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鳳


班本課程是指以班級為單位,基于本班幼兒的學習興趣、經驗和需要,圍繞幼兒的現有水平和面臨的挑戰,不斷開發的有利于幼兒經驗生成的系列課程活動。在班本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參與課程的全過程,提高他們的參與度。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了小班班本課程“‘雨你在一起”的實施過程,總結了教學經驗,以供參考。
一、課程主題的生成
幼兒園班本課程具有隨機性、生成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應源于興趣、貼近生活。教師要充分關注幼兒的行為與提問,從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事件或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尋找課程的開展方向。
例如,在一次雨天的室內活動中,筆者班上的一名幼兒問道:“為什么雨天不能出去玩呢?”有幼兒答道:“因為外面下雨,淋雨了會感冒。”有幼兒說:“下雨會淋濕衣服,要生病的。”還有的幼兒感慨:“唉,雨天都不能出去玩。”但當筆者提出“你們想不想在雨中游戲?”這一問題時,幼兒異口同聲地回答:“想!”于是,筆者和幼兒約定了一場和“雨”的約會。
筆者認為,教師要學會傾聽、理解幼兒,在與幼兒的談話中挖掘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學習需求。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從幼兒提出的問題出發,了解到幼兒想要在雨天外出活動,由此決定以“雨”為主題來開展班本課程,借助“雨”這一自然素材幫助幼兒拓展經驗。
二、課程內容的推進
(一)課程準備
當捕捉到幼兒對某些事物的興趣點后,教師要挖掘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課程主題,并提前預設班本課程的框架和內容。當幼兒在課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做好課程實施的一切準備。
課程案例一:“小顧慮”。在開展活動前,筆者組織幼兒進行討論活動,了解了幼兒對雨中活動的顧慮,具體如下。
韻彤:“媽媽不讓我去雨中玩,就是怕我著涼感冒。”
晨晨:“下雨不是可以撐傘嗎?”
朗朗:“可是即使每次撐了傘,奶奶也不會讓我在雨中多玩一會的。”
凡凡:“雨衣、雨鞋都穿上,雨傘也拿上,應該不會感冒了吧。”
教師:“如果家長有顧慮的話,活動就無法開展,要不要我幫你們去問問,看看爸爸媽媽愿不愿意支持雨中活動呢?”
幼兒齊聲答道:“好!”。
課程案例二:“小調查”。在開家長會時,筆者就幼兒討論的話題和家長進行了溝通,講述了雨中活動的來源和初步設想,并在調查中設置了以下四個問題:一、雨天時,你是否帶孩子在戶外玩過?二、孩子是否喜歡或向往雨中游戲?三、你是否同意教師帶著孩子在雨中探索、玩耍?四、如果孩子們一起在雨中玩,你最擔心的是什么?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幼兒沒有雨中游戲的經驗,他們其實喜歡在雨中玩耍,但家長擔心他們會淋雨感冒。針對問題三,只有兩名家長選擇了“不同意”。筆者與他們進行了溝通,了解到這兩名幼兒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同時,筆者也和家長交流了解決方法,在開展活動時,這兩名幼兒可以撐著傘在旁邊觀看。
課程案例三:“小疑慮”。筆者及時告訴了幼兒調查結果,并向幼兒提問:“爸爸媽媽擔心你們淋過雨后會感冒,你們知道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感冒嗎?”幼兒紛紛舉手發言。接著,筆者向幼兒介紹了一些預防感冒的方法:一是用毛巾及時擦干身上的雨水;二是回到室內后及時關門關窗,以防受風著涼;三是喝杯熱熱的姜茶,讓身體暖起來。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筆者為開展班本課程所做的準備工作。在課程開展前,筆者了解了幼兒和家長的顧慮,征詢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并基于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向幼兒普及了相關的保健知識。筆者認為,班本課程的開展是幼兒、家長與教師三方緊密互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滿足幼兒的需求,還要了解家長的想法。
(二)課程開展過程
虞永平教授曾說,適宜性是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追求適宜性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向。班本課程的內容要符合班級幼兒的實際需要和年齡特點,聯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支持幼兒自主探究關于雨的知識,進一步推動了班本課程的深化。
課程案例四:“小展覽”。筆者選定了天氣預報顯示有雨的日子,讓幼兒做好相應的準備。當天早上,幼兒帶著自己喜愛的雨具來到幼兒園,一直詢問何時開展雨中游戲。可惜天公不作美,這一天并未下雨。考慮到幼兒帶來了各種雨衣、雨鞋和雨傘等,筆者引導幼兒深入觀察這些雨具,并讓他們進行分享展示。針對雨衣,筆者開展了“看一看、摸一摸”游戲,引導幼兒觀察雨衣的顏色、材質、版型等,如有的有口袋,有的沒有口袋。此外,有幼兒還發現了一件特別的雨衣,筆者告訴他們這是雨披,并講解了雨衣和雨披的區別。針對雨傘,筆者開展了“比一比、試一試”游戲,引導幼兒發現:傘的花紋、大小不同,傘柄的裝飾也不同,在開合傘的時候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此外,筆者還對比展示了長柄傘和折疊傘的不同。針對雨鞋,筆者開展了“雨鞋找朋友(配對游戲)”“雨鞋排排隊(排序游戲)”這兩個游戲,并讓幼兒摸一摸雨鞋的材質,介紹了雨鞋的制作材料。
