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蜀
撫州位于江西東部,是贛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哺育了眾多的杰出人物,如北宋有文化名人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曾鞏等,明代有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等。宜黃戲興盛時期,多種多樣的文藝形式流傳于民間。地方民間舞蹈涵蓋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
2016年,中國以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三位世界級文學巨匠逝世400周年為契機,與英國、西班牙舉辦了影響廣泛的共同紀念活動,創立了湯顯祖戲劇節,先后編排了盱河高腔·鄉音版《臨川四夢》和《牡丹亭》、音樂劇《湯顯祖》、舞劇《儺·情》、實景劇《尋夢牡丹亭》等,并在國家大劇院、北京保利劇院、上海美琪大戲院、深圳大劇院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地巡演,得到了高度評價。目前,撫州正在打造“文化撫州·夢想之舟”品牌,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民族民間舞是大學舞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與舞蹈基礎訓練、古典舞身韻、舞蹈教學與編創等課程緊密相關,是一門重要課程。目前,在教學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內容千篇一律
民族民間舞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學生只有了解當地的地域特征和風土人情,才能準確掌握其民族風格、動律特點、規格要領。民族民間舞來源于生活,學生沒有深入當地生活,無法感同身受,即使受過良好的訓練,在情感上也很難產生共鳴。根據調查,大部分地方高校仍然采用綜合類本科院校的民族民間舞教學內容,千篇一律。
(二)教學思想停滯不前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師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習慣照本宣科,把自己曾經學過的舞蹈形態直接傳授給學生。筆者認為,教師應深挖地方優秀歌舞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利用舞蹈以實踐為主的特點,在實踐過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先輩們的勞動精神,將其精髓轉化為舞蹈課程思政,以藝養德,以舞育人。
(三)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大多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若將地方民間歌舞引進地方高校,既方便聘請地方老藝人進校園、進課堂,又能與地方文化部門合作培養,組織劇目排練、采風、社會演出等活動,搭建實訓基地,為學生就業搭建好橋梁。
(一)思政育人與舞蹈專業教學相融合
舞蹈課程是美育中重要的課程之一。地方師范院校以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教師為目標,如“三定向”師范生畢業后將成為鄉村基礎教育的主力軍,在舞蹈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極為重要。首先,深入鉆研撫州地方歌舞相關資料,挖掘撫州民間歌舞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將其與舞蹈專業知識深度融合,提升課程在學科中的核心價值和育人功能。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者融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的舞蹈教育專業人才。例如,通過調研宜黃禾杠舞、南豐儺舞等撫州本土傳統民間舞蹈類型,在編寫撫州地方歌舞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時,將其蘊含的人文、歷史等寫入其中。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目標。地方民間歌舞能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將思政育人與專業教學相融合,在夯實學生民族民間舞專業能力的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化職業理想與道德教育,解決思政和專業“兩張皮”問題,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理念。
筆者在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實施了近3年的“舞蹈+思政”課程,主要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一是重視舞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學校藝術系舞蹈教研室成立了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和撫州地方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工作機制,這為推動舞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將課程思政列入教研活動中。學校每周定期開展舞蹈課程思政命題活動,針對如“傣族舞蹈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古典舞身韻‘8字畫圓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進行探討,深挖每堂舞蹈課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經過討論,形成統一的意見,融入舞蹈日常教學內容中。三是重視學生專業匯報演出活動中的思政體現。學校定期舉辦“舞蹈思政作品表演匯報演出”“撫州本土民間舞匯報展演”等舞蹈專業實踐演出活動。筆者創作的大型跨界融合歌舞劇《信仰的力量》,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學生在訓練專業的同時,入腦、入心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舞蹈課程思政中,紅色教育是靈魂。舞蹈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起著喚醒民眾、鼓舞士氣的重要作用,舞蹈以其表現生命本體、表達思想情感、展現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教化功能。
(二)地域教育特色與舞蹈專業教學相統一
撫州被稱為“戲劇之鄉”,戲曲藝術根基深厚、源遠流長,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撫州不僅有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及其經典劇作“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還有撫州采茶戲、宜黃戲、盱河戲等劇種。將這些極富特色的地方戲劇加入民族民間舞課堂中,使學生在訓練舞蹈身體語言的同時,了解撫州地方傳統歌舞、文化發展等,還能弘揚撫州優秀傳統民間歌舞。
地方高校本土學生居多,他們對本土民族民間舞蹈更熟悉,在風格把握上也更加得心應手。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黃禾杠舞,是600多年前流傳在撫州宜黃的一種民俗舞蹈,當地人稱“打禾杠”,是代表撫州地方民間傳統文化的一種民俗舞蹈。還有南豐儺舞、樂安儺舞等,這些撫州地方傳統舞蹈都是對撫州在不同時代變遷中的社會現實、風土人情的真實記錄。
從2021年起,筆者將宜黃禾杠舞引入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有一批“三定向”學生,他們來自撫州的不同地區,對自己家鄉的文化耳濡目染。在教授宜黃禾杠舞時,很多當地學生表示自己從小看著一些老藝人“打禾杠”,他們結合從小的見聞與教師的講授,舞蹈風格、動律掌握起來得心應手。
(三)教學方式的革新與舞蹈專業教學相結合
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之一。地方師范院校舞蹈專業的教學不同于本科院校舞蹈專業的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優秀的舞蹈家,而是使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學時應因材施教、因需教學。將地方民間舞引入課堂,我們要改變傳統的僅有任課教師教學的方式,可以定期聘請傳承人、民間藝人進課堂;也可以讓學生成為文藝志愿者,進社區為民間舞愛好者進行專業指導;還可以將學生的地方民間舞蹈專業知識培養與未來職業能力培養相融合,如與文化旅游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將地方民間歌舞引入課堂,豐富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同時,建立實踐與實習基地,將地方民間歌舞帶入社區,傳承、傳播本土歌舞文化。
地方院校承載著傳承、傳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豐富的地方舞蹈形態蘊含著地方人文、歷史、活態遺存等文化內涵,在日常教學中,地方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將其融入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地方民間歌舞背后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等,從而更好地了解地方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教改課題“撫州地方歌舞”校本課程建設研究,編號:JXJG-20-107-2;江西省教育廳“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師范院校舞蹈課程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2GZYB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