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
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對作業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建立作業統籌管理和檢測機制。“雙減”如何做到“減量不減質”,是每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202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到,要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堅持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結合。設計與實施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不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后的難點所在,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所在。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該努力讓學生懷著一份美好的心情,精心地完成作業。那么,如何高效率地設計作業呢?如何讓學生信心滿滿并全力以赴地像完成一件作品一樣完成作業呢?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一、初中英語作業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提質增效目標成為重要的教育改革任務之一。然而,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方面,仍然存在作業量大、實用性不足等問題。
(一)作業體量大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作業量過大,這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與“雙減”理念相悖。通常情況下,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單詞基礎,很多教師會布置大量的單詞抄寫作業,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語法知識,教師會布置大量的習題任務,這樣的作業量及單一的作業模式不僅會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而且容易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作業完成質量。同時,教師評價作業時多以對錯、分數、等級為標準,沒能深入探析學生的錯因,無法切實掌握學生在某一單元的知識薄弱點,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引,導致作業流于形式,難以發揮作業鞏固知識、提升語用能力的作用,阻礙了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
(二)作業實用性不足
作業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在作業設計方面存在實用性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作業模式化、缺乏實際應用等,這會降低作業的效用。例如,作業內容多為習題冊上固定的填空、選擇等題目,很多內容脫離實際應用場景,這樣模式化的作業缺乏創新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也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英語知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篩選經典題目,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豐富作業形式,如增加口語練習、項目式作業等,進而有效增加英語作業的價值。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一)作業布置的精準性
布置作業時,教師要考慮課堂所學知識點,在習題設計中著重練習這些考點,使習題的設置更精準,學生練習就會更加高效。
(二)作業布置的多樣性
布置作業時,應該結合中考題型設置多種形式的作業,避免學生由于題型單一而產生厭煩情緒。教師要經常變換題型,考慮不同考點在不同題型中的考查,深入研究中考都會對哪些考點進行考查,以便設計作業時將不同的考點放在相應的題型中,使作業設計更有效。
(三)作業設置分層化
布置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水平,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一般來說,可以將作業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來設計,充分結合學生的差異。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師不能硬性規定哪些學生做哪些題,而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適合自己的作業層次,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我能做,我會做,我想做”,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作業設計的語言功能
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考慮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而非僅僅布置書面作業,背單詞、課文以及知識點。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該結合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提升語言能力。比如,在學習環境保護類文章時,教師布置詞匯作業,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環境保護的詞匯;布置聽說作業時,可以為學生提供環境保護的英語視頻,讓學生觀看并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個關于環保的演講;布置寫作任務時,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報道或者小作文。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實踐策略
(一)設計單元整體作業,滲透核心素養
單元視角下的作業整體設計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單個知識點的識記、理解、應用的認知路徑,整合單元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作業模式從傳統的知識導向轉變為素養導向。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建構、交流和表達,呈現最終的學習成果,實現學以致用。基于此,單元視角下的初中英語作業應當以單元為基本單位,整體規劃、設計、實施、優化和評價單元各板塊的作業集合。單元作業設計應以單元主題為抓手,凝練單元核心問題,整體設計單元作業目標,搭建單元作業框架,依據不同課時的教學特點設計指向素養培養的作業任務,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
比如,譯林版牛津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8 A Green World”單元內容指向人與自然主題范疇,屬于環境保護主題下的“環境污染及原因,環保意識和行為”的子主題。整個單元共包含6個教學板塊,9個不同類型的語篇。設計本單元作業時,教師需要基于“人與自然”這一大主題,結合板塊的具體內容,對作業進行優化。拿Grammar 板塊來說,在作業設計中既要體現語法知識,又要圍繞“環保”這一主題展開。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設計一張環保宣傳海報,海報中的文字內容要盡量使用本課時所學語法。設計海報時,學生需要從海報的實用性、美觀性角度整體思考,選擇恰當的詞匯和句型,設計合理的海報布局,規劃精美的圖文搭配,自主選擇作業成果的呈現方式,自由表達對知識的理解。此項作業需要學生將單元知識進行整合、遷移和應用,在激發學生語言表達欲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此外,教師進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加強課時作業之間的關聯,體現進階性,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最終實現學生能力的突破。教師需要根據不同課型設計不同的課時作業,一般分為聽說練習作業、語法夯實作業、閱讀拓展作業、主題寫作作業和單元復習作業。還可以根據學情和課堂評價對課時作業進行調整,讓作業成為課堂的有效補充和延伸,而非無意義的重復。