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端端 羅焰 魏蓉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大數據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日趨成熟,并且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人們的工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審計行業的發展必然也要與時俱進,世界審計組織公布的多個國家大數據審計應用情況充分說明了大數據審計的國際化趨勢。2014年10月,《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數據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力。2021年12月我國新發布的《“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也再一次強調了大數據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從這些國家政策和文件可以看出大數據審計是大勢所趨,大數據審計戰略轉型是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分析大數據對審計行業的影響,從中發現審計行業面臨的風險挑戰,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提升審計的競爭力、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背景下對審計業務產生的積極影響
1.審計證據更加全面、真實
大數據審計是指依法采集跨地區、跨行業的全維度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方法和工具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綜合判斷,最終形成審計結論的過程。傳統審計一般是從被審計單位獲得財務數據,數據來源渠道單一,分析的數據與得到的審計證據并不具有全面性。而大數據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取證方式采集各公共管理部門、社會公開的海量數據,并且依托智能化的數據挖掘和分析,使得各渠道、各類別的數據信息之間能夠相互印證,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同時,數據在被審計單位的每個部門、環節流轉傳遞的過程中都會留下痕跡,并且數據不容易被篡改,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對數據痕跡的追蹤,獲得更深層次的審計證據。在審計的過程中也能留下痕跡,能夠有效的規范審計工作程序,有利于對審計工作的監督。
2.審計工作效率更高
過去傳統審計受限于信息技術的落后,會計核算模式繁復,會計信息冗雜,審計業務只能依靠審計人員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經驗進入被審計單位現場來對繁雜的會計信息進行梳理和審核,從中發現會計信息中的錯誤。而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的許多會計信息都能夠通過計算機來產生、保存和傳輸。審計人員可以在線上通過非接觸的方式執行審計程序,完成獨立審計工作。直接對大數據的導入和引用,也使得審計流程較以前有大幅度的縮減,節約了大量的審計時間,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另外,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可以通過計算機對收集到的電子化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計算機的自動化智能分析不僅能夠快速的分析各類數據,而且效率要遠高于傳統人工審計。比如Cortex、EY Helix、IBM Watson等大數據處理平臺,這些平臺能夠為審計工作效率的提升添磚加瓦。
3.審計范圍更廣
大數據是審計業務拓展的基石,能夠通過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有針對性、多樣化的審計來開展工作。傳統審計業務主要是針對政府部門監管,企業的對外投融資等需要,而大數據技術為拓展審計范圍提供了有利條件。依托大數據技術,審計人員可以向政府或者企業提供數據整理以及數據分析用于政府或企業決策。并且,可以借助自身的大數據平臺,搭建云服務板塊,從而擴大審計范圍,提高審計競爭力。
4.審計風險更低
首先,傳統審計一般是依靠審計人員的經驗和職業判斷來分析處理數據,很容易因為個人的主觀傾向或者一些誤差而造成審計工作失利。而在大數據背景下,由于科學技術的飛躍,審計人員可以依靠計算機采取智能化輔助判斷,降低審計工作的主觀性,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其次,傳統審計的審計程序一般是采取抽樣的方法來獲取被審計單位的審計證據,因為傳統審計僅靠人力無法處理規模龐大的財務數據,速度慢且成本較高。受限于隨機抽樣樣本量的限制,審計工作存在一定的潛在檢查風險,審計人員很有可能由于樣本不足而沒有發現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而大數據審計的抽樣模式已經由隨機抽樣逐漸轉向總體抽樣,審計人員可以從多方面多維度來分析被審計單位的數據,獲取審計證據,增加了審計證據的范圍,降低了審計人員因審計抽樣而產生的審計風險。
二、大數據背景下審計面臨的風險挑戰
1.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證
在大數據背景下,審計工作都依賴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審計數據都存儲在信息系統中。如果審計信息系統發生故障、癱瘓或者被黑客攻擊,很可能導致被審計單位的內部資料發生泄漏,甚至丟失,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機密信息被惡意傳播,會嚴重影響到被審計單位的企業決策,導致審計機關的公信力下降。因此,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是大數據審計亟待解決的難題。
