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祥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本文以促進課程改革為目的,采取文獻分析等方法對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明確讀寫結合的應用價值,并從加強閱讀指導,積累寫作素材;利用任務驅動,促進讀寫轉化;組織交流評價,強化讀寫能力等角度提出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并提出“加強課程內容整合”的基本理念。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逐漸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可,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將閱讀和寫作兩部分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知識,培養語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課程標準的指導,加強實踐研究,深入分析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兄弟,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足見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讀寫結合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其應用價值也逐漸凸顯。
首先,讀寫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在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知識,培養語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讀寫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讀寫結合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在表達的過程中感悟閱讀,進而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對語文學習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最后,讀寫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在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基礎上進行創作和改編,基于自己的觀點表達對某一話題的體會,或者表達對所讀文章以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顯然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在閱讀、表達以及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創新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教師紛紛展開讀寫結合教學實踐,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讀寫分離、缺乏深入的閱讀指導、寫作訓練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對此,教師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并從實踐出發來探索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加強閱讀指導,積累寫作素材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小學生正處于讀寫能力培養的初期,做好閱讀指導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認識,而且能夠為學生的寫作表達積累素材,奠定寫作基礎。基于此,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做好閱讀指導。
第一,加強課內閱讀教學。課內閱讀是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讀寫結合應用中,教師應依托課文做好課內閱讀指導,為學生的讀寫結合夯實基礎。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閱讀指導中,教師設計“品味語言,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滲透讀寫結合理念。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下,學生認識到:從全文看,課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先寫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再概括介紹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然后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包括四個自然段,分別寫了海面的色彩、海底的物產、島上的鳥,很有條理地寫出了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特點。結尾一段描寫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總結了全文內容,進一步點明了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歸納了“先總述,后分述,再總結”的寫作方法和行文結構,然后安排練筆練習,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一寫作方法,并在單元寫作任務中繼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促使學生實現讀寫結合。
第二,做好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活動,而“整本書閱讀”這一學習任務群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讀寫結合教學策略中,教師為學生自主展開課外閱讀創造條件,同時加強點撥,幫助他們有意識、有計劃地積累素材,為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淘氣包馬小跳》整本書閱讀任務的驅動下,教師不僅為學生安排了導讀課、推進課和分享課,還根據讀寫結合策略設計了有趣的任務:創編小故事,要求學生創編一個馬小跳的故事,把馬小跳帶到自己的生活里,和馬小跳一起學習、游戲,感受編故事的樂趣;繪制讀書小報,每周繪制一張讀書小報,并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開設不同的板塊,整理重要的故事情節和段落,將人物相關事件進行串聯、篩選,進而對故事和人物進行點評;給文字配畫,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自己編創的故事配上圖畫,嘗試創作圖畫書,并在同學間分享。在系列活動的推動下,學生不僅完成了整本書閱讀,豐富了閱讀經驗,積累了編故事和評人物的經驗,而且鍛煉了寫作表達能力。
(二)利用任務驅動,促進讀寫轉化
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各種各樣的讀寫任務,如仿寫、擴寫、續寫等,并利用這些任務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語篇內容,學習寫作手法。同時,在任務情境的引導下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寫作對象和寫作內容等信息,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的順利轉化。
