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省審計廳《2023年度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工作方案》以及市審計委員會2023年度審計工作計劃,A市于4至6月派出10個審計組對下轄的10個縣市區2017~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專項審計調查。通過近3個月的深耕細作,共揭示問題近三百個、促進增收節支五千余萬元;移送有關機關處理問題線索七十余條,移送處理共追責問責近四百人,其中向紀檢監察部門移送近四十條,向公安部門移送近十條,向其他相關部門移送三十余條。
一、項目概況
該市下轄10個縣市區和3個功能特色區,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496.97萬人,是全省產糧大市,8個縣市區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據農業部門數據顯示,全市耕地面積六百余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五百余萬畝,有效灌溉面積近五百萬畝。2017年省級統籌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以來,全市累計投資80余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近三百萬畝。
二、主要做法
1.聚焦糧食安全,高位謀劃
(1)緊盯政治站位,心中有策。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民生工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2022年10月,市審計局對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前期摸排,初步擬定將該項目列入2023年度審計項目計劃上報市委市政府,在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充分肯定后,2023年4月,市審計局由各分管領導帶隊派出 10個審計組對下轄的10個縣市2017~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專項審計調查,為保障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護航。
(2)抓實學習調研,行動有方。審前組織人員專門赴四川眉山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大量收集市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業務數據和相關政策法規,向市紀委、市檢察院問詢高標領域的重大違紀違規問題線索,整理中央、省有關糧食安全的領導講話以及論文專刊、評論文章等。在此基礎上圍繞“政治———政策———項目———資金”主線,編制審計工作方案,明確建設規劃落實、資金管理和使用、項目建設、工程造價、工程管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建后利用等七個方面的重點審計內容。
(3)創新組織模式,肩上有責。此次審計人員首次采取“市局人員+縣市區審計人員+內審人員+銀齡團”的組成新模式實行,通過以老帶新,建立科學可接續人才梯隊,帶動年輕干部學知識、強業務、增本領,使其盡快掌握審計所需的技能和本領,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復合型審計人才。在項目分工上結合市審計局“爭、查、評、獎”的工作方案,挑選兩個地方采取公開競選的方式來競聘審計組長,干部比學趕超氛圍進一步濃厚、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項目質量進一步提升。在項目總結上首次開展項目復盤評估工作,對每個子項目從項目實施、目標實現等六個方面進行復盤評估。在出具正式報告后,由審計組開展復盤,最后法規和審理科評估。通過這種方式,對高標準農田審計報告中定性不準確、法規引用不恰當、審計建議不合理等問題及時進行了糾正,有效提升了審計質量。
2.聚焦問題導向,精心組織
(1)創新模式,各司其職。此次審計首次嘗試性的開展“點面結合+條塊結合”的審計新模式,采取10個縣市區點面分工+10個專題領域條塊分工的審計新模式,分別指定專門的點面組長和條塊負責人,將高標準農田現場審計和高標準農田專題領域相互結合,融匯貫通,既分工又不分家,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為助力推進研究型審計探索新路子。
(2)整合優勢,各盡其責。部門聯合上下聯動,進一步強化同省審計廳、省國土廳和省農業廳的上下聯動,加強與市人社局、市農業局、紀檢及檢察部門等單位的左右協調,有效實現了紀審和檢審的全面聯動、數據共享。審計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除張貼紙質審計通告外,在進點前要求10個審計組通過各類媒體對外公布審計項目信息及舉報路徑,并對收集到的舉報線索實行每周統計調度,擴大審計影響力。加強與被審計單位溝通交流,首次開展審計現場座談會制度,各審計組在審計現場結束前組織被審計單位開展審計項目座談會,邀請被審計單位及部分群眾、企業代表參與座談,充分提取對方單位的意見及建議,為客觀全面準確評價被審計單位、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審計建議和推動后期審計整改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3)統籌數據,各守其位。此次審計大量開展了大數據審計應用,牽頭科室統一采集上圖入庫圖斑、基本農田圖斑、土地報批圖斑、設計施工竣工矢量圖等,由數據組統一對圖斑、數據進行清洗整理,通過多維度關聯分析,充分運用GIS等新技術將圖斑與二調數據、地理國情數據、衛片圖斑等進行疊加比對分析,同時疊加跨行業數據分析,創新將招投標、工程結算數據與工商注冊登記、社保繳費等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共下發各審計組三批高標準農田建設疑點核查數據近十大類30萬條、全省公共資源交易數據近4萬條、社保人員查詢數據1 000多條等,以大數據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減少各組工作任務,并在審計期間針對各組提出的政策性問題予以解釋交流,幫助各組進一步理解政策,準確把握審計目標。
