、 可聽性強的音樂作品。 他尊重中國民族音樂傳統, 并不斷探索、 勇于創新, 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 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