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彤
節奏是指音樂中的時間模式和強弱變化。 它包括音符的持續時間、 強度和間隔, 以及它們在音樂中的排列方式。節奏是音樂中的時間感覺, 通過不同的音符、 休止符和強拍弱拍來表達的, 它賦予音樂以生動的節奏感。
節拍是音樂中的基本時間單位, 通常是一個均勻的、重復出現的時間律動, 并通常以強拍和弱拍的組合來建立,而在此律動的規律中, 不同的音符和節奏元素會根據節拍進行排列, 以此來創造出不同的模式。
因此, 節奏是關于音符的時間模式和變化, 而節拍是這些時間模式的基礎。 在音樂中, 節奏和節拍共同構成了作品的時間感覺和動感。 所以, 節奏節拍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卻又相互獨立, 兩者均起著組織音樂和發展音樂的作用。 在音樂的發展歷程中, 隨著作曲技法及樂器工藝的不斷改進, 節奏節拍也不斷隨之發展。
節奏、 節拍在音樂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節奏影響了音樂的整體感覺和表現力。 不同的節奏模式可以傳達不同的情感和能量水平。 快速而強烈的節奏可能會激發興奮與愉悅的感覺, 而緩慢的節奏可能會傳達哀痛與沉思的情感。 實際音樂作品中, 作曲家可以利用節奏來強調特定的音符或音符組合, 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強弱節奏變化、連續的重拍和弱拍等元素可以為音樂添加情感深度。
節拍是音樂的基本時間單位, 對音樂的整體結構和表現力起到重要作用。 節拍提供了音樂的基本時間框架, 使音樂保持一種穩定性和連續性。 節拍的速度同時也決定了音樂的快慢, 這有助于創造不同風格和情感的音樂。
總之, 節拍是音樂的時間基準, 它有助于音樂的組織和表達。 而節奏是可以塑造音樂的情感、 風格和動力, 使音樂成為一種有力的表達工具。 對于音樂情緒的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刻畫, 也常常使用不同的節奏節拍來進行表達,不同的節奏也刻畫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 如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 中的《兩個猶太人》 (見譜例1)。
譜例1: 穆索爾斯基《兩個猶太人》

1. 幾種困難連音符節奏
連音符節奏是音符時值的特殊劃分, 連音將音符的時值均分, 使音符改變了基本節奏的音值與音符的位置, 整體時值卻不發生改變。 連音符節奏通常在音符上方或下方用阿拉伯數字加以標記。
在視唱練耳的學習中, 以一拍為單位時值的連音符節奏訓練的較多。 對于常規連音符節奏, 可在一定的速度內,使用節拍器, 采用節奏型不斷加密的方式來練習, 如由三連音依次過渡到八連音。
本文的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常見的困難連音符節奏,在實踐中, 這種連音符節奏相對于一拍連音符節奏則會困難許多, 時常會出現不認識此節奏型, 亦或是時值不準確等種種問題。
2. 一個拍點以外的連音符節奏
兩拍三連音、 三拍二連音、 三拍四連音, 四拍三連音的練習之所以困難, 在于時值與拍點的劃分較為復雜。 掌握這幾種連音符節奏, 需要從細致的劃分開始不斷練習,將節奏型由細開始, 循序漸近, 直至可以“慣性” 的奏出。下圖為這四種連音符節奏的細致劃分(見譜例2)。
在了解構成這幾種節奏型的原理之后, 在練習之中,可由最基礎的節奏型開始, 如譜例2 中每種節奏型的第一小節, 均是在基礎節奏型的基礎上加入重音, 逐步適應連音所在的位置。 適應之后, 可采用立體節奏的方式, 如左右手敲擊亦或是敲擊加口讀的形式進行第二小節內容的訓練,直至左右手以及口讀均熟悉此連音節奏型, 最后, 將基礎節奏型去掉進行練習。 在演奏實際音樂作品時, 也可采用此過渡方法, 直至能夠“慣性” 的奏出。
譜例2:

3. 連音符節奏的變形
在實際音樂作品中, 常常能遇見各種連音符節奏的變形, 尤其是在現當代的音樂作品。 如三連音、 五連音和七連音的變形(見譜例3)。
譜例3:

