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 瑪莎·葛蘭姆(1894-1991年):美國舞蹈家、編舞家,現代舞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
引領現代舞一個世紀的舞者瑪莎·葛蘭姆試圖加入舞團時險些吃了“閉門羹”,當年,她已經21歲,年齡、身材與相貌皆無優(yōu)勢是不爭的事實。美國丹尼斯-肖恩舞蹈團的創(chuàng)始人也只答應她“留下來試試看”。
葛蘭姆的少年時期在加利福尼亞州度過,她在看過一場現代舞后萌發(fā)了學習舞蹈的念頭。而后進入舞團七年,因無法忍受“只在舞臺上轉圈”的傳統舞蹈訓練項目,她只身前往紐約,并在伊士曼音樂學院擔任舞蹈老師。教學之余,葛蘭姆時常思考“舞蹈能做什么”,并從動物園獅子的踱步中找到答案。當她意識到“肉身行動”在舞蹈中的分量,便主張摒棄一切的“技巧”。
1926 年,葛蘭姆創(chuàng)建自己的現代舞團,逐漸發(fā)展出一套以“縮腹”與“伸展”為基礎的舞蹈動作。這支舞團幾乎全是女性舞者。遵照葛蘭姆的教學準則,她們在課堂上嚴守紀律并全神貫注,試圖以強大的訓練獲取更多舞蹈的自由。這群舞者顛覆所謂“女子應該輕盈”的舞蹈形式,從不掩飾以肢體踏向地面的力量感。第二年,葛蘭姆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在紐約演出《反抗》,這是罕見的體現民眾心理的舞蹈。有人諷刺她“丑女人跳丑舞”,葛蘭姆說:“我要拿鞭子抽著他們來看我跳舞。”
幾年后,葛蘭姆的作品《編年史》更加清晰地揭露社會現實:“幽靈”“街上的腳步”“行動前奏”三個章節(jié)對應美國股市崩潰、經濟大蕭條和西班牙內戰(zhàn)的影響;匍匐、蜷縮、旋轉、跌倒的動作源自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切身體會。在當時,人們普遍存有“男子理性而女子感性”的刻板認知,葛蘭姆卻用不一樣的視角構建出獨特的女性主義敘事節(jié)奏。
1948 年,葛蘭姆成立當代舞蹈中心,側重以美國人文與希臘神話為主題編排宏大的舞劇。這些現代舞劇在百老匯、白宮上演以及到國外公演,所到之處好評如潮。葛蘭姆的“變革”不囿于舞蹈本身,她所主導的舞臺音樂、布景、舞者服裝無不新穎,包括流行歌后麥當娜在內,很多人均從中汲取靈感。葛蘭姆曾在班寧頓學院創(chuàng)立首個舞蹈學士學位,又在朱利亞德音樂學院開設舞蹈學系,她在任何場合都啟發(fā)學生主動欣賞并喚起“舞蹈之力”。
1970 年,年逾七旬的葛蘭姆隱居幕后,然而停止跳舞幾乎讓她失去求生的意志。僅僅兩年,她即宣布回歸“死而復活”的舞蹈之旅。此后,葛蘭姆以編舞為主,在力量感以外發(fā)展柔而不弱的抒情動作。90 歲生日之際,她編排的舞劇《春之祭》在紐約首演。趨向成熟的“葛蘭姆體系”再次震驚藝術界?,斏じ鹛m姆舞團成立50 周年,葛蘭姆獲時任美國總統杰拉德·福特頒發(fā)的自由獎章;1985 年獲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頒發(fā)的國家藝術勛章……她常表示:“舞蹈是我活著的唯一理由。”
1991 年,97 歲高齡的葛蘭姆辭世。她留下181 部作品,許多仍是現代舞者遵循、探索和叩問自我的藍本。她的舞團被稱為“藝術領域的奇跡之一”,她本人亦有“現代舞破曉者”“世紀標桿”等美譽。
當人們以“真誠的肢體”踱向大地,很難不想到那位外表平平而內心火熱的女子——瑪莎·葛蘭姆,她從黎明起跳,她愛舞蹈勝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