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引娣


結構化教學有利于教師合理把握知識體系的整體框架,用整體和連續(xù)的眼光深度理解教材。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研究課堂、研究學生,促進知識結構化、認知結構化、思維結構化,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本文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實踐與反思為例,論述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結構化教學如何提高教學效果。
一、重構知識板塊,搭建網絡模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建立在平面圖形特征以及前期面積意義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多邊形面積的學習,一是通過積累活動經驗,運用舊知遷移學習及運用相關的轉化數學思想方法;二是學生在利用舊知獲得新知的體驗上,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同時,積累圖形學習方面的活動經驗,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生經歷了以下三個步驟:①設置實際問題情境:兩個花壇哪個大?引起學生前置知識的回憶,實質是理解 “面積比較”的真正含義。②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 “數”方便嗎?從而引出:如果不數,能否求出面積?③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經歷完整的數學建模過程。
學生對于等量代換及轉化思想的學習經驗,要基于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的計算等,但對圖形進行轉化,是一種新的學習體驗。建構知識板塊、搭建網絡模型是教師把握教材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如何幫助、引導學生發(fā)現轉化的方向,如何掌握轉化的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尋找“變化中的等量關系”等是重構知識板塊的關鍵。在重構教學過程和遷移發(fā)現學習中,積累的學習經驗就體現出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核心所在。
二、精心設計教學,構建數學體系
根據以上的分析,本課設計突顯圍繞“操作—比較—推理”三大邏輯推理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環(huán)節(jié)A:猜想埋伏,激趣探究
情景:如圖1,學校給五(1)班和五(2)班分了兩塊菜地,一塊是長方形的,一塊是平行四邊形的,哪塊的面積大呢?
教師:請同學們先猜想一下,你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板書:猜想)
預設①:用6×5=30cm2,追問:怎么想到用底×它的鄰邊?
預設②:用6×4=24 cm2,追問:怎么想到用底×高?聯(lián)想到什么規(guī)律才想到用底×高?
預設③:用數方格的方法。
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且讓學生交流猜想的依據,目的是引導學生有邏輯地思考。
環(huán)節(jié)B:操作驗證,總結公式
活動一: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底×它的鄰邊。
教師:剛才有的同學認為用底×它的鄰邊,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30cm2,這樣算對不對呢?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來驗證一下。
通過數方格,我們得出24個1cm2的小方格,而不是30cm2,看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不能用底×它的鄰邊(板書:×)。
活動二:用轉化的方法驗證:底×高。
1.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怎樣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動手操作。預設①:沿著平行四邊形其中一個頂點處的高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拼成長方形。預設②:沿著平行四邊形邊上一點的高剪下一個梯形,拼成長方形。預設③:其他可能的方法。
2.比較。研究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操作后思考兩個核心問題:剪拼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3.推理。反思后總結公式。
本環(huán)節(jié)以大膽猜想和驗證猜想為任務驅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中自主構建推理模型:平行四邊形的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的?在變與不變中如何推理?于變中抓不變量,以等積變形實現聯(lián)結。
三、自主理解結構,構建思維方式
從結構化教學的實踐意義看,全課設計圍繞清“面積”之意義、破“底邊×鄰邊”之誤判、找“轉化”之關鍵、理“比較”之思路、導“推理”之表述、練“公式”之應用、辯“底高”之對應和拓“等底等高”之認識,讓學生經歷邏輯推導的嚴謹過程。
清“面積”之意義。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開展方格紙的比對度量活動。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圖形,從熟悉的長方形面積入手,回憶長方形面積公式表達形式的實際意義,再通過類比與正向遷移,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內涵。
破“底邊×鄰邊”之誤判。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引發(fā)學生產生“負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是否也類比于用鄰邊相乘的方法?學生有此猜想,這是因為受長方形面積公式表達形式負遷移的影響,而忽視了長方形面積公式是一個度量結果的實際意義。本課的設計,就是抓住這樣的“誤判”為教學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深思的同時,也為探究求證埋下伏筆。
找“轉化”之關鍵。本課的轉化采用剪拼的方法,轉化前后圖形的形狀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面積大小依然不變,屬于等量轉化,這是本課運用轉化思想最關鍵之處。
理“比較”之思路。縱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不管是哪一種方法導學,教師都會引導學生經歷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面積相同的長方形,即等積變形的過程,再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圖形之間的關聯(lián)。用“比較”理清“變中的不變量”,真正理解轉化的實質含義。
導“推理”之表述。此課設計的“三扣環(huán)節(jié)”,從“操作—比較”再到最后的“推理”,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推理奧妙”和邏輯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練“公式”之應用。本課還可設計基礎、變式、拓展三梯度的練習,旨在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靈活變通,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辯“底高”之對應。辯“底高”之對應的練習,既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又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的整體建構,彰顯了數學的簡潔和邏輯。
拓“等底等高”之認識。學生通過對比、反思,深切地感悟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中于“等底等高”在面積計算中的特殊意義,從而幫助他們打破面積計算時建立起來的,根據圖形的邊線長度計算面積的思維定式。
綜上所述,教師善于重構數學知識體系、知識網絡與思維方式,學生就能夠在感知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化的同時,經歷“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思想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中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研究”(課題立項號:GDJY-2022-M-b28)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