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莉
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其建立文化自信,逐漸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目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板塊,忽視了學科獨具的文化特色,并未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忽略了文化知識培養的重要價值,導致學生文化素養難以得到有效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以文化意識內涵為切入點,從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優質情境、整合教學內容、加工教材文本、完善評價總結等角度出發,探尋文化意識培養策略,旨在構建良好的學習生態環境,幫助學生通過語言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到“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文化意識則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對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文件的指引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鑒賞中外文化,增強家國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教版教材收錄了與傳統文化節日、自然文化等相關的多元內容,是開展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素材。在新課標指引下,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創新教學內容,挖掘文化內涵,使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增強自身文化意識,凸顯學科育人價值。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研究
在新課標背景下,核心素養理念已經逐漸深入英語教學中,廣大教師也逐漸探索出文化意識培養新路徑。那么,何為文化意識?如何利用英語教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筆者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作出如下解釋:文化與語言的發展相輔相成,二者相互促進,可以說文化是語言發展的土壤,而語言又為文化提供了成長的養分。新課標將文化意識總結為: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優秀文化的鑒賞。反觀人教版教材,其中包含本民族文化、異域文化和世界性文化,真實的文化情境能夠使學生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筆者認為,文化意識是基于文化的某種感性認知,學生通過英語語言學習文化知識,可以在與非母語人士交往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尊重并包容對方的文化差異,通過移情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因此,要想幫助學生實現語用能力的發展,開闊自身文化視野,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文化表象,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英語課程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意義
(一)消除文化隔閡,減少語用錯誤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階段,在其語言學習中落實文化意識培養,能夠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減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而產生的錯誤。以我國的日常文化交流方式為例,人們通常會以“你吃飯了嗎?”“今天心情怎么樣?”為問候方式,且被詢問者會感受到被尊重,而這些在我國常規的問候方式在某些西方國家是十分不禮貌的,他們認為這是對個人隱私的窺探,因而西方國家常用的問候方式都是以名字、年齡的詢問展開的。如果缺乏對文化意識的正確理解,在表達與溝通中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理解誤差,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尊重文化差異,促進國際理解
在經濟高度繁榮發展的21世紀,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主流趨勢。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具備高水平的英語能力對學生日后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在傳統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會根據考試要求,向學生講授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等機械化的學習內容,忽視了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價值,導致部分學生雖然從義務教育階段便接觸英語,但是直到畢業仍舊無法理解英語的學習價值。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其進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豐富自身文化視野的同時,養成尊重他國文化、熱愛本土文化的良好觀念,對其后續學習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培養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學生成為新媒體的受益者與知識的接收者,在紛亂的網絡環境中,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對文化內容理解產生偏差。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持續向前發展的動力,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公民日益迫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接觸到本土文化知識,充分了解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在吸收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抵制不良文化的決心,在文化交融的大環境下保持初心,逐漸成長為更具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實現祖國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由此可見,利用語言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是教學改革的要求,而且貼合社會時代發展背景,在提高課堂質量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對此,英語教師要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文化意識培養元素,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
三、初中英語課程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
如何更好地實現文化意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所關心的焦點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教學案例,提出文化意識培養的具體方法,幫助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情感體驗,感受文化的魅力,通過長期學習逐漸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一)明確教學目標,關注文化意識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總領,對后續教學活動質量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實現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創設直觀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其了解文化意識核心,從而為后續開展系列文化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防止難度較大的目標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了文化意識的培養。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課的教學為例,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向讀者展示了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以及孫悟空大鬧天宮等畫面,這些內容均來源于我國傳統的民間故事及神話故事,凸顯了我國的文化特色。因此,在進行目標設計時,教師可以以此為主題,將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搜集民間文化故事、感受神話故事背后所表達的人民希冀與愿景作為本課教學目標,設計舞臺劇、故事會等情境活動,從而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文化內涵,在表達過程中鍛煉文化交際能力。
目標的合理設計既能保障教學活動實施秩序,也能幫助學生在清晰的目標指引下,及時了解自己在本課學習中所需完成的重點學習任務,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優質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初中生思維較為敏捷,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結合初中生的這一特征,在培養其文化意識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充分關注情境創設的重要作用,結合教學內容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利用網絡資源、生活實際等方式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從而在真實情境的引導下激發其文化學習熱情,有效拓展文化深度與廣度。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本單元以“museum”為主線,向學生介紹了博物館的種類以及不同博物館內展出的作品類型。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o has been to the museum?”詢問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經歷,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喚醒其已有經驗。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我國故宮博物院景觀圖以及部分文物作品,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通過直觀的畫面感受到我國文化瑰寶的獨特藝術價值。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理解故宮博物院的相關知識以及館內文物的價值,感受匠人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最后,教師設計故宮博物院介紹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搜集與故宮博物院相關的資料,并扮演講解員進行小組匯報,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價值。
以情境創設的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感受文化的魅力,通過直觀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文化適應度。
(三)整合教學內容,加強文化對比
文化意識包含對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優秀文化的鑒賞。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蘊含的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收集與其相關的文化資料進行補充,或者設計文化對比活動,引導學生領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在增強學生參與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其文化意識的有序發展。
以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課的教學為例,教材提供了中秋節的起源相關知識,并展示了不同節日所食用的特色食物,通過本課學習,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整體的教學中,與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的內容相對匱乏,且缺乏中西文化節日的對比,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拓展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傳統文化節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節日,增強文化意識。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從“食物”這一角度出發,向學生介紹我國重大節日吃餃子的習俗,并與西方在節日期間食用的火雞、意面、牛排等進行對比,使其了解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
通過資源的拓展以及教學內容的整合,借助對比的手段可以達到本土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的平衡,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四)加工教材文本,開發課程資源
初中英語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較為有限,而部分教師在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時往往停留在知識普及階段,遠遠達不到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標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設計,在課程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基于閱讀文本類的語言基礎知識,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開發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s Gina”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本單元為初中英語的起始階段,講述了自我介紹以及問候他人的語言使用方法。結合本課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電影片段作為課程資源開發重點,向學生分享西方電影中的問候橋段,幫助學生了解語言使用技巧。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文化間的交際傳統”這一主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思考自己以及身邊人互相問候的方法,從而發現:我國問候方式通常以“你好”“吃飯了嗎?”“今天過得怎么樣?”為主,且認為直接詢問對方年齡是不禮貌的行為。而反觀西方國家,我國的問候方式在他們看來則是不尊重對方隱私的表現。
本課學習結合教師課程資源的補充,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也能使學生意識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
(五)完善總結評價,強化課堂成效
為了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成效,完成基礎教學任務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文化理解程度進行全面評價,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為了使評價更科學,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邀請學生通過自評的方式回顧學習過程,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基于評價,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任務,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參與文化學習的意識。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了解了不同地區的美食,并能夠運用“Would you like...?”這一句型委婉地提出建議,在具體情境中完成對話。結束基礎教學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從文化意識角度剖析,指出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使其意識到應秉持包容、理解的態度對待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然后,教師邀請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分享在本課學習中的心得以及尚未解決的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想法,教師鼓勵大家利用課后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地區美食文化表”,考查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情況,以任務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借助評價養成良好的學后反思習慣,同時使其在教師評價的指引下及時調整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整體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不斷深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培養是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初中英語教學將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提升學科育人效能,為祖國輸送更多具備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