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2022年4月,國家正式發布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方案,開啟了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征程。深圳市南山區再次勇立潮頭,爭當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先行探索者,既加強了新課程改革創新的區域頂層設計,又深化了其區域實踐路徑。
深圳南山,中國改革開放在這里打響第一聲“開山炮”。這座具有天然創新基因和實干精神的城市,總是在時代發展浪潮中勇立潮頭、奮勇前進、屢創佳績。
作為深圳乃至全國知名的經濟大區、科技強區、教育高地,作為首批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南山區致力于全力打造世界級創新型教育,全面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基礎教育先鋒城區,面向世界講好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的南山故事。
南山區是2001年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的38個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之一,在長期的先行實驗探索中,南山不但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性變革,而且從學校、教育系統甚至整個社會結構等維度開展創新性改造與重建,為推動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也促進了南山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該區先后獲評廣東省首個教育強區、廣東省首個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和全國教育信息化綜合應用優秀試點區,成為教育部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區,入選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教育部信息技術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試點區,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簽約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連續五年位居廣東省(區縣)之首。目前,南山正在迎接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兩大國家級評估。
規劃區域整體推進課改“全景圖”
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基。深化課程改革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于確保每一個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對于深圳南山,改革創新已深度融入城市基因,這也使得南山在每一輪國家課程改革大潮中總是能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自國家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來,南山積極作為,第一時間響應,先后出臺《南山區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創新行動計劃》《南山區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1+10”方案》,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
面對國家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南山區緊緊圍繞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中的五大重點任務和十四個項目任務,密切結合南山區課改現實情況,精選十大核心項目任務,在課程教材研究所專家團隊的精心指導下制訂“1+10”方案,規劃了一幅區域整體推進課程改革的“全景圖”。制定了《十大項目推進計劃表》,詳細規定了各項工作推進落實的負責人、時間點、預期成果、推進措施和具體分工,為“全景圖”的落實制定了科學詳實的“施工圖”,南山區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已進入到實踐深化的新階段。
南山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珺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提到,南山課改從“1+1+5”的創新行動階段到“1+10”的深化行動階段,著力突出行動的落實和改革的深化?!?+10”是對“1+1+5”全面推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課改重點、難點和堵點的項目攻堅和成效梳理。“1+10”區域課改深化行動,是立足5項任務、細化24條舉措、具象化落實10大重點的區域課改攻堅行動。
建機制搭平臺推動課改走深走實
在整體推進區域課程改革的深化行動中,南山不斷完善推進機制,優化過程管理,搭建豐富交流平臺,賦能課改走向更深處。
建立“課程教材研究所—區域—學?!萄薪M”四級協同推進機制,成立以局長為組長的課程改革推進領導小組,以課程教材研究所等知名專家學者為智庫的課程改革推進專家小組,以區教科院專業力量為指導的課程改革推進攻堅小組,以學校書記校長為骨干的課程改革推進工作小組,確保實驗區建設的領導統籌力度、專家引領高度、專業指導精度和工作落實效度。同時設立課程改革推進辦公室,負責課改推進的日常管理。定期召開工作小組周例會、重點項目月例會、項目成果交流學期例會。強化清單管理,建立臺賬制度,截至目前已形成各種工作臺賬、視導臺賬、活動臺賬千余份。同時加強調研指導,教研員每周全員下校視導,督導反饋;開展“問需一線”網絡調研,已形成《南山區義務教育新課改一周年教師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南山區學校教研現狀調查報告》《看見成長:學生綜合發展評價報告》《南山區學業質量評價學生調研報告》等,為深化課改提供了依據和支撐。

