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祥 馬改蓉 孫曉冰
摘 要:近年來, 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虛假司法確認案件頻發。檢察機關依法開展該類案件監督面臨著監督線索來源不暢、檢察人員調查核實難、合法權益受損的案外人權利救濟難、檢察監督缺乏強有力的手段等困境。從檢察機關視角審視,應通過構建數字模型、提高檢察人員調查核實能力、增強檢察建議剛性、共建誠信社會體系等方式開展民事檢察監督,著力維護司法權威。
關鍵詞:惡意串通型虛假司法確認 監督線索 調查核實 案外人
一、問題的提出
[基本案情]張亮(文中張亮、褚蘭、張小、彭思均為化名)與褚蘭于1990年結婚,二人均為再婚,婚后無共同子女,二人購買房屋一套,登記于張亮名下。張亮與前妻育有一子張小,張小與彭思于2016年結婚。2021年,褚蘭向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嶗山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離婚,依法分割上述房屋。張亮委托林瑤律師作為其訴訟代理人。2022年3月,嶗山法院判令二人離婚,房屋歸張亮所有,張亮支付房屋折價款115萬元。張亮上訴。
2022年4月,彭思委托林瑤律師作為其代理人,向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李滄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亮償還借款100萬元。起訴當天,張亮與彭思達成調解協議,內容為張亮每個月償還6萬元,并申請司法確認。李滄法院審核了借條和銀行流水。起訴當天,李滄法院出具確認調解協議有效的民事裁定書。2022年5月,彭思申請執行張亮名下房屋,標的100萬元。李滄法院查封該房屋。同期,因張亮未繳納訴訟費,二審法院裁定按照張亮自動撤回上訴處理,一審判決生效。2022年7月,彭思再次向李滄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亮償還借款140萬元。起訴當天,張亮與彭思再次達成調解協議并申請司法確認。李滄法院審核了彭思提交的借條、銀行流水后出具民事裁定書,確認調解協議有效。2022年8月,彭思申請執行,標的140萬元,李滄法院再次查封張亮名下的房屋。至此彭思申請查封房屋的標的額全部覆蓋房屋價值。
2022年9月,褚蘭向嶗山法院申請執行,發現該房屋已經被彭思查封。褚蘭多次向李滄法院提出異議,但該法院均未予置否。2023年2月,褚蘭向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李滄區院”)申請檢察監督。
李滄區院依法受理該案后,對案件進行了初步審查,發現疑點如下:首先,張亮虛假陳述親屬關系。兩個案件中張亮對于其與彭思二人之間的關系陳述不一,分別稱彭思系其兒媳婦和表外甥女。其次,張亮離婚糾紛案件的代理律師和彭思第一次提起訴訟的代理律師系同一人,且代理期間有重合。最后,協議過程和內容明顯不符合常理,協議還款內容明顯超出張亮的償還能力。
辦案人員遂深入開展調查核實。通過對流水涉及的9個銀行賬戶進行查詢,發現張亮、張小、彭思之間銀行流水往來頻繁,數額巨大。在梳理了近千條銀行流水之后,發現三人之間的資金流轉形成閉環。原來,彭思轉賬給張亮,張亮將款項拆分后購買理財產品。待全部理財產品到期后,將本金和利息轉賬給張小,張小將款項拆分后還給彭思。
為了保障辦案過程公開透明,釋法說理嚴謹到位,李滄區院研究后決定,依法召開公開聽證,邀請具有法律背景的人民聽證員、高校教授、人大代表等參加。聽證會上,張亮先是謊稱借款被其消費了。辦案人遂拿出全部的銀行流水。面對張亮已經轉賬給張小、履行全部還款義務的強有力證據,張亮又謊稱雖轉賬給張小但因欲購買理財產品再次向彭思借款。因理財公司必須要現金,所以他要求彭思再次通過現金方式交付。辦案人通過提出投資理財公司的具體名稱、交付現金時使用的包裹大小等問題,以及交付時間在彭思剛剛生完孩子期間但取現的銀行離家較遠等細節,將張亮的謊言逐一擊破。至此,張亮、彭思根據之前的銀行流水,惡意串通達成虛假調解協議申請司法確認,使張亮的房屋獲得保護性查封,防止褚某通過強制執行獲得房屋折價款的真相得以查清。
二、惡意串通型虛假司法確認檢察監督的實踐困境
(一)監督線索來源不暢
一是因司法確認監督案件的案源主要是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申請監督,但不涉及具體第三人、單純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線索只能依靠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發現,這就使得大量的虛假司法確認案件線索難以被發現。
