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摘 要]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體系,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中醫藥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下,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成為非常重要的任務。文章探討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及遵循科學規律和原則的必要性,還提出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注意的關鍵因素,希望通過社會的共同努力,確保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尊重規律;發力;中醫藥;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23-0074-03
中醫藥人才培養應堅持中醫傳統的理論和實踐,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科學,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知識有效融合。這有助于提高中醫藥的臨床效果和科學可信度。中醫藥人才培養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理論知識后,應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積累實際經驗,使理論知識能夠落地并應用于患者治療。中醫藥人才培養應將患者的需求和福祉置于首位[1]。學生需要學會了解患者的癥狀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中醫藥人才培養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包括脈診、舌診、針灸、草藥制備等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以確保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勝任崗位工作。中醫藥的師徒制度應得到維護和推廣,使有經驗的醫師能夠傳授知識和技能給后輩學生,實現知識的代際傳承。中醫藥人才培養不僅要關注專業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醫德、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2]。
中醫藥人才培養要堅持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患者為中心、終身學習、國際化教育、師徒傳承和全面素質教育等原則。遵循這些原則有助于培養出高水平的中醫藥專業人才,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強化臨床實踐
醫院應制訂和實施持續培訓計劃,包括定期的臨床實踐培訓,以確保醫護人員臨床技能的不斷提高。建立實踐導師制度,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擔任導師,指導新入職或低級別醫護人員進行臨床實踐。提供模擬病例培訓,通過虛擬患者或模擬病例,幫助醫護人員練習診斷、治療和溝通技能。鼓勵醫院內部醫護人員跨科室輪崗,以獲得不同科室的臨床經驗,拓寬知識面。應要求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患者的實際照顧,包括病房工作、手術室工作與急診室工作等,獲得實際的治療經驗。定期召開病例討論會議,使醫護人員通過分享和討論復雜病例,從中學習和積累經驗。實施臨床技能評估機制,定期評估醫護人員的臨床技能,幫助其發現和改進不足之處。為醫護人員提供相關培訓機會,確保其能夠應用最新的醫療知識和技能。加強醫護人員的患者安全培訓,幫助其學習如何預防醫療事故、處理醫療糾紛及提供高質量的患者關懷。鼓勵醫護人員進行專科進修和學術研究,使其提高專業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鼓勵醫護人員加強團隊合作,與多專業的人員進行協作,共同提高臨床實踐水平。建設終身學習文化,鼓勵醫護人員持續學習、改進和創新。醫院通過加強臨床實踐,可以培養出實踐經驗更豐富和臨床技能水平更高的醫護人員,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增強醫院的競爭力。
(二)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實踐是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根本途徑,醫院應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理論教育是學習醫學知識的理論基礎,使醫護人員能夠深入理解疾病機制、治療原理等。醫院應提供系統的理論課程,包括醫學基礎科學、病理學、藥理學等。醫院應鼓勵醫護人員開展病例研究,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臨床實踐中,解決復雜病例和提高治療效果。對于需要實驗室技能或特殊醫療技術的醫護人員,醫院應提供相關培訓,確保其具備必要的實踐技能。醫院應定期舉辦臨床會議和討論,使醫護人員分享臨床經驗,學習疑難病例的治療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情況相結合。醫院應鼓勵醫護人員跨學科合作,與其他專業人員如藥師、物理治療師、心理醫生等協同工作,提高全面治療效果。醫院可以邀請專家定期指導醫護人員,將臨床實踐與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促進醫學進步。醫院應支持醫護人員的持續教育,鼓勵其參加培訓課程、學術會議等,跟蹤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醫院應制定標準的臨床路徑指導,將最新的臨床指南和實踐準則納入醫院的日常臨床實踐,確保醫療流程與最佳實踐一致。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醫護人員能夠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醫療挑戰,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護理。這種綜合培養方法有助于醫護人員在不同領域取得更好的發展成就。
(三)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
持續學習有助于醫護人員不斷提高醫療水平、適應醫療領域的變化,實現職業生涯的成功。為醫護人員制訂繼續教育計劃,為其提供定期的學術培訓和持續教育機會,包括舉辦學術會議、研討會,開設在線課程等。鼓勵醫護人員獲得相關專業認證,如臨床護士認證、專科醫師認證等,以提高其專業素養和競爭力。支持醫護人員參與學術研究項目,發表研究論文,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提高醫療水平。
建立導師制度,由經驗豐富的醫院資深醫生指導新入職醫護人員,幫助醫護人員在職業發展中快速成長。提供職業規劃輔導,幫助醫護人員制訂個人職業發展計劃,明確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3]。
醫院應提供多元化的培訓機會,包括管理、領導力、醫療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幫助醫護人員發展多方面的能力。鼓勵醫護人員積極加入學術團體、專業協會,與同行交流經驗、分享最佳實踐和獲取行業動態信息。幫助醫護人員建立職業發展網絡,使其與同行、導師和患者建立聯系,為其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定期開展績效評估,為醫護人員提供反饋和建議,指導其改進并實現職業目標。培養醫護人員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其主動尋找學習機會,不斷豐富醫療知識、提升醫療技能。提倡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鼓勵醫護人員在終身學習的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醫護人員可以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適應醫療領域的變化,實現其職業目標,同時為醫院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這對于醫院的長期發展和患者的生命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實際需求導向
