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是任務群之一,它的特點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交流對象,清楚得體地表達,有效傳遞信息,滿足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交流需要。此項任務群對學生的日常溝通、待人接物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優化教學設計,安排一系列讀寫任務,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能力。
一、比較情境變化,理解交際用語
教師在設計此項任務群時,要建構真實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對比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的差別,思考在不同場合應該使用什么交際用語。這樣能還原社會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動態情境中生成語言意義。
在“寫信”主題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圍繞不同對象和寫作情境,如何調整語言,更好地表達想法。該活動分三個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要求學生總結歸納信件的特點是什么,了解信件的開頭和結尾一般會使用什么交際用語。第二個環節是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各種不同的信件,了解該信件是什么人寫給什么人的,雙方的關系是什么,然后結合語言,分析不同人物關系下,使用的交際用語有什么不同,在言語措辭上有什么差別。例如:對于親人,可以選擇使用“親愛的”;對于其他人,可以根據關系疏密程度,選擇使用“尊敬的、敬愛的”等詞語。如果是公文的話,則要格外注意語言的嚴謹性。第三個環節是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各種交際語境,引導學生撰寫書信,力求寫出遣詞造句上的不同之處。如設定情境和問題:“某同學暑假獨自去外地玩,他分別寫信給父母、朋友和老師,介紹自己暑假生活的情況,你認為這幾封信在遣詞造句方面要注意什么不同之處?”學生可以分別撰寫書信,寫出語言的不同點。
教師可以隨文構建情境,此時要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收集背景資料,模擬交往情境,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避免重復無意義的追問,而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對比分析。這樣能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有助于他們理解不同交際語境的差異。
二、辨識文體特征,熟悉表達規范
實用性文本文體類型比較多,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設計教學活動,創設一系列多媒體課件,每一個課件都關涉一種文體。學生可以整合閱讀不同文體的作品,辨析對比它們的文體特點,從而清楚了解它們的表達規律。
科普文是實用文中的一種,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讀寫任務,組織學生對比辨析文體特征。任務一為“多元化對比”。學生要閱讀《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課內外科普文,并結合多媒體課件總結歸納它們的特點。該對比主要引導學生總結相同點。此后,再鼓勵學生對比科普文和記敘文,看看兩者在結構、語言、表達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任務二為“自主創作”。學生觀察各種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特點,并試著撰寫科普文,介紹這些動植物的形貌特點、生長習性等。通過此任務,學生熟悉了科普文的表達規范。任務三為“辨析創作”。教師引入其他的文體,讓學生對比分析,找出兩者的異同點,然后將兩者融合在一起,進行創作。如可以給學生介紹“日記”這種實用性文體的特點,閱讀自己或他人寫的日記,然后將日記和科普文結合在一起,參與“寫觀察日記”的活動,用觀察日記這種形式寫下自己對動植物的科學認知。
結合文體展開辨析活動,學生的思維更具條理性,同時他們也逐步學會了舉一反三,認識到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對比分析其他的作品,搞清楚不同類型應用文的文體特點,從而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
三、采用任務驅動,完善知識結構
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時,教師要設置一系列主題任務,引導學生逐一完成這些任務。這樣能形成活動鏈,讓他們逐步深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這種活動形式比較靈活,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
《太陽》《松鼠》都是經典的說明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介紹一種事物”主題活動,并通過層層遞進的任務完善知識結構。任務一:閱讀《太陽》《松鼠》等課內外作品,總結說明文的典型特點。學生可以從說明結構、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閱讀方法、語言特點、說明文開頭結尾的撰寫方法這幾個角度入手分析,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思維導圖,整理完善知識結構。通過這個任務,學生對說明文的了解更全面。任務二:拓展閱讀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作對比,看看它們在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結構順序等方面有什么異同點。學生可以分別為每一種文體繪制一張思維導圖,然后將若干思維導圖整合在一起,總結歸納它們的異同點。任務三:請選擇一種事物,試著用一文多寫的方法,用不同的文體來介紹該事物。請注意分析對比實用性文體和文學性文體之間的差異點。這三個任務環環相扣,讓學生先整合了解說明文的知識點,又拓展關聯其他文體的知識點,最后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遷移運用。
在設置任務的時候,教師要考慮任務的實用性程度,同時也要考慮該任務能否維持學生的閱讀動力,并轉化成行動力。任務安排還要注意體現出過渡性和銜接性,要有序安排,拆分復雜問題,體現坡度,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任務。
四、組織主題實踐,分析表現手法
語文實踐的關鍵在于學以致用。教師可以結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個主題設置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圍繞生活情境,采用查資料、列圖表、整理歸納等方法處理數據,分析表現手法,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古人談讀書》《憶讀書》后,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推薦一本書”讀寫綜合活動。在該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優秀作品的表現手法”開展創作活動,并靈活運用各種實用的方法。第一步,學生先自主閱讀整本書,如選擇閱讀《安徒生童話》《西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作品。運用批注法,標注寫得精彩的詞句,說說它們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第二步,學生總結歸納,說說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對提升文章的可讀性有什么幫助。教師要鼓勵他們采用各種不同的實用性文體來創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標注“表現手法、例句、功能、閱讀感受”等內容。還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標注出每本書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然后輻射出若干條線,標注各個表現手法的特點是什么。還可以撰寫書評或者推廣軟文,思考如何運用流暢且具有感染力的語言介紹書籍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給人怎樣的閱讀感受。
在主題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解讀作品中的表現手法,總結歸納,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這樣,能將語文教學導向真實的生活實踐,學生能逐步養成關注社會的良好習慣,并能自由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和感受。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