3.聚焦成果運用,狠抓整改
(1)總結經驗,夯實成果。審計專門成立了綜合協調組,負責及時收集、歸納、總結各組審計現場中發現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編印工作簡訊供各組學習,印發并且及時向省審計廳報送審計工作簡訊12期,工作經驗和做法得到了省廳高度肯定。撰寫審計專報11篇,著重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反映審計發現的典型問題,并針對性提出整改建議。11篇審計專報獲市領導肯定性簽批,促進本級黨委政府、市級有關部門和縣(區)制定完善相關制度規范近百個。
(2)多方聯動,凝聚合力。針對高標準農田關鍵領域出現的問題,向不同行業主管單位分別發出轉送函,要求他們對這些方面進行行業監督,促進主管單位對部分重點事項下達督辦函或督辦通知,同時加大了對移送案件線索辦理的督促力度,真正形成監督合力。
(3)高位推動,破解難題。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經常聽取審計情況匯報,對審計部門提交的綜合審計報告、審計專報專題均作出批示,并指示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門督促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工作,高位推動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工作。專門組織召開審計整改推進會,安排落實整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審計整改工作分別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求、落實責任,推動深入整改。審計查出的8個方面近三百個問題,全部按期整改到位。
三、審計成效
1.問題揭示有份量。此次審計揭示了一批制約我市糧食生產安全的堵點難點問題近三百個,促進增收節支金額五千余萬元。審計期間市農業農村局針對審計現場發現的問題專門抽調發改委、財政、水利等成員單位人員對2021、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開展明查暗訪行動,并將結果予以通報。
2.簡報專報有成色。撰寫工作簡報8期,撰寫一系列審計專報、轉送函,著重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反映審計發現的典型問題,并獲市領導肯定性簽批,促進本級黨委政府、市級有關部門和縣(區)制定完善相關制度規范近百個。
3.審計整改有實效。此次審計有效促進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在規劃落實方面,各地分別開展高標準農田規劃的落實情況“回頭看”,對需要提質改造的納入新規劃分年度實施,尤其是對各縣市區2023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設計評審由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進行統一評審,嚴把規劃關;在資金監管方面,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資金管理辦法,強化資金運用和監管,依法依規收繳和歸還原資金渠道資金合計五千余萬元;在工程質量方面,對部分偷工減料、未按要求實施完成的進行了補建,并且強化了質量監管。在建后利用方面,市農業農村局針對審計提出的監督不到位問題專門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群眾監督機制的通知》,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同時各地政府均開展自查自清工作,對本地范圍內“非糧、非農和撂荒”情況進行摸底,并組織相關單位再次清理;在審后整改方面,市高標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召開整改工作部署會,牽頭整改工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相繼制發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專項審計問題整改工作方案》,明確問題整改責任分工,倒排時間,進一步強化審計整改工作。
4.戰果豐碩有亮點。此次審計有效梳理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運行中存在的疑難雜癥,一是提升了糧食產能。針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通過加強行業監管和部門間溝通協作,有效的增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讓“農田”真正意義上變成“良田”,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力。二是提高了管理水平。通過揭示高標準農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各地政策落實力度,提升了各行業部門建設管理水平,有效的實現農田水利設施和農田土壤質量的全面提升。三是規范了制度運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辦法,共計出臺和完善制度性文件近百個,有效的實現制度約束權力運行,進一步提升了建設能力水平,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