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文
在改革、創新的時代,無數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選擇以行走的方式,發現和見證中國教育改革的新氣象,研究和踐行新課改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和創新立德樹人的基層方案。
新課改,必然會在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加持下,在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中,在立德樹人的核心追求中,構建更具系統思維、更顯跨界思想、更重融合價值、更有現代意識的全面、均衡、多樣態發展的新格局。
跳出文化的淺表化表達
學校文化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寫在紙上的口號,而是學校師生內化于心的共同追求;不是一個時期簡單的行為約束,而是一所學校的價值體現。因此,學校需要找到歷史發展中那些與新時代新需求相關聯、相一致的思想價值,需要從淺表化表達、簡單化疊加的粗放型建設中跳出來,真正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為立德樹人找到更具學校特色的表達方式,為新課改提煉更具本土意蘊的文化元素,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整體提升和時代價值引領。
這種文化應該具有童年味道和未來價值——有基于生命的豐富體驗,有改造生活的生動實踐,有創造世界的不斷超越,有對接傳統的傳承,有立足當下的品位,有面向未來的創新——這是一種生活味、一種文化味、一種學術味、一種科技味、一種面向兒童的“趣”味。
跳出課程的單向度發展
為此,學校應該從文化價值追求出發拓展“增量”,從既有課程體系出發延伸“增量”,從學生發展需求出發整合“增量”,不斷形成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落地方案,進而凝練出具有學校品質味道、時代發展味道、學生需求味道的課程系統,在不斷深化改革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學校價值。
教師要成為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發展專家”,讀懂教材、讀懂兒童、讀懂課堂,從而不斷突破學科教學內容和單元章節界限,整合重構教學資源,實現從“教課本”到“教課程”、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成長中,甚至讓學生加入課程建設,與教師一起構建更具兒童特色的課程,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跳出課堂的功利化實踐
越來越多的區域和學校在探索課改路徑、深化課改實踐,但傳統的學習模式未能得到相應改觀,一些學校以簡單粗暴的“高效”和成績提升為目的,讓課改流于形式,缺乏深度,難以持續。
教師應該構建有助于學生思維力提升、創新力培養的課堂文化場域,讓課堂學習能夠超越既定的知識,帶來全局性理解,讓學習真正擁有生成和創造的價值。這樣的課堂需要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為本的教學觀和以生為本的師生觀,建構更具科學性的學習模式,探尋更有思維含量的課改路徑。
學校需要不斷深化、落實新課改理念,不斷探索“輕負高效”的課堂范式,從而成就每個學生的美好未來,讓新課改在新時代釋放出立德樹人的新力量。
(摘自《中國教師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