搭建多種交流平臺,已舉辦3期學術論壇,打造區域研討、教師成長的高端交流平臺???期《南山教育》課改專欄專刊,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共享、輻射推廣的學術交流平臺??l9期《南山區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簡報》,架構總結提煉、評價反饋、推動課改真實落地的及時通訊平臺。成立區域項目行動群和學校課改交流群,建設資源共享、互動高效的網絡溝通平臺。
2023年5月,南山區與課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驗區”,在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行動中,各中小學校積極行動,將實施課程改革與學校特色發展深度融合,在各項重難點攻關項目中凸顯跨學科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的研究和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23年6月,面向全區啟動“南山區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行動”,以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以項目式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著力點,以活動項目、學科項目、跨學科項目為載體,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方案,促進學校教與學方式真正變革。形成南山區項目式學習推進機制,形成“校長領銜、骨干先行”的學校課程核心團隊,形成一系列典型經驗和案例,培育一批項目式學習區級示范校、區級示范學科和區級領銜人。
精準教學賦能教與學方式變革
在南山區課程改革先鋒學校和示范項目創建行動中,全區各校針對辦學特色和實際情況積極申報,共收到先鋒學校申報66所,示范項目申報74項。歷時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和創建工作,涌現出了一批先鋒學校和示范項目。
“離大海最近的小學”,這是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濱海小學(以下簡稱:“濱海小學”)對自己充滿詩意的定位。向海而生、依海而興的濱海小學,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深圳市重點資助課題“智能時代精準教學的實踐研究”為引領,以“雙區”實驗校的項目為抓手,深入推進新課改行動,以信息技術賦能教與學方式的改變。
在二年級3班,《小康》記者看到孩子們正在老師的輔導下使用平板寫周記——玩具分享會?!熬拖裉槭袌龌蚴翘詫氭溄?,孩子們可以在平板上通過拼音打字推介自己的玩具。文章寫作,可以修改調整還可以插入圖片,然后把成文的周記謄寫在紙質本子上。”濱海小學二3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程昀告訴記者,周記上傳平臺分享后,大家還可以進行互動,點評點贊,就像微信朋友圈一樣。她給記者展示了幾份孩子們的周記本,豐富多彩,創意滿滿,有文章有貼畫有美術作品,還有老師的精心點評。

在另一堂數學課上,師生們正在“麻吉星魔法課堂教學系統”教學中積極互動。摒棄傳統課件,學生課堂變成可視化、可互動的教學模式。教師借助投票、展示、評價等技術手段,實時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收集數據掌握學生們的學習程度,以此展開針對性教學。
“信息技術目前學校正在探索中,由點到面賦能學習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同時支持我們的精準教學。精準教學的出發點就是通過精準教學聚焦核心素養助力學習方式的轉變。按照課改的要求,把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究者。”濱海小學校長汪洪告訴《小康》記者,通過一年的研究,學校提煉出課堂教與學方式變革成果:《新課改背景下精準教學實踐研究》,指導教師課堂教學,做到心中有課標、眼中有學生、腦中有教材、耳中有信息,手中有考題,確保內容精準、教法精準、組織精準、作業精準、評價精準。
汪洪介紹,學校進行了“草根式創新”,依據老師們的課堂實踐總結,編制了一套《精準教學實務手冊》,指導教師課堂教學。其中,通過“元帥-將軍-士兵”三級備課實現備課精準。每周開展集體備課,形成電子備課包。課堂工具實現組織精準,學校提供聽課“三六九常規”、學生合作小訣竅等教學工具包給教師。
以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
落葉環保利用制作成碗碟,創造性設計消毒式垃圾桶,從空氣動力學角度設計風洞……為助力青少年插上科技“翅膀”,全面提升科學素質,營造濃厚愛科學、學科學的氛圍,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北師大南山附?!保┮噪p軌—螺旋式遞進路徑開展科技創新教育,構建科創課堂生態環境,建立STEM+課程學習基地,以技術實踐活動為基礎,通過具體的工程項目培養學生的技術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學?!半p軌螺旋式”技術與工程教育生態體系,探索解決了中學科創教育的實踐痛點、難點問題。該體系構建了由人、物、場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教育生態。首先,以一系列跨學科項目為中心,圍繞技術與工程教育的主要學習內容,以雙軌——螺旋式遞進路徑開展技術與工程教育。過程中學生需完成項目并修完相應課程,最終在技術與實踐平臺獲得學分認定。其次,以項目為主體,課程為雙軌,“螺旋遞進式”路徑穿插于主體與雙軌之間,打破了“課程—項目”的單向通道,項目承載知識,既是對已學課程知識的實踐應用,也是對于將修課程知識的探索,兩者環環相扣,有機貫穿,改變了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培養模式。
智能拐杖、濕度傳感器、自動駕駛車輛……走進北師大南山附校FabLab實驗室,《小康》記者看到實驗室里創意無限,科技創新成果貼近生活、豐富多樣。
“學校構建了‘選擇領域的深度’和‘共同基礎的廣度’相結合的‘問天、探海、巡地’工程技術特色課程群。”北師大南山附校信息科創組組長羅東才老師告訴《小康》記者,凡是新入學的同學都要進行科創基礎教育并且人人有課題,對標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等國內、國際大賽?!皢柼臁毕盗校教煳逶海ㄥX學森所在研究院前身)以及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建立密切聯系;“探?!毕盗校鷱V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建立緊密聯系,在大鵬搭建海底花園,創辦全國第一個由中學主導的海洋水下觀測中心;“巡地”系列,作為上海交通大學AI百校聯盟成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可可樂博團隊及深圳微步信息聯手創立北師“慧谷”AI實驗室,開展微電子方面的研學與設計。學校信息科創團隊近5年參與編寫出版了20多套市省統編教材,學校的人工智能特色班學子近3年更是取得13項全國、國際AI賽事獎項……
