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鍇
建構指向學科育人的小學“適切”教學體系,落實全面育人、減負提質政策,有利于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真正落地。“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包含自主建構與應用遷移,要創設問題情境、注重思維互動和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林崇德、胡衛平,2010)。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核心活動是思維。本文以深圳教師曾曉冬執教牛津(深圳)版3B M3 U9
“A day on the farm”P1為例,詳細分析P1 Knowing the rules on the farm指向學生思維培養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或首字母,引導學生充分思考
在導入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班級規則引入農場規則的學習。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班級規則熟悉,曾老師設置參觀農場的情境,通過聽動物的聲音,能夠聽懂、跟讀、認讀核心詞匯horse, cow, pig, sheep并初步知曉其“音形意”,了解其復數形式。在需要學生回答的地方,曾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出示圖片,給出首字母提示,引導學生推理、總結概括,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去農場也一定要遵守相應的規則,從學生們的已知生活經驗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話題了解并理解農場規則。
二、新授:給學生“留白”,充分利用“信息溝”
新授環節,曾老師通過問題驅動,師生共建農場規則,Listen and answer: What are the rules on the farm?關注語言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 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帶領學生循序漸進的思考。Think and say: Dont litter, why? Dont throw stones, why?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 “信息溝”,激發學生用舊知和個體經驗進行思維和語言輸出。Rule 1:Dont litter, please try to think the reasons.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農場規則,嘗試表達規則背后的原因,這樣才可以更大程度地使學生理解遵守規則的深層次含義。
Rule 1: Dont throw litter, please try to think the reasons.
S1: The farm is not clean, there is a lot of litter.
S2: The farm will smell bad.
Rule2: Dont throw stones, please try to think the reasons.
S1:I think animals are very dangerous.They may hurt us.
S2: Maybe animlas will be angry, they would hit or kick you.
S3: Some stones are very sharp, its dangerous.
S4: It will hurt the animals.
本節課,曾老師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在提問時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和討論時間,這樣,輸出的是經過討論、沉淀后的結果,即師生共建的農場規則,這些規則經過了學生們深思熟慮,他們也理解了規則背后的原因。唯有這樣才可以從學習規則、理解規則到內化成行為,落實“學科育人”的課堂落腳點。
三、拓展:給學生“補白”,以生為主體發散思維
教材上只有兩個rules和四個動物的核心詞匯,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了。但是事實上,真實生活中農場規則遠不止Dont litter & Dont throw stones這兩個,曾老師在圖片的提示下,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其他農場規則,提升綜合語用能力。小組就Rules on the farm自由創編對話,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輸出其他規則。There are many other rules on the farm, please talk with your partner. 學生在rules on the farm的情境中自由討論,以下就是學生經過沉淀和思考的輸出:
S1: Dont open the gate, if you open the gate, the animals will run away, its very dangerous.
S2: Dont climb the tree, maybe you will fall down.
S3: Dont walk on the grass, maybe it would hurt the grass.
S4: Dont make big noise, because the animals are sleeping.
S5: Dont touch the animals, because the animals will be angry and hurt you.
S6: Dont swim in the lake, because maybe it is dangerous.
S7: Dont take photos, it will make them angry.
S8: Dont catch the baby chick, because the hen will be angry.
S9: Dont feed animals, because it will be unhealthy.
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情境,大膽放手,確保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參與思考,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輸出,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釋放更大的話語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可以在真實情境中連綿不斷地流淌。
四、小結:尊重學生思考成果,引導學生歸類
教學組織有序,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課堂成為“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最具活力的關鍵部分,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導和及時的反饋,特別是通過指向內容的概念檢測性問題,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輸出,讓學生的輸出既有條理又豐富。小結部分不僅要展現本節課的核心內容,為學生提供語用輸出支架,曾老師還引導學生把所有的規則進行歸類,按照規則的對象進行歸類,引導學生從這三個方面梳理歸類“equipment”“animals”“plants”。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語言支架,按照三類進行歸類并梳理,學生的輸出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井噴式”爆發。
整個總結的過程是對這節課的重新梳理,更是對整個 farm rules內容的整體框架建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規則印在心底,最終轉化為行為,這就“學科育人”課堂的本質特征,用內在邏輯線把這些零碎的rules一顆顆串起來,把它們整合為一條線,織成一張網。
五、反思:指向學生思維型課堂的實效
教師的教材解讀和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學生思維的培養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也是教師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必需。這必然要求教師深度解析教材,不僅僅停留在主題和語言結構,而且要深挖掘相關內在的人文意義。教師首先要注意從口頭、書面或多種模態的文本中發現有價值的思考點,精心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或任務,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論證等,發現文本內容的關聯性、邏輯性和言外之意并給出理由,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和語言綜合能力的提升(陳則航、王薔、錢小芳,2019)。
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落地。本節課,教師從知識水平到思維水平、綜合水平一步一步的深度挖掘,從what 到why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考成果,再放手讓學生討論真實生活情境中other rules,最大程度確保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思考、討論與輸出,讓學生的思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