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殷? 上海市青浦區思源小學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已發布,義務教育迎來新的變革,這對新時代教師能力、教師發展以及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Z小學作為我區一所歷史悠久的老校,在努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方面開展了探索和實踐。
師資隊伍建設與發展是一所學校前行的關鍵因素,學校一以貫之地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以“三個相結合”為原則,通過三個平臺助推教師成長。“青藍研修坊”既注重發揮骨干和經驗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又充分調動所有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做到示范引領與全員參與相結合;“思享薈”微講壇既加強教師理論與業務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又發揮教師潛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人文素養,做到業務提升與修身立德相結合;“耕耘獎”優秀教師評選則在營造立德樹人的育人氛圍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教師評價制度,做到了文化建設與制度建設相結合。但是作為一所鄉鎮學校,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實際問題。由于教師年齡結構的失衡,造成師資隊伍結構性短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速度緩慢、學校后續發展缺少動力保證等,這些都成為學校在“十四五”發展規劃期間亟需突破的關鍵問題。
在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推進下,學校對學生學業評價的研究日趨完善,但對于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評價的研究還處于瓶頸期。學校注重常規管理,有包含教學常規檢查及期末評價為標準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但仍缺乏科學性,處于完善的過程中。同時,學校的評價體系中還缺乏分層分類的教師評價以及針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評價。
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之后,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凸顯了作業全面育人的功能,明確了作業是學校教育范疇,繼續嚴格控制作業時間,理性對待作業類型創新,大力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等要求。
作業是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領域之一,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減輕課業負擔和提升學業成績有重要作用。而作業設計對于教師的教育理念、課程理念、專業素養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為了解教師原有的專業能力基礎,我們統計了本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35 周歲及以下青年教師的教育背景。
統計后發現,學校教師平均年齡為42 歲,老齡化程度較為嚴重,而35 周歲以下青年教師隊伍中有近一半為非師范院校畢業,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中也有大半為非本學科專業畢業,可以預判他們在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和訓練的前提下,在知識和素養方面存在本體性知識匱乏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縱觀區級層面或校級層面,近年來的學科研修活動以聚焦課堂實踐與改進為主題的居多,所以在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其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的提升則普遍較為緩慢。因此,如何提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并對此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成為我們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形式,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明確學校教師在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真實問題與困惑。教師問卷框共有10 個問題,涉及教師基本情況、對作業的認識和具體做法三個部分。
我們進一步對問卷進行梳理,提取35 周歲及以下教師的問卷結果并進行統計。根據統計,我們發現學校的青年教師總體對作業的認識不足,具體體現在對作業的作用認知不全,對設計主體的界定存在模糊;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也存在薄弱環節,具體體現在其作業設計的來源和類型局限性較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等。總之,本次問卷相關數據的分析,驗證了關于青年教師本體性知識缺失問題預判,也進一步暴露了青年教師由于團隊研修、評價等外驅力缺失而產生的認識上或做法上的問題。所以,提升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以上問題,學校決定制定針對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提升的評價方案。
1.評價對象為32位青年教師。
2.評價目的在于提升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特指以單元為基本單位思考作業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以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促進學生更好更有效地學習。
3.確定青年教師作業評價框架。
在確定了評價對象及目的之后,我們開始著手確定評價內容,也就是評價框架的制訂。我們采用:建立資源庫(確立標準)—經驗采集(羅列要點)—整合梳理(形成框架),并用循環優化的方式。首先,我們查閱和學習了相關政策文件、研究文獻、學校案例等,建立了證據資源庫,從中確定初步標準。遺憾的是,證據資源庫中圍繞作業設計本身的論述比較多,而針對“教師作業設計能力”尚未有系統的研究論述。所以我們主要參照了在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明確“學校要把作業設計、批改和反饋情況納入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實績的考核評價。”將作業的設計、批改和反饋作為一級指標評價項目。同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所以我們增加了“作業數量”作為評價項目之一。其中,“作業質量”和“作業數量”指向的是作業設計的能力;“作業批改”和“作業反饋”指向的是作業實施的能力。
在二級指標評價要點方面,學校召開教師座談會,廣泛征求教師對以上5 個評價項目的理解與看法。在多達43 條評價要點建議基礎上,我們進行分門別類梳理,整合重合交叉的要點,形成了評價細則初稿。后又召開學科分管會議討論,確保各個指標之間相互銜接、補充,確定了基本表現維度(見表1)。

