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害羞是指遇到陌生人時表現出的膽小和退縮行為。對于一些極為害羞的幼兒來說,他們會產生沮喪、憤怒、焦慮情緒,對社交產生放棄的想法,造成負面的自我認知。當與害羞有關的不適情緒對幼兒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時,會引發幼兒的內隱性問題行為或者抑郁情緒。
有學者提出,當父親傾向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與安慰,母親傾向對孩子采用懲罰嚴厲性教養方式時,會強化幼兒的害羞行為,對害羞有正向預測作用;與此相反,如果父母以平等、柔和的態度對待幼兒,則會減少幼兒害羞行為的出現,對害羞有負向預測作用。由此可見,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害羞行為有著顯著的聯系。本文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在兒童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關系中的作用,以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筆者對父母教養方式在兒童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關系中的中介作用進行研究,選取N市某公辦幼兒園4~5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26名、女孩24名。筆者采用了問卷法,將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內隱性問題行為”,從社交退縮、分裂樣、注意力不集中、品行問題、同伴交往問題、情緒癥狀、親社會行為七個方面設置十五道問題,并設置了“不符合”“有點符合”“完全符合”三個選項,“完全符合”越多,表示在該行為上的表現越突出。
第二部分為“害羞”,從韓丕國、武云鵬、高峰強編制的“學前兒童害羞量表”中選擇部分題目進行考查,設置“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五個選項,“完全符合”越多,表示害羞的程度越高。
第三部分為“父母教養方式”,選取楊麗珠教授設計的關于父母教養方式的問卷。父母教養方式具體指的是父母在撫養、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一種較為穩定的行為方式或傾向。筆者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及不一致型五個維度,它是父母個人素質的體現。
二、研究結果
(一)幼兒害羞、內隱性問題
行為及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幼兒害羞和內隱性問題行為的關系分析結果(表1)可以發現,幼兒害羞行為總分與社交退縮、分裂樣、同伴交往問題、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公眾主動型害羞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差異(P<0.01);異質主動型害羞與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同質主動型害羞與社交退縮、分裂樣、品行問題、同伴交往問題和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公眾被動型害羞與社交退縮、同伴交往問題和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異質被動型害羞與社會退縮、分裂樣、同伴交往問題和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同質被動型害羞與社會退縮、分裂樣、同伴交往問題、情緒癥狀存在顯著差異(P<0.01)。由此可見,幼兒害羞和內隱性問題行為存在顯著的關聯,過度害羞會導致產生一系列身體及精神問題,使得幼兒呈現出對外界環境的焦慮、不安、退縮、抑郁等情緒,進而影響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根據幼兒內隱性問題行為
與父母教養方式關系分析結果(表2)可以發現,社交退縮與民主型教養方式、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專制型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P<0.01);分裂樣與民主型教養方式、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專制型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P<0.01);注意力不集中、品行問題與以上五種教養方式都相關(P<0.01),但程度不同;同伴交往問題與民主型教養方式和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P<0.01);情緒癥狀與民主型教養方式、溺愛型教養方式、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專制型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P<0.01);親社會行為與溺愛型教養方式呈顯著相關(P<0.01)。因此,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內隱性問題行為存在一定相關性。

從對幼兒害羞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關系的結果(表3)分析中可以發現,幼兒害羞行為總分和父母的五種教養方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P<0.01)。越能接受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幼兒,害羞程度越小,但幼兒在公眾表演時依然會表現出害羞情緒。同時,幼兒面對和陌生人交往的環境偶爾會表現出害羞情緒。民主型教養方式與公眾主動型害羞、公眾被動型害羞、同質主動型害羞、同質被動型害羞、異質被動型害羞、異質主動型害羞維度、都存在著顯著相關(P<0.01),這說明父母越肯定孩子,孩子越不容易害羞。溺愛型教養方式與同質被動害羞存在相關(P<0.01),說明父母對孩子越溺愛,幼兒在與熟悉的人主動交往時也會產生害羞情緒。專制型、不一致型教養方式與同質主動型害羞、同質被動型害羞、公眾被動型害羞、異質被動型害羞存在顯著相關(P<0.01),說明父母對孩子越嚴厲,孩子越容易產生害羞情緒。放任型教養方式與同質主動型害羞、公眾被動型害羞、異質被動型害羞、同質被動型害羞維度都存在著顯著相關(P<0.01),說明父母越放任孩子,孩子越容易出現害羞行為。由此可見,當父母選擇民主型教養方式時,幼兒不容易表現出害羞情緒;而當父母選擇溺愛型、不一致型、專制型、放任型教養方式時,孩子表現出害羞的可能性較大。

(二)父母教養方式在兒童害羞、內隱性問題行為關系中的作用
將內隱性問題行為放入因變量,害羞放入自變量,放任型教養方式放入中介變量,中介檢驗效果表明,放任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
將內隱性問題行為放入因變量,害羞放入自變量,專制型教養方式放入中介變量,中介檢驗效果表明,專制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對害羞和同伴交往問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害羞和情緒癥狀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專制型教養方式在害羞和內隱性問題行為中發揮了中介作用,且是部分中介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中介變量。
將內隱性問題行為放入因變量,害羞放入自變量,不一致型教養方式放入中介變量,中介檢驗效果表明,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對害羞和分裂樣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對其他內隱性問題行為的中介作用不顯著,但在害羞與分裂樣中發揮了完全中介作用。
將內隱性問題行為放入因變量,害羞放入自變量,民主型教養方式放入中介變量,中介檢驗效果表明,民主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起到一定中介作用,民主型教養方式在害羞和社交退縮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害羞和分裂樣、害羞與情緒癥狀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可見,民主型父母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間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將內隱性問題行為放入因變量,害羞放入自變量,溺愛型教養方式放入中介變量,中介檢驗效果表明,溺愛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起到一定中介作用,溺愛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同伴交往問題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害羞情緒癥狀、害羞親社會行為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可見,溺愛型父母教育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三、結論
筆者通過對50名幼兒的父母進行問卷調查及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4~5歲幼兒害羞的心理現象普遍存在,大多處于中等水平,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害羞的表現有著顯著關聯。第二,4~5歲幼兒害羞行為、內隱性問題行為和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第三,父母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中放任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專制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對害羞和同伴交往問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害羞和情緒癥狀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不一致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中對害羞和分裂樣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民主型教養方式在害羞與社交退縮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害羞與分裂樣、害羞與情緒癥狀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溺愛型父母教養方式在害羞與內隱性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不顯著。
結語
害羞是4~5歲幼兒經常面對的心理現象,過度害羞不僅會影響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更會導致幼兒出現一系列身體狀況和心理問題,使得幼兒表現出焦慮、不安、退縮、抑郁等情緒,進而影響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因此,父母應多采用民主型教養方式,培養幼兒穩定且積極的情緒,并要時刻注意尊重幼兒,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同時,父母要為幼兒創設一種溫情、和睦的生活環境,避免過度保護幼兒,讓幼兒在充滿愛的環境下茁壯成長。面對已經出現害羞或內隱性問題行為的幼兒,父母應及時重視,通過鼓勵幼兒參與交往,帶領幼兒一起到公共場合等方法,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幫助幼兒減少害羞與害羞導致的內隱性問題行為。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