在練習時, 依舊可以采用本章上述的節奏細分方法進行訓練。 針對三連音變形的節奏型練習, 則應從最基礎的三連音節奏型開始, 并采用分拍的形式, 將三連音的每個音點當作一拍, 一個三連音的節奏型相當于八三拍的一小節, 直至熟悉此節奏型后化為原本合拍三連音節奏。
對于變形的五連音、 七連音的練習, 首先需掌握五連音與七連音的奏法, 這兩種連音符的基礎型相較于其他連音稍復雜, 可由三連音為一拍開始依次增多至八連音的方式進行訓練。 掌握基礎型節奏后, 可在基礎型節奏上做變化, 如譜例2-2 的第二小節, 可采用口讀12345 逐漸過渡到1245, 3 用手擊奏代替, 直至完全掌握去掉擊奏。 變形七連音的訓練方法同理。
4. 三對二、 三對四等節奏
視唱練耳的學習中, 立體節奏是一種訓練節奏的重要方式, 其訓練目的是為了樹立多聲部節奏的內心聽覺, 以及培養縱向的、 對位的節奏感能力。 訓練時常采用左右手各一聲部, 或是加入口讀聲部, 培養立體思維的能力。
在立體節奏的訓練中, 較為困難的節奏型莫過于三對二、 三對四等連音符與常規音符對應的節奏型。 在實際音樂作品中, 也常常能夠遇見這兩種節奏型。 比如德彪西的《Arabesque》 中的三對二節奏(見譜例4)。
譜例4: 德彪西《Arabesque》

肖邦的《升c 小調幻想即興曲》 中的三對四節奏(見譜例5)。
譜例5: 肖邦《升c 小調幻想即興曲》

訓練此類帶有音符時值特殊劃分與常規音符對應的節奏型, 應采用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方式。 理性的將節奏進行拆分, 掌握之后依據感覺練習。
三對二節奏, 可以將三連音的三個音符均當作拍點,當作三拍子來處理(見譜例6)。
譜例6: 肖邦《升c 小調幻想即興曲》

在實際音樂作品中, 也有將節奏細分, 針對三對二節奏的練習曲。 比如法國作曲家圣-桑《六首鋼琴練習曲》(Op. 52) 中的第四首練習曲(見譜例7)。
譜例7: 圣-桑《六首鋼琴練習曲》 (Op. 52)

四對三節奏, 依舊可以采用將三連音當作三拍子來處理, 而因音符密集, 可將整體節奏時值進行擴大, 類似本文上述的三拍四連音的奏法, 熟練后再緊縮回原本的時值(見譜例8)。
譜例8:

包含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等短時值音符或休止符的節奏, 容易造成許多讀譜的障礙, 譬如節奏把握不準, 以及缺音漏音等問題出現。 短時值音符節奏, 因記譜密集往往會顯得譜面較為“花哨”, 首先則會帶來視覺上的障礙。 比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Op. 7, No. 4) 中的第四樂章(見譜例9)。
譜例9: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Op. 7, No. 4)

此類節奏在音樂作品中大量出現, 無論是在早期音樂,亦或是近現代音樂中。 因此, 掌握此類節奏是音樂學習者必須攻克的難題。 在訓練中, 需要將這些短時值音符或休止符的節奏型進行分析, 便會發現, 構成此類密集節奏型的均為一些基礎的節奏型, 或是基本節奏型的變形形式(見譜例10)。
譜例10 中, 有許多短時值音符, 對于這種節奏型的練習, 可采用分拍的方式, 將整體節奏進行擴大。 原先的拍點為四分音符為一拍, 在練習之中可以采用以八分音符為一拍, 把一小節的四四拍當作四八拍。 若擴大一倍還是困難, 可在練習中再擴大一倍, 以十六分音符為一拍, 一小節當作四十六拍進行練習, 直至掌握了此節奏型的比例關系, 再緊縮回原譜的拍點與拍號練習。
譜例10:

對于短時值音符的節奏型, 練習時切不可貪快, 需要十足的耐心去分析。 需將本為復雜的節奏進行“改寫”, 由繁化簡, 與所學的基本節奏型聯系起來, 直至熟練掌握后再由簡化繁。
在音樂作品中, 時常會出現不按照常規記譜的方式來組織節奏。 比如說跨小節節奏、 跨拍子節奏。 作曲家之所以采用此類非常規記譜, 主要是為了滿足樂句、 織體的進行或是動機的發展等等。 而此類記譜, 則會在視覺上對讀譜產生障礙, 不能迅速的理解。 如斯克里亞賓的《鋼琴練習曲》 (Op. 8) 中的第四首(見譜例11)。
譜例11: 斯克里亞賓《鋼琴練習曲》 (Op. 8)