表1
以作業質量項目為例,其維度分為目標、要求、類型和層次。目標是指能夠匹配單元教學目標、單元作業目標,同一單元內的課時作業要具有連貫性和遞進性;要求是指作業題目的內容和要求表述的準確性和清晰度,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順利答題;類型是指要兼顧準備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創造性作業;分層是指作業要具備針對性和層次性,體現群體特點和個體差異。而為了確保后續評價信息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我們同時充分考慮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學情以及后期實施的可操作性,為每個二級指標對應了A、B、C、D 四個表現等級,并進行了描述性文字說明,既為教師提升作業設計與實施提供了目標方向,也為評價者提供了清晰的評價指標(見表2)。

表2
1.建立小組,任務分工
(1)作業設計與實施工作小組:以學科組為單位成立工作小組,負責具體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落實與改進。
(2)作業設計與實施評價小組:成員由學校行政和教研組長擔任,小組成員深入第一線聽課,完成每月一次的常規檢查,并及時向教師反饋聽課和檢查結果。
2.自主推進,跟蹤記錄
學科組即作業設計與實施工作小組自主確立研修主題與方案,并通過學生問卷、教師自評與互評、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形式對教師的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能力提升進行評價,最終形成電子檔案袋。
以本學期語、數、英學科為例,各工作組圍繞“作業設計”分別確立了研修主題并進行了交流。每次研修活動結束,所有青年教師都會通過手機以在線形式填寫活動評價問卷。評價問卷共有10 道題,除了第1 題“本次研修活動哪個內容給你留下印象(簡答)”需要總結活動體會外,其他9 題涉及多個評價對象:他人、自我、活動本身,評價方式既有自評又有互評。(見表3)

表3
以第2 題為例。“您與哪些老師交流過本場研修的收獲與感受?”在進行單人數據分析時,可以看出該教師自身的參與度與活躍度;而在匯總該題所有數據后,又可得知本場研修中參與度和活躍度最高者。以第3題為例。“本場研修中哪位老師的觀點對您啟發較大?”則可以通過數據匯總得知不同教師在本場活動中的貢獻程度。
以上問卷在每次研修活動結束后都會進行,后臺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比對,為每位教師形成一份評價報告,連同學生問卷評價和評價小組觀察評價的報告,一起組成了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提升的電子檔案袋,能夠清晰展現該教師成長和專業能力提升過程。
3.成果展示,評價總結
為更好展示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提升的成果,并進行總結評價,學校分別于期中(語、數、英學科)和期末(其他學科)開展作業成果展示活動,由校級領導、學科分管、教研組長和教師代表(3 名)組成評價小組,依照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評價方案中的細則展開評價。
每位評價小組成員通過手機在線進行評價,對每個評價要點給出A/B/C/D 四個等級分。全部打分完畢后,后臺進行數據整理,形成初步的評價結果,由學科分管最終確認并給予特色、亮點總結和改進意見。最終每位老師都會收到一份“量身定制”的評價反饋報告。而展評結果也將作為教師教學質量優秀獎評選的依據,同時作為教師晉升晉級、職稱評聘、年度考核、評選優秀的參考依據之一。
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發現了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提升面臨的其他問題。
1.對作業設計的認識依舊不夠深刻:在自主推進跟蹤中的自評和互評數據顯示,青年教師對作業重要性的認識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解,而非出于教學改進和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為目的,所以原本主觀積極性并不高的教師在后期轉變并不明顯。
2.作業反思能力深度不足:在作業展評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青年教師對作業的思考和理解是以教學監測和成果鞏固為基礎的,對于作業實施后進一步改進課堂的意識不強,未將“作業”和“課堂”建立起雙向作用的聯系。
因此,學校將進一步完善青年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評價方案,一是針對青年教師學科專業本體性知識匱乏、對作業設計認識不夠深刻的問題,將挑選典型個案,通過更加精準的評價量表(細化評價項目、評價要點后的第三級指標)、精細的數據分析和全方面的表現觀察進行個案追蹤,以此探索青年教師作業設計及實施能力提升的最佳路徑。二是在“作業反饋”評價項目內增加“作業反思”評價要點,引導教師建立“學科作業檔案袋”,隨時記錄作業設計與實施中的問題,并主動反思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