此次班本課程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較大,天氣情況直接影響活動的開展。在活動前,筆者預設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制訂了相應的計劃,將幼兒的注意力從“雨”轉移到“雨具”上,順勢開展了一場“雨具展覽會”,讓幼兒在對比分析中進行自主探究。
課程案例五:“毛毛雨”。過了幾天,筆者和幼兒終于等來了毛毛細雨,于是開展了以下對話。
教師:“小朋友們,看看外面下雨了嗎?”
鈺鈺:“沒有啊,都沒有聲音。”
卓卓:“要去外面感受一下才知道吧。”
教師:“那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全體幼兒:“有雨有雨!毛毛雨!外面在下毛毛雨!”
教師:“那我們一起去戶外玩吧!帶上你們的雨具,老師幫你們穿上。”
彭彭:“老師,我們這么多人,等我們都穿好,會不會雨又停了。”
教師:“是哦,那怎么辦呢?有什么快速簡單的方法嗎?”
小培:“撐雨傘不是很快嗎?我帶了雨傘。”
凡凡:“可是我今天沒帶雨傘。”
豆豆:“我們可以分享,你用了之后我再用可不可以啊?”
教師:“好辦法,我們可以分組進行。今天一共有七把傘,我們可以分三組進行,老師的傘也可以借給你們哦。”
拿到雨傘,幼兒就直奔操場。他們在雨中奔跑,比誰撐的傘高,用雨傘搭建自己的“窩”……同時,筆者引導幼兒在雨中仔細觀察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他們有了以下發現:一、雨天的草是耷拉著的、濕濕的;二、雨具上有很多小水滴;三、毛毛雨淋在臉上柔柔的;四、有風的時候,傘會被吹走,要抓牢。
回到教室,筆者為幼兒擦干身上的雨水,并為他們提供暖暖的姜茶。幼兒紛紛分享自己在雨中游戲時的奇妙感受,雖然時間短暫,但他們有了很多收獲,在大自然中探尋了雨的奧秘。
課程案例六:“小疑問”。經過雨中游戲,筆者繼續引導幼兒對“雨”進行思考,向他們提出“你們知道如果地球上一直不下雨會怎么樣嗎?”這一問題。以下是幼兒的回答。
笑笑:“地球就沒那么干凈了,雨在給我們的地球洗澡呢。”
欣怡:“沒有水的話,我們不能喝水也不能洗手了。”
伊伊:“地會干,整個地球都會干的。”
婉兒:“小花會枯萎。”
彤彤:“小草小樹喝不到水會枯萎,果實也長不出來了。”
宸宸:“我們不能洗澡了。”
涵涵:“我們無法生活,植物也不能生長。”
結合幼兒的回答,筆者告訴他們,下雨是一種自然現象,如果一直不下雨,動植物會消失,人類也會消亡,因此,水資源對整個地球來說很重要。接著,筆者繼續提問:“那我們該怎么節約用水呢?”以下是幼兒的回答。
祝祝:“少用一些水,水就能保存下來了。”
鑫鑫:“要及時關上水龍頭。”
樺樺:“不要玩水就好了。”
齊齊:“水龍頭開小一點,洗手的時候不要把水弄到外面去。”
陽陽:“喝水的時候可以先盛半杯,萬一喝不掉就浪費了。”
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了多種建議,筆者表揚了他們的想法,并鼓勵他們從點滴做起,為節約用水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此外,幾位繪畫小能手在自由活動時通過繪畫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圖1、圖2)。

三、課程實踐的反思
班本課程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有了家長的支持,課程的開展才更加順利。在課程最后,部分家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圖3)。總體來說,在此次班本課程中,從觀察、體驗到表達,筆者班上的幼兒圍繞“雨”開展了由淺入深的探索活動和多樣化的表征活動,認識了雨、雨具和雨天,了解到雨水的可貴和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在整個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其想法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因而,幼兒在活動中更主動、更積極,他們的興奮和喜悅溢于言表。

虞永平教授曾說:“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中,就在兒童的行動里,就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此,班本課程應是一種動態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從班級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中取材,基于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入學習。在設計班本課程時,教師要靜心思考、深入鉆研,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更好地助推幼兒健康成長。在幼兒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鼓勵幼兒主動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讓他們在親身體驗、自主探索、討論互動的過程中,收獲別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綠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