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林
【摘? ?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等全過程。教師以“我是氣象研究員” 主題活動為例,通過“借助對話支架,提升問題提出能力;借助導圖支架,培養問題分析能力;借助程序支架,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等指導策略,對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支架;問題;指導策略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教師的指導應貫穿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些問題,未能及時提供有效的指導,主要存在以下現象:活動準備階段忽視對提出問題的指導;活動實施階段缺乏對分析問題的指導;活動總結階段缺少對解決問題的指導。為避免這些情況,發揮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指導的價值,教師以“我是氣象研究員”主題活動為例,嘗試設置支架,使用有效的問題指導策略,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一、活動準備階段:借助對話支架,提升問題提出能力
課堂教學是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展開的,對話效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在認真備課和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借助對話支架,引導學生發現、提出真實問題,進而將這些問題轉化成研究主題,為下一步活動開展做好準備。
(一)情境支架——提供方向指引,使學生聚焦問題
在“我是氣象研究員”主題活動教學伊始,教師播放了介紹“2022年暑假四川省彭州市山洪災害”的視頻,再現真實情境,聚焦真實問題,引發學生對氣象災害的關注,激發學生對氣象研究的興趣,促使學生提出問題。教學片段具體如下。
師:看完這個視頻后你們有什么感受?請跟同學們分享。
生:我們不能隨意到小溪邊戲水,一旦出現山洪暴發的情況,我們就會陷入危險。
生: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人類的生命很脆弱。
生:氣象災害變化無常,我們要時刻提防。
(學生提到氣象災害,已經接近研究主題,教師順勢板書:氣象災害)
師:除了山洪,你還知道哪些氣象災害?
(學生踴躍發言)
教師小結:據報道,世界各地每年都會發生臺風、暴雨、暴雪、高溫、干旱等氣象災害,并由相關氣象因素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等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造成重大損失。
(二)示范支架——助力分類歸納,使學生梳理問題
在了解了一些氣象災害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山體滑坡是怎么產生的?”“泥石流有什么危害?”“為什么杭州的夏天越來越熱?”“干旱是怎么發生的?有什么危害?”……教師進行引導:“這幾個問題都與氣象災害有關,研究的選題也屬于同一類,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用‘氣象災害知多少來概括。”課堂上,有的學生對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比較感興趣,提出:“為什么我總是養不活綠蘿?像綠蘿這種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所需要的氣象條件是什么?”“為什么蠟梅只在寒冬開放?它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又是什么?”教師示范點撥:“你們剛剛說的都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可以把這幾個問題合并在一起。”有學生補充說:“我們可以做一個調查,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在教師的示范引領下,學生運用分類歸納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活動主題:“小動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調查”“氣象測量工具的設計與改造”“走進杭州氣象科普體驗館”。最后師生進行歸納,將活動選題分為四類:資料搜集類、調查采訪類、參觀體驗類、設計制作類。
(三)追問支架——推動深度思考,使學生反思問題
當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表面,或產生認知矛盾和認知錯誤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啟發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深刻性。
在師生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后,大多數小組的學生會照搬照做。這些選題的大方向沒有問題,但實踐操作性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生細化對活動的思考。教學片段具體如下。
(A小組選擇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調查”這一選題)
師:你們知道植物的種類有多少嗎?
生:有很多種,具體數目我說不上來。
師:這么多種植物研究得過來嗎?
生:好像是挺有難度的,我們選的研究問題好像太大了。
師:是呀,想一想,怎么把選題縮小一些?
生:我們可以選擇幾種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植物進行研究,比如綠蘿、荷花、梅花。
師:是的,縮小研究范圍,可以讓我們的選題更具操作性。
(B小組選擇了“氣象測量工具的設計與改造”這一活動主題)
師:你們知道氣象測量工具有哪些嗎?
生:我知道有雨量器、風向標、氣溫計、百葉箱這四種,其他的工具我一時說不上來,打算回去查查資料。
師:你們小組打算設計和改造所有的氣象測量工具嗎?
生:這個難度好像太大了,我們小組和A小組一樣,都是選題太大,不易操作。
師:是的,除了這個問題之外,你們有沒有想過通過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再討論。
在追問支架的幫助下,學生能夠進一步思考、分析問題,反思選題的合理性。
二、活動實施階段:借助導圖支架,培養問題分析能力
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合理地分析問題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思維導圖支架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分析問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一)技術導圖支架——善用科技,高效分析
“我是氣象研究員”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很多小組都遇到了問題。在問題梳理與解決指導課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以下環節:先在全班進行頭腦風暴,小組成員快速交流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再在大屏幕上呈現各個小組的問題,利用技術軟件,合并、篩選、分析問題,進而整理問題討論單(如表1),最后進行探究活動。
(二)方法導圖支架——操之以法,遷移訓練
“氣象小車的設計和制作”小組打算采訪設計師。但是小組成員沒有采訪的經驗,不知道如何才能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氣象條件調查”小組想到鮮花種植大棚里選擇幾種典型的植物進行研究,小組成員想采訪鮮花種植人員,了解更多的信息。但鮮花種植人員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由拒絕了采訪。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遇到的問題。學生發現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采訪的方法。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建構采訪方法的思維導圖(如圖1)。對照思維導圖中的采訪步驟和注意事項,學生基本能較好地掌握采訪方法,完成采訪。
(三)記錄導圖支架——動態填寫,捕捉生成
活動開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活動過程的記錄和活動資料的整理。為此,在活動的中期交流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記錄導圖支架,通過小組活動過程記錄單幫助學生及時捕捉動態生成的有意義的難忘瞬間(如表2)。
三、活動總結階段:借助程序支架,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推動學生開展同伴交流與對話,進行自我反思與表達;要指導學生學會撰寫活動報告、反思日志、心得筆記,反思成敗得失,積累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為此,教師搭建了程序支架,通過范例學習、對比分析、量表測評等方式,帶領學生閱讀活動記錄,重溫探究過程,在總結和反思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一)范例支架——視頻學習,拓寬思路
在活動成果指導課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成果呈現方式,鼓勵用多種形式呈現成果并進行交流。在“我是氣象研究員”主題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選擇用手抄報的形式呈現成果,不愿意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對此,教師在課前借助以往成果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制作介紹視頻。接著在課堂上播放視頻,向全班學生展示以往的學習成果。學生觀看后,紛紛贊嘆:“原來手抄報可以做得這么漂亮,跟視頻中的手抄報一比,我們之前做得太粗糙了。”“通過觀看視頻,我們受到了啟發,我們組想到了一種更適合展示成果的方法。”通過范例支架的運用,學生解決了成果呈現方式單一固化的問題,提升了創新能力。
(二)對比支架——組間交流,舉一反三
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組織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成果。學生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展示,學習他人的長處;通過對比分析,完成“小組交流學習記錄單”(如表3),反思自己組的不足之處。最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發現問題所在,學習運用
其他小組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舉一反三,進一步提升小組合作能力。
(三)量表支架——參照標準,改進完善
在活動反思環節,教師借助評價量表支架(如表4),通過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同時,學生也會參照標準改進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巧設支架,很好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多角度分析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綜合素養得到了發展。
參考文獻:
[1]俞麗萍.從理解到行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域探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2]鄭文,陳丹.構建導航學習支架? ?領航實踐項目探究:小學綜合實踐活動STEAM項目探究策略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2):133-135,140.
[3]夏雪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教師的指導策略[J].湖南教育,2021(9):27-28.
(浙江省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