1. 混合拍子
混合拍子是指在一小節內由不同長度的拍子, 按照不同的次序結合在一起的拍子。 常見的混合拍子有五拍子和七拍子。 五拍子采用2+3 或是3+2 的組合形式, 七拍子采用3+2+2、 2+3+2 或2+2+3 的組合形式。 九拍子中若采用2+2+2+3 等的組合形式, 也可歸為混合拍子的范疇。
在混合拍子的練習中, 首先需要明確拍子的組合方式。如圖中五拍子的兩種組合方式(見譜例12)。 根據組合方式采用指揮圖示進行打拍練習, 練習中強調組合內每一單拍子的重音, 加強對于此類節奏律動的感知, 直至熟練掌握拍子律動的規律。
譜例12:

2. 變換拍子
變換拍子是指在音樂中, 由各種不同類型的拍子, 包括單拍子、 復拍子、 混合拍子的交替出現。 而這種交替可以是有規律的, 也可以是無規律的。

譜例13:

譜例14:

近現代音樂中, 十二音技術對傳統的旋律組織方式進行了徹底的變革。 而一些先鋒派作曲家則開始尋找新的節奏組織方法來擺脫傳統處理節奏的方法。 此時, 作曲家威伯恩將序列的原則發揮到了極致, 并運用到節奏的方面,實踐了節奏的序列化。
節奏的序列化在譜面上往往沒有出現拍號, 這種處理節奏的方式, 使節奏和音高處理的風格及方式相統一。 因此, 在視唱練耳的學習中, 不能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待此類節奏。 而此類節奏節拍的演奏則十分復雜, 需要擁有牢固的理論基礎, 進行大量的理論分析。
法國作曲家梅西安1949 年所作的鋼琴練習曲《時值與力度的模式》 則是學習此類節奏節拍較為典型的范例(見譜例15)。
譜例15: 梅西安《時值與力度的模式》

梅西安的《時值與力度的模式》 有三個不同的序列,出現在三個不同的聲部。 而這三個序列不僅僅是音高序列,還規定了時值、 力度和演奏法(見譜例16)。
譜例16: 梅西安《時值與力度的模式》 序列

通過觀察譜例15 以及譜例16 即可發現, 第一條序列是建立在三十二分音符的基礎之上的, 然后逐漸遞增, 時值從一個三十二分音符到十二個三十二分音符。 第二條序列和第三條序列分別建立在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基礎之上, 遞增方法同上。 在此作品中, 遞增方式并無一直規律的依次遞增, 而是在某處會稍有變換, 而對于此類型節奏節拍, 首先需要進行理性分析, 解構其構成的材料, 練習時則需要了解其序列來進行練習, 可以用數字的方式來代替音符的時值, 分析時值由多少個音符構成, 直至熟練后合一。
交錯拍子, 又可稱作“多節拍對位”, 是指在多聲部音樂中, 由幾種不同的拍子或不同類型的拍子同時縱向進行。各個不同的拍子之間可以依據自身的強弱規律來進行演奏,形成不同位置的強弱規律。 交錯拍子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強拍相同; 第二種, 強拍不相同, 拍號相同; 第三種, 強拍與拍號均不相同(見譜例17), 為第一種類型。
譜例17:

而對于三種交錯拍子的訓練, 需要注意譜面上是否有音符等值的記號, 把握重音的處理, 形成對立統一的效果。
視唱練耳是訓練學生音樂聽覺的一門音樂基礎學科,是音樂基礎知識的主要來源。 視唱練耳的教學目的與任務在于通過對各種音程、 音階、 和弦等的視唱、 聽辨練習,使學生在聽、 學、 唱的過程中接觸到各種風格, 組織和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 訓練其積極地將聽覺運用到創作與表演實踐中, 對學習其他音樂基礎技能課具有重要意義。
節奏為音樂的骨骼, 熟知各類節奏型, 將更有利于從整體把握作品, 發展音樂聽覺能力。 因此, 復雜節奏、 節拍的訓練不能缺少對實際音樂作品的聆聽和分析, 而在聆聽、 分析的基礎上也需要勤加練習, 才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 使音樂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和各類專業課聯系起來。
因此, 在節奏的訓練中, 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其次需要培養學生分析復雜節奏節拍的能力, 不僅僅是基礎的節奏型。 應當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基礎節奏不斷過渡到實際音樂作品中的困難節奏, 才能使學生在不斷發展的現代音樂中有分析和應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