二是群眾對于司法確認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也增加了線索發現的難度。最高法公布的《全國法院司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2022年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始終占總收案的1%左右[1],全國人民調解組織每年調解各類矛盾糾紛達900多萬件[2]。相對于每年調解數量來說,即使在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最多的2020年,平均16件調解案件才能有1件申請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申請監督的案件線索數量更是微乎其微。這說明廣大群眾對于發生問題想通過調解解決問題的傾向度較高,但群眾對于司法確認的認知度不夠,對于達成的調解協議申請司法確認的意識不高,面對惡意串通型虛假司法確認更是不知如何維權。根據威科先行平臺檢索顯示,2018年—2022年“非訴”案由項下35505件案件中,申請撤銷司法確認裁定書僅有15件[3],占總量的0.04%,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三是確定協議效力的文書依法不公開間接成為發現監督線索的阻礙。根據最高法《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裁定書一般“不在互聯網公布”。依法不公開司法確認裁定書使得檢察機關主動發現線索的可能性再次降低,只能局限于被動受案、個案監督。
(二)監督力量不足
虛假司法確認案件往往本身具備合法的外觀。當事人提前對案件事實、證據做了精心設計,在案卷材料中難以發現明顯漏洞。而且當事人多在事前達成“一致”,個別案件中,出現了律師對常規問題進行提前“輔導”的情況,對于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增加了難度。本案中,林瑤律師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別擔任張亮和彭思的代理律師。其運用豐富的法律經驗,一方面通過上訴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對張亮的房屋進行保護性查封。張亮、張小面對詢問虛假陳述、試圖混淆事實。種種情形都給調查核實工作增加了難度。
面對“準備充分”的當事人,基層檢察機關有時會面臨“力量不足”的問題。本案中,彭思和張亮基于之前發生的銀行流水,“選取”合適的金額作為轉賬憑證,偽造借條更是輕而易舉。加之律師對于常規問題的提前“輔導”,使得彭思和張亮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檢察機關的調查。而辦案人員則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核實工作才能查明案件真相,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和較高的工作要求,基層檢察院面臨案多人少的困境,能夠給予的辦案力量有限。以李滄區院為例,民事辦案組只有一個員額檢察官和一個檢察官助理,人員相對力量不足。
(三)案外人救濟難度大
訴訟案件中權益受損的案外人通??梢酝ㄟ^提出異議和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解釋》)第295條規定,對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司法確認程序是特別程序中的一種,案外人針對司法確認提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說,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的案外人除了向法院提出異議之外,缺乏有效的救濟途徑。
但對于案外人而言,提出異議往往也很困難。因為對于調解過程、調解協議司法確認過程的啟動及推進,案外人知悉的途徑非常有限。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裁定作出之后,案外人一般難以得知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并提出異議。[4]本案中,褚蘭直到申請執行時發現房屋被保全才得知該裁定書的存在。
(四)檢察機關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方式
不僅是案外人救濟難,檢察機關的監督方式也有限。面對虛假訴訟案件,檢察機關進行調查核實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民事調查核實權較之刑事檢察部門缺乏強有力、有威懾性的強制性保障措施,導致在實踐中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另外,如何進行檢察監督也是檢察機關的另一難題。再審檢察建議和提出抗訴是檢察機關強有力的手段。然而根據《民訴解釋》第378條規定,特別程序當事人不得申請再審;第412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提出抗訴的,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說,檢察機關對于虛假司法確認的案件,只能提出普通檢察建議,監督力度明顯不足。本案中,檢察機關只能制發檢察建議,并在檢察建議中載明“民事裁定確有錯誤,但不適用再審程序解決,建議撤銷民事裁定”。李滄區法院在采納了檢察建議后,通過接收褚蘭的異議,重新啟動對張亮、彭思二人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申請的審查。
