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能
在筆者看來,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家庭教育還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大部分家長很少發揮自身的主體性。究其原因,是學校教育公認的專業性在發揮作用。家長為了追求更高的教育效率,屈服于學校教育的專業性,而逐漸讓渡了自身的“教育權”,這導致家庭教育喪失了其應有的價值。從實際情況來看,學校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分數輕能力、重考試輕實踐、重智育輕德育等。因此,筆者認為,在教育實踐中家庭教育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文中,筆者探討了家庭教育的生活性意蘊,分析了家庭場域中教育活動的獨特性和自主性。
一、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盡管他們論述的教育都是狹義的學校教育,但是教育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是毋庸置疑的。針對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育在原始社會就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沒有成為專門的事業從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到了奴隸社會,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教育的專業化和科學化使教育呈現出與生活相脫離的傾向。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已從生產活動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一種技能傳承活動的教育。
(一)家庭活動以生活為主題
家庭通常的定義為:其一,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屬團體;其二,一個同居共財、共同生活的單位,是人類社會中最微小、最基本的生活組織。作為一個組織,家庭為以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家庭成員提供了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家庭成員會進行一系列的活動,如吃飯、睡覺、學習、工作、娛樂等。在一般意義上,生活是指為生存發展而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中進行的各種活動,而“生活”這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因此可以說,生活包括“生存”與“發展”兩層含義,即在家庭中進行的各種活動既要追求生命在物質層面上的延續,又要追求生命在超越物質層面上的存續。
家庭生活有兩個重要的元素,即家庭成員與家庭環境。家庭是由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家庭成員是由血緣關系與生活經歷一同建立起來的。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文化環境(家風),家庭的物質環境是在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步建立起來的,是在生存意義上不斷積累的結果。
(二)家庭教育以生活為本質
顧明遠先生認為:“如果從生命發展的視角來說,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對個體來說,提高生命的質量,就是個體通過教育,健康發展,提高生存能力,從而生活得有尊嚴和幸福;提升生命價值,就是個體通過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和才能,從而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提高生存能力對應“生活”含義中的“生存”意蘊,提升生命價值則對應生活含義中的“發展”意蘊。《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本法所稱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在該定義中,家庭教育的內容既有提高個體生存能力的身體素質、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育,又有促進個體發展、提升個體生命價值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等方面的培育。
提高個體的生存能力,主要體現為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這種保護包括物質上的保障、身體上的保護及精神上的呵護。首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父母給予孩子物質上的充足保障是對孩子最基礎的保護。其次,對孩子身體的保護是最直接的保護。斯賓塞認為生物學的知識是父母保證履行自己責任的知識,父母運用這些知識,遵照生物的本性對孩子進行直接的身體保護的過程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呵護,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當前,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問題,而家庭環境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父母對孩子精神上的呵護是家庭教育活動中最不可忽視的。
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塑造,要解決的是“家庭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里的“人”不是處在家庭教育中的“群體的人”,而是生活在萬千家庭中的“個體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也是最懂得因材施教的教師。父母應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包括道德品質、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但是,當前教育存在重考試、唯成績的功利性取向,忽視了教育對個體內心發展的促進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家庭教育是圍繞家庭生活建立起來的,并對家庭生活不斷產生作用。前者從家庭活動角度說明了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的外部關系,后者則從生活的含義出發,涉及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內在聯系。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家庭教育的自主性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家庭教育具有自主性
