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黃河文化憑借其代表性與影響力深入人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高青縣具有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契機與優勢。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開發利用黃河資源,讓黃河故事影響青年學子,幫助其形成繼承并發揚黃河文化的歷史責任感。本文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視角,詳細闡述了推動“講好黃河故事”校本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及實踐路徑。
一、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推動“講好黃河故事”校本資源開發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立足實踐原則
在“講好黃河故事”校本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為讓黃河故事真正啟迪學生的心靈與思維,教師應當遵循立足實踐原則,在校本開發的過程中充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并且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活動。通過分析、篩選、研究整合黃河故事及文化中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的內容,并以此為主題,在校本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設計實踐性課程,讓學生真正走出校園,走近黃河,立足實踐,肩負使命。
(二)綜合性原則
基于“講好黃河故事”的校本資源開發不僅是“表面工作”,而且應當對學生的成長與學習產生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與其他教師合作開發的過程中,不應當只考慮到自身學科的特性,而是觸類旁通,和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合作探討,在共同商議中選定校本的具體內容,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實踐路徑。黃河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蘊藏著豐富的有利于教學發展的因素,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地理位置、育人環境、育人理念,讓基于“講好黃河故事”的校本資源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思想觀念建立。
(三)切適性原則
黃河故事及黃河文化在校本開發過程中的選擇與應用應當遵循切適性原則,教師不能為了融合而融合,也不能讓黃河故事在教學活動中“浮于表面”,而難以產生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基于此,教師在選擇校本資源內容時,就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作出合理的規劃、開發及應用,讓黃河故事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內容相適應,引導學生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繼承黃河精神。
二、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推動“講好黃河故事”校本資源開發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結合具體學情特點,開發教學資源
黃河流域的文化與故事數不勝數,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然而,由于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特點進行選擇,將黃河故事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與篩選,作出綜合性的研究與考量。
在黃河故事中,值得挖掘的校本教育資源眾多,教師在挖掘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也應當進行合理劃分,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合理劃分。例如:面對低年級段的學生,我們可以以“遇見黃河”為主題,開展“認識黃河水”“黃河小畫家”“研學黃河的變化”以及“保衛黃河的健康”等活動。這部分的活動設計可以與人教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以及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相結合,讓學生在參與校本學習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深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思考與理解。而在面對中年級段的學生時,我們則可以以“探尋黃河”為主題,進行校本活動設計,通過“了解黃河位置”“講好黃河故事”“設計安全風險告知牌”等活動達成學習成果。在“了解黃河位置”的校本活動中,我們可以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相結合;在“講好黃河故事”中,我們可以運用到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的知識;在“設計安全風險告知牌”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中所學的內容。面對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我們則可以設計出“守護黃河”這一更具深刻性與綜合性的話題,在這部分的活動設計中增設實踐因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地理解應用。
循序漸進的教學主題設計,能夠讓學生將黃河故事與黃河文化深入于心,在最大程度上順應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趨勢,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開發利用校外資源,創設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講好黃河故事”的校本資源開發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在校本課程與教材的設計過程中只注重理論教學而無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那么學生的學習活動便會一直流于表面,難以產生真正的意義與作用。在開發校本資源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充分挖掘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創實踐類活動。只有當學生真正走出校園,走近黃河,才能通過親眼所見、親身所感了解黃河的歷史與文化,將黃河故事與自己的成長發展、所學知識相結合,將發揚黃河文化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真正講好黃河故事。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春游活動,充分發揮當地的地域優勢,組織學生開展黃河研學活動,創設出一條具有科學化與可行性的校本路線——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位于淄博市高青縣內的淄博黃河水利風景區,這里也被稱為黃河“百里綠色長廊”,引導學生共同感受黃河在保護、治理與改造下的美景,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產生自豪感。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來到當地的黃河文化博物館、紀念館,讓學生真正“走近”黃河的故事,挖掘黃河文化背后的歷史因素與教育內涵,樹立起民族自信心,推動學生自覺主動地繼承并發揚黃河文化。
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好每一個特殊節日,將節日價值與“講好黃河故事”的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例如:每當植樹節來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到黃河邊參與春季植樹活動。在植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保護黃河生態資源的思想認識。
(三)融入育人環境,潛移默化滲透
好的教育講究潤物細無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也應當如此。教師不僅應當做好校本教材的開發,也應當讓校本資源融入到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在不知不覺中帶給學生心靈的啟迪與震撼。
首先,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好教室中的黑板報、學校走廊中的展報以及學校的公告牌,定期張貼有關黃河故事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將黃河精神與黃河文化內化于心。其次,學校應當定期開展“講好黃河故事”相關的文化活動,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以及合唱比賽等,通過多彩多樣的形式檢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成果。再次,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也應當多與“黃河故事”相結合,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學校應當利用好校報、公眾號等校內網絡資源,做好黃河故事的宣傳,讓教學內容與校園氛圍相結合,發揮校本資源開發的最大價值。
注: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教育教學專項課題“基于‘講好黃河故事的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課題批準號:2022HHZX267)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