三、惡意串通型虛假司法確認檢察監督的路徑探討
(一)司法機關定向文書公開、數字賦能,破解案源難問題
司法確認文書的不公開,不利于甄別和遏制虛假調解。案外人針對虛假司法確認救濟困難,往往會通過信訪、輿論等方式加壓法院,損害司法公信力,影響社會和諧。檢察監督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防線,應當構建檢察監督大格局,以司法確認領域虛假訴訟為突破口,推動法院同檢察機關建立專案文書移送機制,向檢察機關公開專案、類案法律文書,為精準打擊虛假訴訟奠定基礎。只有獲得疑似虛假調解協議的裁定書,檢察機關才能對哪些情形下確認有效、確認部分無效或確認全部無效進行整體上地監督。
法律監督應用模型是數字檢察落地見效的重要體現和突破口。[5]而法律監督模型的搭建需要一定數量的特定類型的“類案”。李滄區院以“虛假訴訟的最終落腳點是執行”為思路,搭建數字模型。模型從法院司法確認文書數據庫、公安機關的信息庫以及中國裁判文書網等平臺接入數據,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中獲得已申請執行的司法確認案件當事人的身份信息,與公安機關的身份信息進行碰撞。若雙方系親戚、朋友、同事等足以達到“足夠信任”的關系,應當予以高度警惕。對于該類案件線索,應將司法確認申請人的姓名與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公開的法律文書進行碰撞,查詢其涉訴情況。通過人工深入研判,分析線索,從而實現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的跨越。本案中,檢察機關將張亮、張小等人的信息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檢索,發現張小涉民間借貸糾紛7件虛假訴訟線索2件,均已移送至相應的檢察機關。雖該線索并不屬于司法確認領域,但虛假訴訟內部邏輯一致。該線索的獲得可以證明,通過建立數字模型獲得案源并全面推廣適用具有較好的前景。
(二)建強隊伍、能動履職,破解監督力量不足的問題
虛假司法確認案件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對此類案件的監督離不開專業化辦案機制和辦案團隊。一方面,要不斷強化隊伍的專業性,通過案例教學、實務研討、聯席會議等方式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調查核實、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檢察機關民事檢察人才和偵查人才比較匱乏,而虛假司法確認的調查取證難度較大、對辦案人要求較高的實際情況,可以探索建立部門聯動機制,通過對于不同案由設置“主辦+輔助”辦案方式,在保障辦案力量的同時,不斷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符合檢察工作特點的調查核實工作機制。要在調查前充分研判,找準突破點。在調查中多措并舉、固定證據,查明事實。以本案為例,辦案人員充分考慮當前大多數人的交易習慣均為線上轉賬這一特點,找準銀行流水這個突破點。通過查詢銀行流水,獲得雙方轉賬已經形成“閉環”這一關鍵證據。后續通過詢問當事人或召開公開聽證會等方式,對涉案人員關系、真實目的等原審卷宗中未查明的事實進行調查核實,完善證據鏈。
(三)宣傳誠信訴訟法治理念,破解案外人救濟難問題
對于虛假司法確認,立法機關期待通過利益受損的案外人提出異議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在實踐中存在較大的難度。在現行法律制度下,檢察機關幫助案外人獲得救濟十分必要。本案中,檢察機關針對案件中的疑點,實地勘察、詢問相關人員,對案涉借款的銀行流水、交易細節進行調查核實、分析論證。2023年4月,李滄區院向李滄法院制發檢察建議,要求李滄法院撤銷確定調解協議有效的民事裁定。2023年5月,李滄法院接受褚蘭提出的異議,開庭審查真實情況,維護褚蘭的合法權益,也維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
虛假司法確認案件的產生歸根究底還是源于行為人本身對于法律的輕視。檢察機關應以辦理的案件為切入點,積極參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立足司法辦案,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普法宣傳。通過積極傳達誠信訴訟法治理念,提高群眾對虛假訴訟的危害性的認識,引導群眾了解尋求檢察救濟的路徑方法,從根源上減少虛假司法確認的行為。
(四)增強檢察建議剛性,破解監督力度不足問題
檢察機關應在保證檢察建議質量的前提下,積極爭取黨委、人大支持。如李滄區院通過將檢察建議納入地方平安建設考核提升檢察建議監督剛性。對于被建議單位無正當理由拒不配合檢察機關調查核實和宣告送達、不回復、不落實的,由檢察機關制作《檢察建議督促落實情況反映》報區委政法委作為平安建設考核依據,從制度上保障檢察建議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