第一,利用仿寫任務實現讀寫轉化。仿寫是讀寫結合最常見的方法之一。通過仿寫,學生可以學習到優秀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讀寫結合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從課內外精選優秀范文,讓學生細心閱讀、認真仿寫,以豐富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實現讀與寫的有效轉化。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的教學指導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一……就……”這一句式,讓學生體會句式所表達的情感,并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仿寫。在情境中教師描述道:“媽媽對我們的愛是滿滿的,一到你的生日,媽媽就會……”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補充句子,有的學生說媽媽就會給我做一桌子好吃的!有的學生說媽媽就會送給我心愛的禮物!在學生掌握了這一句式結構后,教師繼續拓展練習,引導學生發散想象,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用“一_______就_______”來寫句子。通過這樣的仿寫訓練,學生不僅可以體會特殊句式表情達意的效果,而且能夠在表達中積累經驗,為以后寫出完整的作文打好基礎。
第二,利用續寫任務實現讀寫轉化。續寫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和聯想,最終實現個性化表達的一種讀寫結合方式。在讀寫結合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文本中的留白和暗示,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鼓勵他們發揮創造力,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完成續寫任務,實現創作表達。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童話在結尾處并沒有說明老屋最后有沒有倒下,針對這一留白,教師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發展,說一說接下來的發展會不會和前面一樣?還是有什么變化?老屋到底有沒有倒下?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根據題目、插圖、文章內容線索進行合理預測,同時展開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豐富故事內容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再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童話故事講到了長胡子的各種用處,教師基于這一內容引導學生預測胡蘿卜先生后面可能遇到的各種趣事,同時啟發學生結合“胡子”的特點關注“這樣想”的原因,進而搭建合理想象的支架,讓學生能夠順著故事內容繼續往下猜,并借助支架續寫一個與原故事緊密銜接同時有所區別的新故事,進而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緊密結合。
第三,利用擴寫任務實現讀寫轉化。在擴寫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閱讀任務,并引導他們對所讀內容進行擴展和補充,形成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暮江吟》這首古詩的教學指導中,教師根據詩詞意境引導學生將簡潔的文字擴寫成一篇寫景作文。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對照書本上的注釋,結合工具書,說出古詩大意。其次,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如針對古詩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展開想象,并描繪暮色之下江水的變化。最后,鼓勵學生添加詞句,串聯成文,如有的學生通過對色彩細節的擴寫進行創作:那一抹即將落下的夕陽鮮紅如血,平鋪在江面上。江水微波蕩漾,似乎一半被染紅了,耀眼的光直刺眼睛,另一半江水碧綠深邃。通過交流點評,學生不斷完善,達到了用現代漢語擴展呈現古典詩詞的目的。在這一教學指導中,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有效鍛煉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提高了觀察力和創造力。
第四,利用讀后感任務實現讀寫轉化。讀后感教學作為讀寫結合教學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根據課標要求為學生安排寫讀后感的任務,讓學生在發散想象、批判思考、自主表達中實現讀與寫的轉化。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寫讀后感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這一單元“走進古典名著”的主題,拓展閱讀古典原著,感受名著的魅力,進而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具體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及時點撥,引導他們根據閱讀體驗簡單介紹一下文章內容,并重點介紹印象最深的情節,促使學生抓住“感受點”這一關鍵詞,聯系實際書寫自己真實、具體的感受。教師將思維指導作為突破的重難點,并有意識地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探索,可以是對人物的印象,可以是對故事內容的觸動,也可以是對道理的啟發,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打開,并從具體、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讀后感的目的,真正實現讀寫結合。
(三)組織交流評價,強化讀寫能力
展示與評價是課程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在應用讀寫結合策略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與寫作中的經驗和體會分享出來。同時,教師進行點評,對學生的讀寫情況做出反饋,指導學生優化讀寫行為,提高讀寫結合能力。
第一,搭建平臺,分享讀寫經驗。例如,在“寫讀后感”這一任務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系統指導、預留了創作時間,并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共同探索寫好讀后感的秘訣。有的學生分享了課文《景陽岡》的讀后感,集中圍繞武松打虎的過程進行點評,并表示非常敬佩武松的沉著機智和神勇,以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氣概。其他學生也進行了互動交流,并分享了習作心得,如可以結合文中的關鍵事件或引用原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描寫,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體驗來評論關鍵事件或關鍵詞句,可以按照“原文+評論+自己觀點”的結構進行敘述,教師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以鞏固學生的讀寫結合經驗。通過搭建平臺,學生在展示分享讀寫經驗和成果的過程中提高了讀寫結合教學效果,增強了讀寫結合的自信。
第二,引導點評,優化讀寫內容。在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評價貫穿始終,通過點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讀寫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改進。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反思,優化讀寫教學策略。由于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在評價讀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如可以從文本閱讀的參與度、閱讀積累情況等進行點評,針對學生寫作的主題選擇、思路設計、結構安排、語言表達、內容深度等方面進行點評;評價方法可以采取自評、互評、小組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進行及時反饋和指導,讓學生根據點評結果全面認識到自己在讀寫結合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改進方向。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成就感,積累經驗,進而更好地參與讀寫結合教學活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課程標準不斷落實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進一步推廣和應用讀寫結合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改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