單元目標的達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有層次的課時目標有序達成的,所以課時作業的布置也應該是進階的過程,整個單元的知識點有層次地被分配到各個課時作業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作業量,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二)設計隨堂型作業,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英語作業的隨堂化是大勢所趨。隨堂型作業是指針對課堂所講內容,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為目的而設計的一種習題。為了保證學生在課上掌握相應的內容,減少他們的功課負擔,教師應按照課程重難點進行科學布置,并通過隨機式的練習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比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 5 Amazing things Reading”語篇教學中,輸出環節是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最佳檢驗環節,在語言輸出中能夠教會學生發散思考,舉一反三,引領學生在提高自我認知的同時,將本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真實場景中,使學生的“學”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轉化。在這一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匯報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分工合作,討論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并將討論結果制成表格,提醒學生可以從標題、情節、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語言方面入手,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啟發學生思考,學以致用。制作完成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展示成果,從而促使學生共同完成任務,樹立團隊意識。Discuss in group: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the story so interesting? Think about the title; the plot;the characters and language.通過小組討論和一定提示引導學生從分析故事的標題、情節、人物、語言等維度來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彩之處。
(三)設計分層型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雙減”背景下,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作業設計十分重要。為了更好地發揮英語作業的優勢,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學優、發展和基礎三個層次,并根據每個層次的需要設計相應的作業難度。對于基礎和發展層次的學生,英語作業難度要求適度,重點加強英語的學習;對學優層次的學生,則可以適當提高作業難度,滿足學生進階的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作業的合理分類,既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實際水平的作業,又能使英語作業更好地貫徹“雙減”要求。
高水平目標:針對學優層次的學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其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能得到較大提高。
提高性目標:針對發展層次的學生,以把握教材內容為主,力爭不存在缺、漏、忘、記憶混亂等現象,使其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基礎性目標:針對基礎層次的學生,以把握基礎知識為主,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以增強其學習信心,激發其潛能,使其有所突破。
對凡是能夠完成目標任務的學生,教師都要給予其充分肯定,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設計聽說類作業,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
英語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語言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越來越普及,在各個領域都體現出通用性及重要性。對初中生而言,學習英語已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是為了學以致用。但是,大量的英語單詞及短語的背誦讓學生望而卻步。為了應付考試,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背誦課文、研究語法,“造就”了大批看得懂卻不會說英語的學生,這些學生能夠輕松應對考試,卻無法流利地用所學英語知識與人交流。作為英語教師,要嘗試利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被動的學習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英語課外作業是英語學習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語學習更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學英語,敢于說英語,學以致用,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努力的方向。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
比如,“Lets celebrate”這一單元講的是各種節日,教師可以設置“Chinese New Year”主題,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和親身經歷查找相關資料,為之后的“說”做好準備工作。有的學生做了PPT,有的學生準備了圖片,還有的學生準備了道具,做足了準備,學生在對話的時候就能侃侃而談,對于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也能游刃有余地回答,連平時不敢開口說英語的學生也能盡情地交流。這樣的交流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其口語表達能力,從被動地接受任務轉變為主動地完成任務。
(五)設計調查類作業,促進合作探究學習
國外的英語課程學習更多地采用微型課題研究模式,倡導學生走出教室,主動探究,或獨立操作,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作為教師,應該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各種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勇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
仍然以“A green world”這一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綠色環保生活相關內容,在“Integrated skills”這一課時中有調查問卷,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并在學校內進行調查,最終以文本的形式進行匯報。在這一項課外作業中,學生的參與度很高,每組的匯報也寫得很好,這既是對口語能力的訓練(進行隨機調查時需要用英語提問),也是對寫作能力的訓練(用英語完成最終的匯報)。同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環保問題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效達到了預設的情感目標。
四、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為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教師的創造力和教育方法的不斷更新將在新的教育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以確保學生得到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和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中國教育的未來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