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星
科學建構心育系統,對于深入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避免工作的盲目與無序,讓工作更具指導性和規范化?;谛睦眍A介視角的學校心育系統的建構突出一個“預”字,其注重在群體、個體心理問題未發生前的防患,通過多層面、多途徑來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時也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早期介入,消除問題于萌芽狀態,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學校心育系統建構的“預介”理念
(一)全員參與,面向全體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睂W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個別教師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全員參與,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工作。同時,還要面向全體學生,以防患于未然的態度建構心育系統。
(二)分層架構,明確職責
心育系統的建構需要學校領導充分重視,并牽頭成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職責是全面規劃和領導學校心育工作,為心育系統的建構提供保障。班主任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堅力量,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執行者,也是班級活動的實施者。因此,要增強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讓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談話技巧,以便班主任開展簡單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義的班級活動。另外,全體學科教師都應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知道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三)家校協同,形成合力
家庭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從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來看,家校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心理預介視角出發,家長、教師、同伴都是學生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與學生的關系,以及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密切合作,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要因子,是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保護因素。
二、學校心育系統建構的“預介”物型
學校心理輔導室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陣地,在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行為問題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對心理輔導室的建設標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心理輔導室需具備以下配置:辦公接待區、個別輔導室、團體活動室。高規格的心理輔導室也可以單獨設置心理測量區、自主自助活動區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區域。在保證配置到位的基礎上,學校還應做到規范管理,規定每天的開放時間,并安排專人值班。
三、學校心育系統建構的“預介”環節
(一)組建心育團隊,增強專業力量
專業心育團隊是學校心育系統的核心力量,學校心育團隊一般由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校外專家顧問組成。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具備心理學或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取得相關資格證書,接受過一定的專業培訓,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校外專家顧問一般由精神醫學專家及心理咨詢專家擔任。學校心育團隊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建言獻策,提供專業意見與建議。同時,學校心育團隊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及時研討當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工作,研究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
(二)創設心理健康課堂,發揮課堂效應
心理預介視角下的心理健康課堂,包括適應環境、認識自我、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情緒調適、生命教育等內容,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分享、探究、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情緒、情感,改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課堂應由具有專業資質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執教,授課范圍覆蓋全學段。在開足開齊課程的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精心打磨課堂,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課堂效應,以積極影響學生的心靈成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進行心理輔導,深入關愛學生
學校心理輔導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為了增強心理輔導效果,學校應基于心理預介實行以下三種輔導策略。一是“雙輔導”策略,即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輔導:針對個別班級所出現的群體性質的心理問題,應采取定時、定點、定員的團體心理輔導策略,以角色扮演、案例辨析、行為訓練、游戲輔導、心理劇表演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要采取個體心理輔導策略,幫助個別學生解決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行為問題等。二是聯合輔導策略,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應聯合訪談并輔導學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輔導之前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在輔導之后還要持續關愛學生。三是家庭輔導策略。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往往與家庭教育方式或家庭環境有關,因此有必要進行家庭輔導。輔導過程中,應全面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外顯行為表現和環境支持狀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要從身心交互的視角出發,全面深入理解學生、引導學生、改變學生。
(四)重視心理預警監測工作,建立整合網絡
心理預警監測工作是心理預介視角工作的具體化。學校應建立覆蓋全體師生的三級聯動心理健康預警工作機制,確立顯性、隱性的預警干預對象。其中一級預警包括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委員和學生家長,應及時發現班級心理問題并上報。二級預警包括學校心理健康預警干預工作組,應做好心理健康預警工作部署、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重點關注學生篩查、學生心理檔案管理、學生心理咨詢及危機處理工作。當面對重大危急情況時,要立即向學校心理健康預警干預領導組報告,并及時對學生進行干預。三級預警是指學校心理健康預警干預領導組,由校長負責,協同德育處、學生處、各年級組、心理輔導中心,把握學生心理特點,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要及時啟動學校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機制。
要做好心理預警監測工作,還應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一是認真做好各級心理普測以及二次篩查、二次訪談工作。學校每學年第一學期要開展一次普測,普測及后續幫扶工作包括組織普測、組織補測、二次訪談、后續幫扶、檔案建立等。二是每學期進行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重點關注學生排查,主要由班主任來完成。班主任要填寫班級重點關注學生信息表,然后匯總到心理輔導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按照班主任所反映的學生情況,根據心理問題嚴重程度把學生分為A、B兩類。A類存在明顯心理問題或危機,需進一步訪談干預;B類無問題、無危機或程度輕微,可通過班主任及學科教師平時的關愛行為來改善。三是通過班級心理委員建設與日常觀察,讓心理委員定期填報班級心理健康晴雨表,并上報學校心理輔導中心。
(五)開展全員結對幫扶行動,延伸關愛工作
心理預介視角下的全員結對幫扶行動,不是針對問題學生的事后補救,而是面向學校重點關注學生所開展的專項關愛行動,旨在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在幫扶過程中,要突出以下三點。
一是多方聯動。幫扶重點關注學生或心理危機學生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多方聯動有兩層含義,一是學校內部系統的多方聯動,校長室、德育處、學生處、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多個層面的聯動;二是家庭、學校、社會層面的多方聯動,幫扶工作需取得家長的理解與配合,情況特殊時要聯系當地公安、婦聯等部門,協同處理。
二是系統幫扶。構建完備的幫扶工作機制,分別明確學校領導層、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科教師在幫扶工作中的角色與職責。學校領導層主要負責統籌規劃、協調資源,班主任、學科教師主要負責日常關心和家校溝通,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進行專業性的輔導,進行危機評估與處理。三方人員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形成幫扶系統,這也是心育一體化的具體體現。
三是專業幫扶。專業幫扶由學校的心育教師團隊負責。對于幫扶工作實施的整體規劃,包括工作機制、各項制度的建立,實施過程的科學性,都需要專業心育教師團隊的謀劃與參與指導。
(六)家校聯動協同,深化整體心育
家校聯合育人是心理預介視角下建構學校心育系統的核心工作,對于防范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危機的產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家訪是連接學校和家庭的重要紐帶,學校應建立“校長帶頭、中層示范、班主任為主體、教師全員參與”的家訪工作機制,明確家訪目的,精心設計家訪內容,全面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家庭狀況和家庭教育情況,并做好記錄,通過多種形式對家訪效果進行持續追蹤。
為增強廣大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促使家長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而有效實施家庭教育,學校每學期應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辦專題家庭教育講座或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推出相關內容。同時,學校應通過數字化平臺為家長提供豐富的家庭教育資源,不斷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其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從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家庭中筑起一道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屏障。
(七)建立心理檔案,規范信息管理
整理完善心理資料及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是建構學校心育系統的必要環節。一份完整的學生心理檔案,由以下材料組成:心理測評記錄、重點關注學生信息表、二次訪談記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日常談話記錄、家訪記錄、心理輔導記錄及心理幫扶計劃等。資料收集整理應有專門的檔案櫥柜,櫥柜上半部分最好是玻璃材質的,一目了然,便于取放材料;下半部分應為封閉式,以保存更為隱私的材料。另外,此項工作強調隱私保密,櫥柜需上鎖,并有專人保管。
結語
基于心理預介視角下的學校心育系統的建構,重在利用心理健康課、心理活動、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養;重在多維度構建學生心理防護網絡,守護重點關注群體;重在全體教育者與家長之間的聯動,為學生創設適宜他們心靈成長的環境。學校心育系統的建構與完善,需各方協同、群策群力,攜手共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