2.缺乏大數據審計相關人才
傳統審計要求審計人員有較高的財務專業水平,大多數為會計、審計等專業,審計人員執業資格考試科目僅包括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以及戰略。但是,大數據審計卻不僅僅需要審計人員掌握審計知識和技能,還需要熟練掌握軟件操作和運用。國內高校對于審計人才的培養足夠重視,也培養了大批計算機專業人才,但是忽視了學科知識融合教育,缺乏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因此,既能夠精通審計業務,又具備扎實的計算機知識水平的大數據審計人才數量較少,很多審計機關尤其縣級審計機關的現有審計人員,并不能很好的運用各種數據平臺以及分析軟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數據審計的優勢。
3.審計監管難度加大
目前我國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只涵蓋了傳統的財務審計,而大數據審計相關法律還是空白。正因為相關法律的尚不健全,在對數據分析、數據保存等大數據應用方面的法律問題進行處理時,很難做到“有法可依”,并且由于缺乏審計準則的制約和規范,通過信息技術獲取的數據雖然海量,但是缺乏可比性,沒有統一的標準。也因此造成了對審計行業的監管難度加大。
三、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應對風險挑戰的對策建議
1.強化信息技術、維護數據安全
為了降低數據泄露、丟失造成的審計風險,一是應當從外部引入相關的人才專家對數據系統設置防火墻,并定期對數據系統進行維護,修護系統可能存在的漏洞,防止審計平臺內的敏感數據因黑客惡意攻擊而遭到泄露,即使遭到泄露,也能第一時間啟動保護程序;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賦能,區塊鏈是一種由數據區塊與連接區塊的鏈條構成的分布式去中心化數字賬本,鏈條上所有的節點都是公開透明的,并且可以自我驗證,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信息被內部篡改,保證了系統內部數據的安全可靠;三是數據及時進行備份,防止系統癱瘓造成的數據缺失。
2.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
一方面,應重視培養同時掌握財會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的綜合審計人才,促進財會專業與計算機專業學科知識大融合。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的普及,從高校走出來的會計專業人才已經不再具備核心競爭力,普通的會計核算、搜尋數據以及數據錄入都逐步被計算機人工智能替代,高校應該看到就業危機的背后是陳舊的培養方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促進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迫在眉睫,只有加快培養更多的綜合性人才,才能為大數據審計的進一步發展挖出源頭活水。
另一方面,大數據背景下,失去核心競爭力的部分審計人員應當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努力提升計算機水平,熟練掌握各大數據軟件應用的操作。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知識水平素養,不斷用知識技能武裝自己,才能在科學技術的浪潮中不被吞沒,才能在大數據的新時代依然掌握核心競爭優勢,應對大數據給傳統審計人員帶來的挑戰。
3.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審計準則
在大數據背景下,原有的法律制度已經不能很好的適用于快速發展的審計行業,而審計過程和審計程序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支撐,監管體系受到極大的沖擊,很難保證審計工作的公平性。健全現有的法律制度,使大數據審計監管做到“有法可依”迫在眉睫。要完善現有的審計準則就要對大數據審計做出明確的規定,規范大數據審計中運用到的審計方法、思路與程序;確定數據使用和傳送過程中的責任劃分;規定審計工作中的數據標準;認定電子審計證據的法律地位。在完善相關條例規則的同時,也要設立一系列的懲罰措施,對大數據審計過程中的違規違法行為實施一定的懲罰,促進大數據審計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審計對審計質量、審計工作效率、審計范圍的提升以及審計風險的降低有著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挑戰,總體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審計機關要注意保障信息安全,審計人員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國家要改善法律環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在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質量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鄭小平,張宇峰.大數據背景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及應對措施[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1):33-39.
[2]楊帆.大數據背景下獨立審計質量影響及提升舉措[J].現代企業,2023,(3):169-171.
[3]葉俊.大數據時代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轉型[J].會計師,2021,(24):64-65.
[4]賀偉.大數據時代下對外部審計的研究[J].中國產經,2020,(6):119-120.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