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魏文琦



開篇語
2023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方案(2023—2027年)》,推動縣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縣域教育發展水平,服務實施“百千萬工程”。1月,廣東省教育廳根據《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試點實施方案》,遴選出13個實驗區和15個示范區,分區域分類別探索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本刊聚焦“‘百千萬工程,教育在行動”,持續報道各地創建實驗區和示范區的典型經驗。
肇慶市高要區隸屬于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經濟區、廣佛肇經濟圈和肇慶市經濟發展中心區,是全市唯一的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迫切需要加快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高要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將實驗區創建工作有機融入“百千萬工程”工作中,全面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6月29日,高要區建設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動員大會召開。高要區委書記陳德培強調,全區上下要充分認識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準確把握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勇擔時代重任,進一步提志氣、鼓士氣、揚銳氣,繼承和發揚“抱團發展、勇立潮頭”的高要賽龍舟精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要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把握機遇,探索基礎教育綜合改革
為扎實創建實驗區,高要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區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由區委常委為組長,區教育局班子成員為副組長的實驗區工作專班,并專設六大專責小組。各有關部門按照區政府印發的《肇慶市高要區“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實施方案(2023—2025年)》和區教育局制定的《高要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任務分解表》要求,相互分工且有效協作推進相關工作。
“創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是高要區基礎教育激活力、增動力、提質量的黃金機遇。”高要區教育局局長鄧慶鋒表示,高要提出了“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六年樹標桿、十二年大突破”的發展目標:2023年基本完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優化評價體系,形成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2025年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全覆蓋,鄉鎮學校教育水平與城區學校差異明顯縮小;2029年全區基礎教育水平進入肇慶市前列;2035年全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明顯縮小,著力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進、文化底蘊深厚、辦學質量突出、群眾高度認可的示范校,引領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目前,高要區共有中小學校(含教學點)142所,學生約11萬人,其中鄉鎮學校(含教學點)125所,占比88%,鄉鎮學生約7.2萬人,占比65.5%。近年來,高要區重視學校建設,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2021—2025年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計劃投入10.76億元,新建3所、擴建24所公辦中小學校,建成后新增學位23565個。
“按照往年教育質量評價分析,鄉鎮學校與城區學校仍有較大距離,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明顯。”高要區教育局副局長黃曉彬表示,“我們堅持促進公平與提高質量相結合、整體推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改革創新與穩中求進相結合、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教育集團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力打造好教師、管理、科研隊伍,持續推進高要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要區將進一步完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機制,制定《肇慶市高要區中小學校、幼兒園綜合考核評價實施方案》《高要區中小學校校(園)長考核評價的實施方案》等評價方案,完善校長、教師、教研員、學生的評價體系,提升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
抱團發展,盤活區域優質教育資源
為了滿足更多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高要區從2022年開始通過集團化辦學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在建設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的契機下,高要區進一步加強城區教育集團化布局規劃,將原有的多法人管理模式改為單法人多校區管理模式,即教育集團校長由主校區校長擔任,負責主持教育集團及各校區的全面工作。
全區現已組建了5個教育集團,包括高要區第一中學教育集團、第二中學教育集團、第一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明珠華之光幼兒園教育集團,涵蓋15所學校,實現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覆蓋。
各教育集團堅持“名校帶薄弱學校”的辦學思路,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統籌資源,強化交流,打通學校之間的壁壘,共享優秀師資、教研成果、多彩活動,逐步建立資源共用、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有效工作機制,激活了各校區的“造血”功能。