筆者認為,強調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就要尊重家長的教育主導地位。這不僅包括那些在家校合作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家長,還包括那些因不愿意擔負教育責任而主動讓渡教育主權的家長。因此,要取得教育主權,家長就必須明確,家庭教育是父母“之所長”,且是“唯父母之所能”的。
(一)家庭場域是家庭教育獨特性的基礎
“場域”是貫穿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中心概念之一,其具體定義是“諸種客觀力量被調整定型的一個體系,是某種被賦予了特定引力的關系構型,這種引力被強加在所有進入該場域的客體和行動者身上”。布迪厄認為,根據場域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比如,在家庭場域中,依據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家庭成員,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相處,彼此之間的關系不斷加深。
日常生活是家庭場域得以維持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活動在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時自然而然地展開。在此基礎上,家庭教育是家長為了維護家庭場域的穩定所進行的活動,子女在場域中養成的習慣讓他們自覺參與家庭生活,接受家庭教育。布迪厄強調教育以文化為中介實現社會再生產。家庭教育借助家庭文化(家風)的熏陶,以實現家族精神的代代傳承。家庭場域賦予家庭教育的獨特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家庭場域中的關系本質是沖突,其體現為隨著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變化而產生的主導權的變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物質條件的提供者,擁有更強的經濟能力,因此父母大多數時候掌握著主導權,是組織家庭教育的重要主體。同時,也因為父母對子女的了解程度而有所不同,教育活動因為家長的教養風格而呈現出個體特征。
其次,家庭教育活動不同于專門的學校教育,呈現出教育方式的隨意性、教育內容的零散性、教育時間與地點的隨機性和教育影響的隱性。“適時而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家庭生活的范圍極其寬泛,不只局限于家庭空間之中。因此,父母所把握的教育時機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同樣的教育時機很難復制到另一個家庭之中。
最后,家風就是“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是借助家庭教育傳承下來的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生活習慣與處事方法,它使得家庭教育展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廣闊的地域,如今,各地傳承下來的家族文化依舊影響著許多家庭。重視家庭是中華民族獨具個性的文化特點,因為歷史積累與家庭文化的差異,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家風,展現出不同的道德準則與處事方法。
(二)家長是具有自主性的第一責任人
《家庭教育促進法》旨在對家長的教育責任進行劃分,并予以法律上的認定。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司其職,促使家長和學校分別履行自己的職責,需要雙方各自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需要明確的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家長,也就是說,家庭教育應該在家長的管理之中。從歷史的角度看,教育活動脫離生活成為一個專門的事業,源自于家長將教育權力部分讓渡給教師。家長讓渡教育權力是出于教育能力的考慮,對于復雜的知識,家長不再具有教育的能力。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內容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拓展,其復雜程度也在逐步增加。盡管當前的學校教育已占據了大部分的教育時間,但是家長不應放棄家庭教育的責任。
有學者將自主性概念分為“強的”與“弱的”,在程度上對自主性進行了區分。“強的”自主性概念即康德描述的“人的絕對自我決定和自我創造”,這種狀態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弱的”自主性概念是指自主的個人應當是自我決定的——在關于自己生活的選擇上,個人可以從眾多選項中自由選擇某種自認為最佳的生活方式。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關系日益密切的當下,家長的自主性至少應該達到后者所描述的狀態,即家長在孩子教育的關鍵問題上,自己能夠作出判斷。
(三)家庭教育具有自主性的完整體系
家長所構建的家庭教育體系理應是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在同其他教育的合作中保持主導地位,不能作為其他教育的附庸而存在,在教育問題上,應該由家長結合具體的情況把握方向。在家庭層面,需要在充分考慮家風、孩子個性、家長教育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育。
家庭教育本身的完整性,是家庭教育能夠發揮自主性的關鍵。構建完整的家庭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首先,對家庭教育提質的主觀需求,是推動家庭教育獲得自主權的外部動力。其次,圍繞生活開展的家庭活動,是家庭教育獲得自主性的基本客觀條件。最后,在家庭場域之中,家長所進行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超功利性的,否則家庭場域將失去構建的基礎。
構建完整的家庭教育體系,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以彌補單方面力量的不足。教育部門應發揮帶頭作用,為家庭教育提供幫助,除了對家庭教育的基礎幫助,如提供基礎的物質條件,還需要提供更具專業性的幫助,如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等。學校教育承擔著主要的智育任務,由于智育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拓展,其所需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教育的輔助,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