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沭穎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鄉鎮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任重道遠。筆者調查發現,鄉鎮幼兒園的師資質量不高,從文化程度看,鄉鎮幼兒園教師的學歷多為中職或大專,之后通過函授等形式獲得本科學歷,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極少。
鄉鎮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關系到他們的職業發展,而且關系到整個鄉鎮幼兒園的教研水平,因此,鄉鎮幼兒園每周的教研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每周教研”活動對鄉鎮幼兒園教師進行培訓,有利于促進鄉鎮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筆者發現,通過課題研究、搭建教研平臺、現場教研觀摩、承擔教研課和寓研于樂活動等方式,創新“每周教研”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能更好地發揮“每周教研”活動對鄉鎮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構建“每周教研”機制,形成穩定的工作機制
幼兒園開展教研活動旨在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往,幼兒園較少專門針對教師的特長和興趣開展相應的教研活動,只是組織教師進行集中學習,教師之間也很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因此,為了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成立“每周教研”活動小組,形成穩定的工作機制,具體實施辦法如下:首先,以班級為單位推選出教研教師代表,組成全園的教研活動小組;其次,分析本園教師自身的特長,與幼兒園常規教研內容融合起來開展教研活動;最后,積極開展多形式的“每周教研”活動,如特長展示、好書分享、沙龍研討等,吸引更多有特長的教師加入,豐富教研內容,促進教師相互學習、相伴成長。
二、明確“每周教研”意義,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筆者調查發現,部分鄉鎮幼兒園不夠關注“每周教研”活動,沒有意識到“每周教研”活動對教師職業發展和提高鄉鎮幼兒園教育水平的重要意義,也沒有建立相應的教研體系。實際上,“每周教研”活動對鄉鎮幼兒園的發展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有助于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鄉鎮幼兒園教師在學習學前教育及相關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已經了解和掌握了幼兒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幼兒園課程理論等有關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學前教育理論基礎。但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很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每周教研”活動是以幼兒的實際狀況為基礎進行的教研活動,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研方法,可以幫助幼兒園教師更深入地了解教育理論,提升其職業素養。
(二)有助于強化教師的研究技能
“每周教研”活動通過對課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強化教師的教育技能。同時,幼兒園應組織教師學習前沿幼兒教育理論、分享培訓所得、外出學習經驗、研討申報集體或個人課題等,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學術研究水平,促使普通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
(三)有助于加快教師的成長速度
以往,在專業提升方面,幼兒園教師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和水平參差不齊。“每周教研”活動使教師集中學習。在集體學習中,教師可以參與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園長領學、年級組圓桌學習、中青年教師分組學習等。在完成學習后,教師可以相互分享學習經驗和學習成果,有助于加快自身的成長速度,從而達成“每周教研”的目標。
三、依托“每周教研”實施路徑,實現教師專業能力提高
(一)在課題研究中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幼兒園教育活動以寓教于樂為主,教師利用游戲活動啟發幼兒思維,或為幼兒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在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課題研究積極性并不高。為改變這一現象,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教師在幼兒園課題研究時,需從周圍的小事入手,探究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從小處尋找新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研究過程,認真細致地梳理觀點,通過尋找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其次,當教研組成員按照已有的研討主題演講后,其他教師應當積極點評和討論,以此實現觀點的融合。在討論中,教師之間可以碰撞思維的火花,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從而豐富自己的思想。最后,邀請有科研和教學經驗的教師點評此次教研活動。在這樣的教研活動中,教師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素養。
(二)在教研平臺搭建中營造教研氛圍
幼兒園開展的“每周教研”活動必須有特定的平臺作為支撐,才能使教師更積極地參與教研活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水平。首先,在幼兒園園長指導下,教師應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教研活動,對所面臨的問題展開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到相應的結論,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在共同探索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時,教師應當積極交流與探討,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其次,要搭建有效的教研平臺,并充分發揮其作用,推動教研活動的開展。例如,在教研工作中,骨干教師可以對教研工作的開展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在教研工作結束之后,可以邀請骨干教師點評和指導。幼兒園還可以組建專家組,對教師的教研效果進行評分,以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帶動其他教師更好地開展“每周教研”活動。最后,要在“每周教研”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專業教師的特長,開展“繪畫教學”“音樂鑒賞”“書法研究”等相關學科的教研,探索適合各個領域特點的學前教育模式。
(三)在現場教研觀摩學習中奠定成長基石
現場教研即在某時間段,教師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在教研實踐中,由于教師各自的經歷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其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對于資歷較淺的新教師而言,他們能夠在觀摩過程中了解某個領域集體活動的基本過程以及其他教師的情境創設技巧;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他們在日常帶班、組織集體教育活動和創造情境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因而更注重舉一反三,將有益經驗融入自己的教學中。觀摩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讓觀摩者最大程度地習得被觀摩者的教育智慧,從中汲取寶貴的教學經驗。在現場教研中,幼兒園教師從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變成教研的主力軍。在良好的教研氛圍中,教師會產生更多的感觸,從而促進教師自我反省和實踐,提高專業化水平。
(四)在教研課中實踐好“每周教研”
與一般的教育活動相比,為了展示一堂高質量的教研課,教師需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磨課”。在第一次教研課授課時,部分教師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會產生緊張的心理。但在幼兒園園長的引導和自身的積極準備下,教師最終也能夠掌握開展群體活動的策略。在之后的教研課授課中,教師通常會對課堂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強化“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次教研課授課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熟練,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活動。
教研課一方面會對授課教師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成年人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完成工作和解決問題,其學習動機和需求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在同伴的幫助、園長的指導和專家的引領下,通過反復的練習,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能夠獲得更大的進步。
(五)在寓研于樂活動中調動“每周教研”的熱情
形式單一、枯燥無味的教研活動,不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幼兒園要不斷創新“每周教研”活動方式,使“每周教研”活動豐富多彩。寓研于樂式“每周教研”,就是改變單調乏味的教研方式,將教研內容與趣味活動相結合,以提高教師的教研熱情。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將休閑活動融入教研過程中,創設輕松愉悅的教研環境。例如,教研活動進行1小時后,可安排教師進行15分鐘的游戲,游戲內容可以是搶凳子、擠氣球、我說你做等。此外,還可以讓教師進行才藝展示。將休閑活動融入教研活動中,可以讓教師勞逸結合,提高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二是把團建與教研融合。團建以游戲、集體活動為主要方式,強調參與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把團建與教研有機融合,可以改變團建活動過于娛樂化和教研活動過于嚴肅的狀況。通常,1~2天時間是團建活動的基本要求,在該時間段內,可以將幼兒園教師的活動按照白天和晚上進行劃分,也可以讓教師在上午和下午分別進行娛樂活動和教研活動等。輕松、愉快的氛圍能夠充分激發教師開展教研工作的熱情。
結語
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思想高度往往決定著幼兒園發展的方向和整體水平。在幼兒園發展過程中,師資培養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環節。在“每周教研”活動中,幼兒園應堅持以園為本的原則,把“每周教研”活動作為重要途徑,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幫助教師在教研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促進教師更好地適應學前教育工作的要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