高要一中教育集團由主校區、南興校區和馬安校區組成,是高要區首批涵蓋城鄉一體化類型學校的教育集團,也是肇慶市首批優質教育集團。“從多法人到單法人的轉變,有利于集團更好地統籌開展工作,集團內部聯系更緊密,師生的歸屬感也更強。”高要一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凌敏介紹,集團踐行“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適性揚才,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構建初、高中無縫銜接的育人模式;通過集團標桿引領、校際資源共建共享、學生培養融合貫通,推進集團特色優質均衡發展。
高要一中教育集團既注重主校區“自信教育”文化的培植和發展,又尊重分校區“活力教育”“陽光教育”的個性發展,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牌”格局。南興校區校長孫耀槐表示:“集團化辦學對薄弱學校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家門口就可以讀名校。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梳理自身的辦學特色,融入主校區的辦學體系。”
全區各教育集團注重盤活集團骨干教師資源,加快集團學科名師建設,力爭形成一支“領航教師”隊伍,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比如,高要區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注重教師培養,通過青藍工程、梯隊建設等活動,針對新教師、梯隊教師、特色教師進行有目標、有方向的規劃引領,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教科研等能力。
按照每聘期主校區輸出優秀教師到分校區任教的數量不少于分校區教師編制數的10%,分校區安排同等數量的優秀教師到主校區任教的要求,2023年,5個教育集團均落實集團內教師互派安排,共有64名教師參加集團化學校內部交流輪崗。
立足長遠規劃,高要區增設了準入退出機制,集團可根據發展需求適時申請變更成員。高要區教育局教育股股長蔡瑞寧說:“如果一批原本在集團中的弱校獲得長足發展后,可以逐步退出集團,成為新集團的主校區。但退出集團化管理后,學校間仍可組織教育教學教研交流研討活動,做到‘退出不退感情,退出不退交流。 ”
借力協作,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
為解決“鄉鎮弱”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2023年8月,高要區多部門聯合印發《肇慶市高要區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組建了高要一中、高要二中、實驗中學、高要三小、高要四小、科德小學、高要一幼等7個城鄉教育共同體,涵蓋全區17個鎮(街)46所中小學(幼兒園)。
城鄉教育共同體中,一所城區優質學校為核心校,“三所學校”(鄉鎮中心幼兒園、鄉鎮中心小學、鄉鎮寄宿制學校)及鄉鎮其他中小學(幼兒園)為成員校,其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發展水平處于不同層次。實行法人獨立,師資互培互派,資源共建共享。核心校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項目協作,對成員校教育教學工作給予引領、指導和幫扶,將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鎮學校,激發鄉鎮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鎮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
肇慶市實驗中學城鄉教育共同體理事會成立后,核心校分別向5個成員校派出掛點組,每組由1個班子成員及3個中層干部組成,確定各自的職責,積極溝通,加深了解。經過多方商討,制定了《肇慶市實驗中學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擬定2023—2024學年工作行事歷。
肇慶市實驗中學黨委書記麥伙新說:“城鄉教育共同體通過以城帶鄉、以優扶弱,讓鄉鎮學校一起搭上進步的電梯,實現優質均衡、共同發展。”
10月10—19日,掛點組開展了第一輪視導,摸清各成員校實際情況和困難,并據此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例如,祿步鎮初級中學反映思政工作較單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核心校將借助名班主任工作室送課下鄉,提高主題班會教育實效;小湘鎮初級中學希望推進藝體特色建設,核心校將提供、創造更多藝體教育資源,送文藝節目、書畫展等;樂城鎮初級中學反映教學資源匱乏,核心校將全面開放共享資源庫。
“通過情況摸查和視導,我們確定本學期的兩大工作重點是教研和教務。教研方面,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線下學科組共同體(大教研)活動,每月分別至少組織1次線下、線上備課組共同體(小教研)活動;教務方面,精心設計每周作業,精選精煉每周一練,每學期組織兩次聯合測試,開展兩次聯合成績分析會。”肇慶市實驗中學校長夏冬鳴介紹道。
各成員校認為,通過城鄉教育共同體,他們從管理、教研、激發學生積極性方面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水南鎮初級中學校長葉劍說:“在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優輔差方面,實驗中學及時表彰先進學生、設置優秀墻、開展主題班會、細化目標生分析,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我們也分別從學校、年級、班級、學生方面建立了明確的目標。”
參加了語文科組大教研活動后,祿步鎮初級中學教師莫麗君表示:“活動將各校教師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每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由教學設計到怎樣實施再到如何引導情感的把握,教研組內形成了濃厚的研討合作氛圍,各校教師的點評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實驗中學語文科組長黎婉玲說:“在專家的引領、跨校區的思維碰撞下,骨干教師在優勢互補中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實現了對各校優勢的統整和提升,這種同學段間聯合開展的常態教研,為工作注入了更多生機與活力。”
選優配齊,建立健全教師發展體系
目前,高要區農村學校專任教師5563人,占教師總數的66.5%。鄉村教師人才缺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大,農村教師缺乏高端人才的示范引領、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
為此,高要區按照“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教育專家”成長路徑,完善名優教師梯級培養、選拔、任用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落實基礎教育高精尖缺人才專項政策;開展高要區教育講壇、學科領航教師高級研修、骨干教師能力提升培訓、青年教師匯報課、名優教師示范課等活動,搭建優秀教育人才培養平臺;積極推行新任教師育苗計劃,全面落實教師全員培訓制度。
