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瑩
學前階段是幼兒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對保障幼兒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專家學者針對我國幼兒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有較強實踐價值的教育思想。其中,陳鶴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倡導從目的、課程和方法三個層面優化幼兒教育,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教師可以充分理解這一教育思想,將其應用于幼兒教育中,增強教育教學效果。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也是幼兒園最主要的活動組織形式之一。筆者結合“活教育”思想,談談如何開展大班游戲活動,以期為教師提供參考。
一、陳鶴琴“活教育”思想解析
首先是“活教育”的目的論。陳鶴琴先生明確表示“活教育”最終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認為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幼兒獲得知識經驗,最重要的還能夠讓幼兒學會做人??梢?,教師在幼兒教育中運用“活教育”思想時要將重點放在教幼兒如何做人上,讓幼兒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其次是“活教育”的課程論。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和大社會都是幼兒教育的“活教材”,他還認為“活教育”的課程必須基于自然和社會,讓幼兒從自然和社會中汲取知識。實際上,幼兒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因此,對幼兒而言,取自自然和社會、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最后是“活教育”的方法論。陳鶴琴先生表示“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他認為,凡是幼兒能夠自己完成的,就應該讓幼兒自己完成。動手實踐是幼兒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的過程。因此,陳鶴琴先生鼓勵在學前教育中讓幼兒自主活動、自主探索,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形成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
二、“活教育”思想下開展大班游戲活動的策略
(一)深挖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合理開展游戲活動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幼兒教育活動具有極高的價值與作用,并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在大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更為豐富的教育情境,以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大班幼兒的成長發育情況及認知特點,掌握其心理特征,盡可能地挖掘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用以開展游戲活動,豐富幼兒在園的生活和學習體驗。
在游戲中,幼兒會經歷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會根據游戲的內容和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運用各種材料或挑選玩具,直接接觸和感知具體事物,從而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發展思維與開發智力,提高認知水平。游戲的組織形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輕松愉悅的、受幼兒喜愛的游戲對幼兒的智力、情感、社會性發展都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并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選擇游戲內容,開展“活教育”。
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自然資源,如銀杏樹、枇杷樹和梨樹等,根據季節、天氣或節氣等,確定游戲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采摘、品嘗等方法獲取自然知識,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針對窗外的枇杷樹,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游戲活動,讓幼兒自主探索有關枇杷的知識,從而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
在保障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教師應盡量允許幼兒去看、去聞、去感受周圍的事物。比如,教師可以開展“秋天的樹林”繪畫活動,先帶領幼兒到戶外的小樹林散步、撿樹葉,然后讓幼兒畫下自己眼中的樹林,獲得真實可感的活動體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園內外的資源,開展各類游戲活動,并細致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對游戲活動加以調整和改進,讓幼兒在游戲中成長。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民間游戲資源,并加以優化,將自然資源融入其中,帶領幼兒開展富有特色的游戲活動。例如,在開展地區特色手工制作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手工制作內容,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游戲材料和當地特有的素材,帶領幼兒開展手工制作,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從而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二)結合實際,適當啟發,積極推動幼兒自主發展
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幼兒的日常生活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寓教于樂,推動幼兒的深度學習,讓幼兒掌握更多生活技能,真正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發展。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識到幼兒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創造力。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要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讓他們產生更多新奇的想法,并大膽動手實踐,以充分發揮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積極推動幼兒自主發展。
例如,“木頭人”游戲是大班幼兒常玩的游戲之一。教師可以讓幼兒發揮想象力,思考“木頭人”在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如有幼兒提出會遇到蝴蝶等。教師則可以將這些元素融入其中,在開展“木頭人”游戲的過程中,讓一名幼兒抽選每一次移動時的“關鍵詞”,其他幼兒則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即如果關鍵詞是“大灰狼”,幼兒需要在三秒內表現出遇見大灰狼時的樣子。增加表演內容之后的游戲趣味性會增強,能充分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又如,在開展“跳房子”游戲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畫出形式各樣的“房子”,利用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游戲材料開展游戲。在畫“房子”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回憶自己見過的房子,在此基礎上發揮想象,大膽繪畫,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加入具有當地特色的歌謠,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悟當地特色文化,接受音樂的熏陶,獲得最佳的游戲體驗。教師還可以根據游戲內容或幼兒所學知識適當改編歌謠,以豐富游戲的內涵,讓幼兒有更多收獲。
游戲是幼兒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對幼兒情感的穩定和滿足具有重要作用。游戲是幼兒追求快樂的行為,是愉快的、沒有壓力的。教師要注重幼兒在游戲中的體驗,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為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礎。例如,在開展“找朋友”游戲時,教師可以播放節奏歡快的音樂,并設置“拍拍手”“問聲好”“互相抱抱”等環節,增進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讓他們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
(三)豐富游戲材料,引發幼兒的創新探索
在開展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讓幼兒在不同活動區域內自由地游戲和活動,獲得個性化發展。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兒開展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促進幼兒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幼兒在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知識。
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時刻以幼兒為中心組織游戲活動,提供符合幼兒操作能力的材料,以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推動幼兒深入探索。
例如,《小老鼠上燈臺》是一首民間歌謠,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生活,結合歌謠內容設計一個具有趣味性的體育游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歌謠內容提供相關道具,如燈臺、豆油、小老鼠頭飾等,并設置一些障礙,讓幼兒頭戴小老鼠頭飾,一邊唱歌謠一邊跳過輪胎、鉆過塑料圈,在拿到豆油后原路返回。在此過程中,“小老鼠”要來回跑,充分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投放七巧板、竹節人等材料,開展一些智力游戲,從而開發幼兒的智力。教師也可以開展“看圖說話”活動,先準備一些圖片,再鼓勵幼兒根據圖片大膽講述自己看到的內容,從而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角色游戲,如“娃娃家”“小醫院”等,投放合適的材料,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與表演,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提供的游戲材料要來源于生活,以充分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生活,開闊幼兒的眼界,讓幼兒根據游戲情境了解相應的社會生活。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以間接指導為主,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教師要注意做好游戲結束時的整理和總結工作,如播放一段輕松的音樂提示幼兒游戲時間結束等,并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簡單評價自己在游戲中的表現,提出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并鼓勵幼兒共同開動腦筋,解決問題。
結語
教師可以深入了解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引導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由地創新和探索,在游戲活動中自由自在地學習,最終獲得良好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自主思考和探索學習,讓幼兒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