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一般指一個人在面對工作任務或難題時,能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通過演繹、歸納、分析和綜合等思維方法,深度剖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系統地制訂行動方案,并采取恰當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對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調查探究為載體,以方案制訂為形式,以制作改進為路徑,以展示評價為手段”,對學生的結構化思維進行培養、呈現、提升和遷移。
【關鍵詞】結構化思維;培養;勞動項目;實施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一般指一個人在面對工作任務或難題時,能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通過演繹、歸納、分析和綜合等思維方法,深度剖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系統地制訂行動方案,并采取恰當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開展。[1]袁恩忠指出結構化思維是以探尋事物結構為目標,積極建構事物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以得出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一種思維方法。[2]小學勞動教育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對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教材層面來看,以浙教版《勞動》為例,圍繞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求,可以將其歸納為“經歷實踐”“項目探索”“價值澄清”等部分,并以項目的形式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具有結構化和統整性的特點,有利于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其次,從教師層面來看,開展勞動教育時應關注教材的關聯性和結構性,優化學習路徑,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在勞動課堂中完成觀察、設計、制作、展示等實踐步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結構化思維形成的過程,具體如圖1所示。
可以說,實施勞動課程不僅可以整合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內容,還能促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分析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從單一走向系統。浙教版《勞動》五年級上冊項目三“多彩生活勞動創——LED燈用處大”由“探索生活中的LED燈”“LED應用的設計”“LED產品的制作”“項目反思與評價”四個子任務組成。教師以“學??萍脊澗鸵_幕了,作為一名小小設計師,如何利用LED燈的原理與審美,設計制作一件個性化的LED產品?”為驅動性問題,整體構思勞動項目,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一、以調查探究為載體,初步培養結構化思維
教師應基于核心任務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到生活中尋找線索,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建構知識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在知識建構中促進思維結構化。[3]
“探索生活中的LED燈”的核心任務是“點亮一個LED燈”,三個核心問題分別是“LED燈的造型有哪些”“LED燈有什么功能”“怎樣點亮一個LED燈”。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先對生活中的LED燈進行調查,并在調查單上寫一寫相關物品的名稱和功能,畫一畫造型,并根據調查總結自己的發現(如圖1)。學生在自主調查的基礎上,完成關于LED燈的“KWH表”,從“已經知道什么(Know)”“還想知道什么(What)”“怎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How)”三個維度進行梳理,對勞動項目進行系統分析(如圖2)。
教師在清楚班級學情后,讓學生嘗試點亮一個LED燈。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如果電池和燈腳接錯就不能點亮LED燈,由此知道要點亮一個LED燈,至少需要1.7伏的電壓和長腳接正極、短腳接負極等電學知識。有學生提出“電壓越大,LED燈越亮”的猜想,通過探究得知點亮一個LED燈,電壓一般不能超過5伏。當學生連接電路遇到困難時,教師播放視頻,滲透“繞、折、壓”的連接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本環節中,學生從調查生活中的LED燈入手,到探究如何點亮一個LED燈,循序漸進地推進項目進程,逐漸形成結構化思維。
二、以方案制訂為形式,有效呈現結構化思維
浙教版《勞動》的項目內容有兩種組織形式:并列式和遞進式,即各個任務之間存在并列或遞進的關系。如項目“多彩生活勞動創——LED燈用處大”的三個任務“探索生活中的LED燈”“LED應用的設計”“LED產品的制作”之間就存在遞進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各環節的經驗,用結構化思維,逐層推進項目活動。
學生在完成第一個任務“探索生活中的LED燈”后,對生活中的LED燈及其發光原理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第二個任務“LED應用的設計”。教師通過展示實物,引導學生思考:設計一款個性化的LED燈,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學生討論后得出需要關注作品的形狀、結構、功能、用途以及所用的材料、工具等。
在充分考慮設計要點和注意事項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著手設計方案的制訂。教師在巡視指導的過程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方案,向全班展示,其他小組提出完善的建議。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設計方案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們認為一份優秀的設計方案需要包含作品名稱、設計亮點等要素,還要圖文并茂。在制訂和優化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用到了數學學科中的測量和統計、科學學科中的設計、美術學科中的美化、語文學科中的表達等技能。學生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把零散的思維連成“線”、織成“網”,運用并呈現了結構化思維。
三、以制作改進為路徑,提升結構化思維
勞動項目的實施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展開思考和實踐,通過縱向、橫向遷移來提升結構化思維。
學生在三年級完成了“動手動腦有創新——馬達的利用”這一勞動項目,在四年級完成了“工具使用有規范——我是小金工”“勞動成果傳祝福——小賀卡大心意”等勞動項目,對材料的選擇、工具的使用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從中積累的操作方法和經驗可以遷移到“LED產品的制作”中。學生先討論根據已有設計方案進行制作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預想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這樣有利于使問題具體化,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針對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可以提供微視頻、表格等學習支架,輔助學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如熱熔膠槍的使用是操作難點,對此,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示范視頻,幫助學生掌握使用方法。初步完成制作后要進行測試,有學生發現LED燈帶無法點亮。在小組成員的提醒下,該學生知道燈腳外面有一層絕緣漆,要先用砂紙進行打磨。
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對生活中不同領域的經驗進行整合,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過程,其結構化思維也得到了提升。
四、以展示評價為手段,遷移結構化思維
勞動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的活動后,學生能獲得一定的成果,這一成果不僅代表了學生習得的勞動知識,也代表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水平、學習態度等。[4]為了對學生作出有效的評價,教師根據建構能力、遷移能力等結構化思維要素擬定了評價表(如表3)。
當學生制作完成個性化的LED產品后,教師為他們搭建了展示平臺——舉辦班級LED博覽會,引導學生回顧:通過本項目的學習,你對“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有什么新體會?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和收獲,回顧制作過程,強化反思意識。如:有學生說在操作過程中,兩根電源線短路導致手指上燙出了水泡,由此意識到實驗操作要規范;有學生覺得自己的產品做得太簡單,下次要挑戰難度更高的作品。
展示評價為學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學生根據同伴的分享、建議優化設計方案,通過自己的反思、實踐優化學習成果,在項目的深度推進中遷移結構化思維。
總之,結構化思維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勞動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萌生探究的想法,立足整體設計,明確操作步驟,在深層的價值體認中不斷迭代完善、拓展延伸,由此發展結構化思維。
參考文獻:
[1]林愛村.結構化思維培養的教學策略研究:以小學數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8):81-85.
[2]袁恩忠.結構化思維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2(4):41-44.
[3]劉德宏.實施結構化教學? ?培養結構化思維[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2(10):13-15.
[4]俞雯雯.創意教學,讓勞動教育課堂綻放思維之花[J].武當,2022(6):22-24.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百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