打造高水平教研隊伍,配齊配強各學段各學科專職教研員,建立健全教研員遴選、考評、退出制度,嚴把教研員入口關,加強教研員的全員培訓。成立以區各學段各學科專職教研員為主任的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教師資源庫,組建教學指導團隊,帶動各片、各鎮、各校骨干人員推進教研活動。制定三級教研體系建設工作方案,高中學校:市教研組—區教研組—高中各校教研組;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區教研組—以片區牽頭學校帶頭的片區教研組—各校(園)教研組。
在集團化辦學和城鄉教育共同體新舉措的驅動下,如何激活教師流動是需要突破的難點。高要區堅持改革發展,認真執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方案,按照“指標到校,重新評選,均衡配置,動態管理”的辦法,從政策上引導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和條件相對薄弱的學校流動,促進學校教師隊伍的合作與共進。
做好優秀師資互派共享工作。實施名師優師下沉基層,城區教師深入鄉鎮,城鄉教師崗位輪動,發揮教育共同體內優秀干部和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推進教師由“單位人”向“系統人”的轉變,通過結對幫扶,促進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校長、教師雙向交流,以掛點與跟崗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鄉鎮學校師資短缺問題。以高要區第二中學教育集團為例,初中部專任教師共135人,本學年主校區選派8名教師到星科校區交流,星科校區選派6名教師到主校區交流;高要區第二中學城鄉教育共同體核心校于本學期分別選派2名教師到金利高新區第一學校交流,選派1名教師到金渡鎮華僑初級中學交流,選派2名教師到金利中學交流,進一步提升成員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區教育局對推進扎實、成效明顯的教育共同體,在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中予以加分獎勵。健全共同體內流動教師考評制度,學校在職稱評聘、評先評優、培養培訓、選拔任用等方面向鎮、村學校流動的教師傾斜,鄉村教師同等待遇享受鄉村補貼。
勇立潮頭,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自實驗區創建以來,高要區扎實開展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共同體落地工作,積極邁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努力打造優質均衡的良好教育生態。
黨的領導更全面。發揮學校黨組織領導作用,加強學校黨政班子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校(園)長負責制,配備中小學、幼兒園專職黨群干部,全區中小學校均實現了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高要一中、高要二中、實驗中學和新橋中學等4所公辦普通高中已經完成了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分設。黃曉彬說:“目前,我們正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統籌整合各類資源邊實施、邊總結、邊完善、邊推進,從易到難逐步擴展到全體中小學校,及時將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切實增強改革的正向效應,不斷擴大改革的認可度和覆蓋面。”
課堂教學更高效。出臺了《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肇慶市高要區三級教研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等6個教學教研改革指導性文件,圍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思維主攻、素養主線”教學理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從學科教學向學科育人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高要區青年教師能力大賽、學科作業設計評比等,加強對課程、教學、作業和素養評價等關鍵環節的研究,推動高要區課堂教學變革進入系統性深化階段。結合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在教育集團、城鄉教育共同體、學科基地等帶動下,打造了一批情景教學、深度學習、大單元整體教學、主題教學等教學改革項目。如高要區第二小學教育集團,創新探索推行“自主發現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通過提問、編題、實踐,讓課堂更生動、學生思維更開闊。
教師隊伍更優化。打造專業化校長隊伍,2023年8月完成了中小學校長選聘工作,40歲及以下比例由原來的8.5%提高到23.6%,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比例由原來的2%提高到3.4%。培訓教育管理后備干部100人,按學段學科配齊配足43名教研員,上半年新招聘錄用教育人才222人。推進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加強省、市和區“三名”工作室建設,今年新增了20個區名師工作室,目前全區有70個區級工作室,27個市級工作室,3個省級工作室,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合作辦學更優質。高要區人民政府與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肇慶學院簽署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借助高校資源優勢,共建機制,在管理制度、課程資源、教學安排、集體備課、聯合教研、教師培訓、綜合素質評價、藝體活動、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實現共建共享,共同推動高要提升教育整體質量和辦學水平。探索區外優質品牌學校與高要區中小學合作,與廣東肇慶中學合作辦學,新建肇慶中學金利學校,吸收優秀辦學經驗,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聯合教學、教研、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和高考備考交流等活動,培育優質學校。
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高要區把基礎教育質量目標管理工作擺在第一位置,牢牢抓在手上,健全管理、評價和監控體系,全程跟蹤、把握細節、一抓到底、務求實效,把加強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措施逐一落到實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本文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責任編輯? ? 羅? ?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