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釗 李 靜
1.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2.興仁市委黨校,貴州 興仁 562300
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學生評教是指學校組織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估,并在分析評價結果與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向教師反饋,以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學生評教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環節[1]。目前,學生評教已經成為我國大多數高校監控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并且在實際教學管理工作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3]。它不僅能促使教師改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學管理人員科學決策,提高管理水平[4]。本文擬從教師、課程、考核方式等多個因素,分析學生評教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通過教務系統收集2017 ~2018 兩個學年西部某高校學生對課程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四個方面的評分,并以教學效果評分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收集課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信息表
共選取了9 個影響變量(自變量),其中定量變量兩個:考核均分和教師教齡,有序定性變量兩個:班級年級和課程學分(班級年級和課程學分都當做定性分類變量處理),無序定性變量兩個五個:課程性質、考核方式、教師性別、教師職稱和教師學歷。鑒于定性變量較多且定量變量較少,選擇運用協方差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同時,注意到此處包含交叉變量在內共有29 ~1 個,若逐個分析計算量巨大且會弱化分析重點,故在不影響分析效果的前提下,需先對9 個影響變量進行分析以選擇出重要的影響因素。
對影響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以選出分析變量,根據分析結果以課程性質、班級年級、考核均分、教師職稱、教師性別5 個因素為主要分析因素,研究其對教學效果評分的影響。在相關性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果,例如課程性質與課程學分具有高度相關性,專業社會實踐課程都是1.5 學分或6 個學分,專業必修課程基本是2 學分、3 學分或4 學分(如表2 所示);教師學歷和教師職稱也具有相關性,本科學歷集中在講師和副教授,研究生學歷主要集中在講師(如表3所示),這與院校的發展歷程有較大關系。

表2 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學分交叉計數表

表3 課程的職稱*學歷交叉計數表
以協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課程性質、班級年級、考核均分、教師職稱、教師性別5 個因素對教學效果評分的單因素影響和交叉影響,分析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因素分析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關于教學效果評分,教師職稱和教師性別沒有顯著性影響,而課程性質、考核均分、班級年級具有顯著性影響。
課程性質對于學生教學效果評分具有顯著性影響,進一步分析各性質課程得分均值,如表5所示:

表5 各性質課程教學效果得分表
可以看出專業社會實踐課程得分最低,公共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得分最高。其原因在于,公共選修課程如書法藝術、音樂欣賞等趣味性較強,且考核以考查為主,考核壓力較小,專業必修課程因其專業性,學生和教師都比較重視,學生和教師課程專注程度高。
班級年級對于學生教學效果評分具有顯著性影響,進一步分析年級得分均值,如表6 所示:

表6 各年級教學效果評分表
可以看出大三評分最高,其次是大二,評分最低的是大四,分析其標準差和樣本個數可以發現,大二評分人數最多且標準差最低,說明評分相對較為集中,大四評分人數較少但標準差最高,說明評分相對較為隨意。其原因在于大四學生面臨各種壓力,其校園學習生活的關注點已經不在教學課堂,對評教的重視程度不及低年級學生。
考核均分對于學生教學效果評分也具有顯著性影響,進一步分析兩者的相關性,如表7 所示:

表7 教學效果評和考核均分相關分析結果
得出兩者具有正相關性,即考核均分越高,評分也越高。其原因是考核均分越高一方面本身就說明課程的教學效果較好,另一方面考核均分越高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好感度也會隨之提高,相應的評分自然隨之提高。
基于以上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是就所選取的5 個因素的分析結果,課程性質、考核均分、班級年級對教學效果評分具有顯著性的影響,且都具有與實際相符的解釋,說明學生評教系統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效果。第二是教師職稱是所選5 個因素中的唯一教師主觀因素,并不會對教學效果評分產生顯著性影響,其原因在于教授職稱教師的主要工作重點并不在一線教學,而副教授與講師等在教學經驗上也沒有明顯差異,其差異主要體現在科研等方面。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成果相悖,其原因在于學生評教具有校際差異,與學校教學現狀和教師結構等有很大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從提升教學管理角度出發,第一要提升學生評教的有效性,如強化學生對評教的主觀認同感,使學生充分了解評教的必要性和可能產生的作用。第二需客觀看待學生評教結果,一方面引導教師根據評教結果優化教學行為,使學生評教最終產生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將評教結果作為教師教學考核指標時,需考慮課程性質等客觀因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