醫院管理層應深入了解醫院的實際需求,包括科室人員配置、專業技能需求、患者服務水平等,以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根據醫院的實際需求,制訂定制化的醫護人員培養計劃,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勝任醫院的工作崗位。在培養過程中,將培訓內容和技能與不同職位的需求相匹配。例如,手術室護士和急診科醫生可能需要進行不同的技能培訓,確保培養的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的工作流程與醫院相一致,以便其順利融入工作。
醫院管理層應與醫護人員保持密切溝通,及時獲取反饋,調整培養計劃,以滿足實際需求,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培訓質量。如果醫院在某些領域存在醫護人員短缺問題,應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計劃,以彌補這些短缺。開展培訓計劃時,要考慮不同職位和崗位的培養路徑,包括不同學歷要求和培訓方式,以滿足不同需求;要考慮醫院所在地區的醫療市場需求,培養出適應當地市場需要的醫護人員。醫院管理層、醫師、護士和其他醫療人員都應參與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過程,共同確定醫院的需求和培訓方向,確保醫院的人力資源與服務需求相匹配,提高醫院的工作效率,使其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有助于降低員工流失率,使醫院在嚴酷的醫療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五)科研支持
科研支持對于醫院人才培養和醫療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積極參加科研活動,醫護人員可以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推動醫學知識的進步,提高醫院的學術聲譽。醫院應提供必要的科研資源和設施,包括實驗室、病例數據庫、研究資金等,支持醫護人員開展科研工作。醫院應組建專門的科研團隊,邀請有經驗的研究人員或學者作為顧問,指導醫護人員進行研究項目。提供研究項目的經費支持,鼓勵醫護人員提交研究方案,開展醫學研究。支持醫護人員參加學術會議,在醫學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提高醫院的學術影響力。鼓勵醫護人員與其他醫學專業人員如藥師、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等跨學科合作,開展綜合性研究項目。醫院可以提供科研方法和倫理培訓,幫助醫護人員掌握科研技能,了解倫理準則;成立研究倫理委員會,確保研究項目符合倫理規范,保護患者和研究參與者的權益。
鼓勵醫護人員分享研究成果,組織內部研討會、研究論壇等,促進知識傳播。建立科研獎勵制度,鼓勵醫護人員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對研究成果予以獎勵和認可。支持醫護人員參加學術進修、攻讀學位、參加學術組織等,為其提供其他學術發展機會[4]。
國際合作使中醫藥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醫學體系和文化,拓寬醫院的國際視野,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和合作能力的中醫藥從業者。通過國際合作,醫院可以學習國際醫學領域的最佳實踐和最新技術,不斷提高醫療效果,使中醫藥在國際醫學界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開展國際交流項目,鼓勵中醫藥學生和教職員工參與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實習和研究合作,以擴大國際視野。與國際中醫藥學術機構和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召開學術研討會、創辦國際期刊等。開發中醫藥的國際化教材和課程,以便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學習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中醫藥知識。推出國際大學的雙學位項目,允許中醫藥學生在學習中醫藥的同時獲得其他學科的學位,如藥學、心理學等。提供漢語教育課程,幫助各國學生掌握漢語,更好地理解和學習中醫藥知識。尋求國際認證機構的認可,以確保中醫藥學位在國際范圍內得到認可,提高中醫藥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提供國際實習機會,讓中醫藥學生有機會在國外實踐,了解不同國家的中醫藥實踐經驗。在校內創造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吸引各國學生和教職員工,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政府、教育機構和中醫藥界的合作可以促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教育機構提供教學資源、中醫藥界提供實際臨床實踐機會,共同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培養環境。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持,包括醫師資格認證、中醫藥教育標準和實習醫院的認可等。教育機構可以提供財政支持,包括獎學金、補貼和學費減免,以減輕中醫藥學生的經濟負擔,鼓勵更多人投身中醫藥領域。中醫藥界可以與教育機構合作開展科研項目,為學生提供參與研究的機會。政府和中醫藥界還可以提供科研資助,支持中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究。中醫藥界的臨床醫院和機構可以成為學生的臨床實踐基地。合作可以確保學生在實際臨床環境中獲得充分的實踐經驗。政府和中醫藥界可以支持教育機構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吸引有經驗的醫師和教育者,提高教學質量。政府可以促進中醫藥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支持學生參與國際性的醫學研討會和交流項目,提高中醫藥在國際醫學界的影響力。政府和中醫藥界可以合作推廣中醫藥文化,包括中醫藥傳統知識、醫療技術和醫德道德,以提高社會對中醫藥的認可和理解。政府、教育機構和中醫藥界的合作與支持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提高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促進科研創新,推廣中醫藥文化,從而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總的來說,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綜合考慮知識、技能、醫德、實踐等多個方面,只有通過合作與創新,不斷提高中醫藥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為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1]李一陵.尊重規律,發力中醫藥人才培養[J].中國衛生人才,2023(04):8-9.
[2]肖煒,呂志平.中醫藥院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淺談[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05):404-405.
[3]翟雙慶,石琳,吳宇峰,等.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2(02):11-13+16.
[4]崔芳.杭州拱墅:內外發力 提升人才水平[J].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13(2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