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可見,在藝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科間的融合,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關聯。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學習是指教師以美術學科為依托,圍繞某個明確目標進行融合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建立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筆者結合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談談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
一、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概述
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是指教師以美術學科為核心,主動聯系其他各學科知識開展教學,實現學科間的融合。這能夠凸顯課程間的關聯性,有助于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跨學科學習強調學生要在社會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在生活中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它具有視覺化的語言與學習方式。教師以美術學科為依托,基于不同的實際問題,聯系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可以增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視覺性、實踐性、愉悅性,其中視覺性是美術課程獨有的,而關于人文性、實踐性、愉悅性等特點,在語文、數學、音樂、歷史等學科中同樣有所體現,這表明教師開展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具有高度可行性。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策略
(一)與語文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在小學學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一年級時,學生就要學好拼音、寫好漢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將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語文中的字、詞、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體現美術學科的人文性。美術課程中的“欣賞·評述”板塊要求學生賞析名畫,在這一板塊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在識讀圖像的基礎上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將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美術作品的內涵,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創作美術作品的靈感源泉,學生在理解古詩、兒歌、寓言、神話等題材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可以在學習美術課程中的“造型·表現”板塊相關知識時進行更有深度的美術創作。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中的“詩配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相關的古詩,使其在品讀的過程中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情畫意,以增強美育的效果,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還可以從語言美、情境美、畫面美三個方面出發,引導學生深入體味古詩,于形、意、境、情四個方面溫潤學生的心靈,達到美育的目的。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中的“作文插圖”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文本感悟形象,再用簡便的方式嘗試繪畫作文插圖,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將圖畫品鑒與文字理解結合起來,實現美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與數學學科融合,培養
學生的空間思維
數學學科中有圖形學習的內容,涉及空間思維,而美術創作中許多圖案的呈現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同時,美術課程中的“設計·應用”板塊需要學生學習幾何圖形分割和組合的一些規律,從而感受圖形設計之美,這與數學學科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將美術與數學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圖形的奧秘,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中的“形的組合”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圖形的解構重組,引導學生感受圖形分解、組合的奇妙,讓他們嘗試組合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圖形,以創作出富有新意的圖畫,從而讓學生在圖形的組合學習中感受組合的樂趣,并學會運用圖形的組合裝飾周圍的環境。
又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中的“分分合合”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分割幾何圖形,再將其組合成一個新的圖形,或者運用簡單的轉、翻、移等手法,創作出富含新意的圖畫,讓學生感受分分合合的奇妙變化,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學學科中的空間與邏輯思維方式,讓學生用組合與分解的方式探究幾何圖形的分割、重組,引導學生感受圖形美。
(三)與音樂學科融合,提升
學生的藝術素養
音樂與美術都屬于藝術學科,它們有許多相通的地方。人們在聆聽一首歌曲時可能會聯想相應的畫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播放合適的音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學生的美術創作更加順利。基于此,教師可以將美術與音樂學科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創作美術作品,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中的“聽音樂畫音樂”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相關的音樂和美術作品,增進學生對聽覺美和視覺美的真切感受,引導學生吸納藝術的多元形態,讓學生從樂曲聲中“看”到色彩,從繪畫色彩中“聽”出聲音,理解音樂與美術間的互通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抽象畫藝術,體會抽象畫中色彩與點、線的藝術表現力。
此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用線條的起伏表現作品節奏的變化,進而感受造型與色彩的魅力,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讓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四)與歷史學科融合,讓學生了解文化知識
中國古典園林強調移步換景之妙,充滿詩情畫意,追求含蓄自然之美,它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精華,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中國的園林建筑與美術的聯系非常緊密,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在教學相關主題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美術與歷史學科融合,讓學生了解園林建筑的歷史,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中的“美麗的園林”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簡單介紹相關的園林建筑,讓學生了解園林建筑取法自然而高于自然、融自然美與建筑美為一體的特點。
人類有悠久的造橋歷史,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橋梁。例如,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中的“橋”一課展示了人類利用各種材料建造的部分橋梁。在教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陳述這些橋與地域風貌的聯系,介紹這些橋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夯實知識基礎。
(五)與科學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美術創作中肌理、色彩的變化與科學緊密相連,教師可以將美術與科學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進行更加細致、全面的觀察,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中的“感覺肌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觸摸,感受不同材料表面的肌理,進而用拓印法將材料的肌理呈現在紙上,創作一幅有創意和趣味性的美術作品,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又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的“什物拼貼”“印出來 印出來”等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來了解植物的結構,再組織學生利用相關植物進行藝術創作,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六)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能夠為教育教學提供便利,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基于此,教師可以將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的“動起來 動起來”是一節電腦美術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專業的動畫軟件繪制圖畫,初步了解動畫的原理,理解“幀”這一概念,并引導學生修改連貫動作,使畫面動起來,創作出富有趣味性和想象空間的動畫作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七)與勞動教育融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美術創作中有動手實踐的內容,勞動教育同樣也有動手實踐的內容,兩者有相通的地方。教師可以將美術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讓學生在感知美、表現美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發了“雕版印刷”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時,體驗古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雕刻時,學生需一絲不茍、聚精會神地刻版。在套色刷印時,學生需集中注意力對版,這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耐力與動手能力。
又如,美術課程中“設計·應用”與“綜合·探索”等藝術實踐板塊都需要學生利用合適的材料動手制作。在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勞動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實踐,感知勞動的樂趣,鍛煉動手能力。
三、小學美術與多學科融合教學的思考
美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讓學生重視藝術與生活的聯系。《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基于此,教師要重視跨學科融合,以美術學科知識為基礎,滲透各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從而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美術跨學科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自主構建、自由想象、大膽創作的過程。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的發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跨學科融合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為教師開展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是美術教師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