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婷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在新課改背景下,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基本目標。在構建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需始終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優化學生的體驗為中心,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養構建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原則
(一)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
為了最大程度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教師應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較高的課程,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是現代音樂教育的核心教學目標,也是新時代音樂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方向。教師應從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制定教育目標,以培養學生終身發展與適應社會需要的品格、能力、情感價值觀等綜合素養。
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教師需始終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立足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圍繞文化領域、社會實踐及學生發展三個方面,從音樂核心素養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關鍵點出發,重新審視并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鑒別、選擇、品味各種音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明確什么是核心素養及核心素養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將核心素養培養貫穿于課堂的始終,以保證教學效果。
(二)以基本學情為基礎
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基本情況是不同的。尤其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個性更加突出,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以更好地適應學情變化。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等情況,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設計,并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
(三)以豐富學生體驗為中心
經過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音樂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積累,部分學生甚至能通過音樂演奏等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這就要求教師以豐富學生的核心體驗為中心開展教學,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用音樂自我表達。以湘文藝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星星索》這首歌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踐環節設計多種伴唱及律動形式供學生選擇,讓學生自行合作,在分組練習后表演歌曲,最后全班投票選出最佳表演小組,由教師給予一定獎勵。
在新課標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設計時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啟發學生思維、優化學生體驗上。同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音樂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更好地了解音樂的藝術表達,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目前,部分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其所選取的音樂教學內容大多是音樂文化方面的基礎知識,以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性不強,這使得學生自我展示、自主探索的機會較少,較難從課堂中感受音樂的樂趣,從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例如,在講解湘文藝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時,部分教師只是分析作品的曲目結構、藝術手法等,很少介紹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及作曲時的心態,這使得學生缺少文化理解層面的體驗,對音樂的認識和感知不夠深入。
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一)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
教師不要僅給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音樂教育是義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中小學藝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其中,音樂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
在審美感知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感知音樂的美學力量與價值取向。在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方面,教師應從教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入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表現手法,并能發揮想象力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樂學善學、深入探究,感知音樂作品的生命力,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及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和社會功能。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音樂多樣性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當學生掌握基礎性的音樂知識之后,教師就可以教授學生一些較難的音樂技巧,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要參照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精心挑選教學素材,并在教學設計中做到環環相扣。同時,教師不能完全依照教材,要有自己的創新,適當加入個人教學特色,根據當下學生的學習情況,整體感知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領悟教材的中心思想。
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從課堂導入到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再到教學的重難點,都應一一在課前進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引思式教學,以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教師要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一個好的教學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關注課堂教學內容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不僅要“備學生”,還要“備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分析,用音樂語言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精華和魅力所在,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視野。
在教學素材的收集準備上,教師可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從作品力度、樂器音色、藝術門類、曲式結構、藝術風格、文化底蘊等方面出發,搜集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方面展示素材,同時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的魅力。
(三)開展科學的教學設計
在開展教學設計時,教師需綜合考慮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確保教學過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例如,在湘文藝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銀杯》這首歌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可以導入同樣具有蒙古風格的歌曲《天堂》,讓學生沉浸在極具現代感的伴奏音樂當中,在音樂的審美感知層面產生共情。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蒙古族馬頭琴的表演,讓學生了解《銀杯》中游牧民族低沉寬廣的音調,體會蒙古族音樂獨有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上升到藝術表現這個層面。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游牧民族的生存背景和生活特點,更深層次地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色與蒙古族音樂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達到文化理解的層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實踐為中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個案例當中,整個教學目標是圍繞音樂核心素養中的三個方面制定的,能夠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創設的情境要體現音樂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如問題教學情境、生活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湘文藝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八音和鳴(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的主題,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合適的視頻,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了解民族樂器的性質、音色、演奏方式等,感受具有古典詩意的文化氛圍,以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豐富學生對美的感知、對音樂的感知及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感知。
(五)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動圖、音頻等輔助教學。
以湘文藝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教學設計為例,在課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資料。之后,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篩選資料,整理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在課堂上播放。在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展開討論,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再以湘文藝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是春天”的教學設計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勃發。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播放合適的音頻和視頻,讓學生對春天有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相關音樂作品的節奏,體會節奏的快慢和強弱,最終使學生領悟到不同音樂人所解讀的春天。
結語
培養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目前新社會環境下人才培養的關鍵。音樂是人文科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開展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為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