《小康》記者了解到,南山區利用暑假開展“暑你最行”——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行動,各學校面向教師開展立體多元、分層分類、全員覆蓋的項目式學習通識培訓和專題培訓,促進教師“共讀、共研、共訓”,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項目式學習理念認識和實踐能力。區教育局一樓開辟“項目式學習的南山實踐”學校展臺,每月展示2-4所學校的項目式學習探索經驗和實踐成果,充分調動學校的研究主動性,同時為全區提供研究范本和交流平臺。面向全區征集項目式學習優秀案例,評審遴選、分類整理、集結成冊、推廣應用。組織階段性的專題論壇和成果展示,將項目式學習研討引向深入。
課程改革與學校特色發展深度融合
南頭城學校位于南山區南頭古城,毗鄰中山公園。南頭城學校有超過50%的學生住在南頭古城或者城中村,因此學?;谏鐓^資源開發的項目式學習,從學校角度鏈接社區,組織全學科教師開發項目式學習,開發了基于學校地理優勢和跨學科課程——“古城探秘”PBL項目式學習。
南頭城學校校長程磊告訴《小康》記者,在“古城探秘”PBL項目式學習的規劃中,學校不局限于博物館資源的課程建設,更大力開發、融合學校周邊大環境,如中山公園、古城里的蟲影神奇動物樂園,并將實施年級擴展到一至八年級,構建學科覆蓋面更廣的學校+社區+企業泛在學習空間的項目式學習課程?!肮懦翘矫亍表椖恳劳杏诠懦呛蜕鐓^的資源,與歷史、人文、地理、藝術、經濟各交叉學科進行鏈接、生發。

“我們聯合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開發,它既是有趣的項目,也是跨學科關聯國家課程的內容。每個年級設計不同的項目,一年級是植物觀察日志,二年級是流浪貓安居窩,三年級是科學養蠶和古城歷史,四年級是古城人物傳記,五年級是海上絲綢之路,六年級是舊物再造計劃,七年級是古城小巷故事,八年級古城創新火花……每一次項目學習都不一樣,因為孩子們的驅動性問題和他們想要研究的東西都不一樣。”南頭城學校課程中心主任陳馨對《小康》記者說,八年級學生就以“如何讓古城居民生活更加便捷”為主要驅動問題,通過背景鋪墊、選擇研究方向、走訪調研、發現問題、查找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和公開成果為研究步驟,最終落實“如何解決城中村搬家等貨物運輸問題”以及“如何幫助居民科學地對待流浪貓”的具體問題,從而使南頭城學校學生也能作為一股力量,參與到社區營造、社區治理中來,打造強互動的共創、共治、共生的社區。
針對PBL項目式學習,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南科大二實驗”)自2015年建校以來就有推行,2017年開始3-8年級學生全員參與。學生首先通過前置閱讀、集體大課、分科課對課題主題知識進行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組建團隊,提出研究問題,開展項目研究,形成并公開發布研究成果。在PBL整校推進中,“學校、家庭、社區/社會”三位一體,協同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探索和實踐,共同構建學校育人的新生態:校內外結合的多元真實場景,鏈接社會的豐富課程資源,家校一致的學習支持體系,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
“上學期我們研究的一個主題和紅樹林相關,這學期我們研究的話題‘三角梅’獲得最佳研究獎。在老師的協助和家人的支持下,我們到研究基地對三角梅進行近距離觀賞、深入了解,還會在家里養三角梅進行觀察。驅動問題的不同,我們也會選擇不同的地點開展不同的實驗?!蹦峡拼蠖嶒灷钭谥V同學對《小康》記者說,通過項目式學習,他們獲得了全方位的鍛煉,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能力。
南科大二實驗課程發展部王思思告訴《小康》記者,相對于一、二年級進行跨學科主題式學習,三年級以上就要融入PBL項目嵌入式學習,幫助孩子們進行深度學習。最開始是基于學科種子型老師做些實驗,到了2019年項目式學習成熟后就整校推進全面覆蓋。學校運用“雙導師制”“博物館課程”“研學課程”等方式促進學生的真實研究。
“到了成果展示階段,孩子們需要在課堂上做思維導圖,做PPT演講展示,優秀項目還需要參與路演。這個過程全是孩子們自主學習,老師們主要給孩子們做指引,鏈接一些資源,幫助解決問題?!蹦峡拼蠖嶒灲處熓房蓪Α缎】怠酚浾哒f,全校評選出十大優秀項目,一個星期路演時間對外開放,學生們自己去布置攤位,老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到現場參觀并提問,這又給孩子們創造了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王思思介紹,10年課程改革,師生探究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3-5年級學生共開發1500多個項目學習案例。教師撰寫30多篇學術論文,10多個PBL項目案例在全國性評比中獲獎,學生上百人次對外分享PBL項目研究過程和成果,劉存航同學因為PBL項目研究成果突出,獲評南山區“小院士”稱號。近年來,學校PBL整校推進成果經驗輻射國內20多個省市150多所學校。
楊珺表示,南山區在推進課程改革深化行動的成效方面,除制訂實施《南山區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1+10”方案》外,還在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和學校課程規劃制訂兩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在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方面,在全面推進“素養課堂”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項目式學習的南山實踐”行動,促進學校教與學方式真正變革,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經驗和案例,培育了一批項目式學習區級示范校、區級示范學科和區級領銜人??v觀南山區在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創新實踐,南山課程改革具有厚(底蘊深厚)、快(反應迅速)、全(規劃系統)、新(理念新穎)、實(措施扎實)五個特點,未來南山課程改革還需在深(推進深入)、高(行動高效)兩方面下功夫,以推動南山課程改革不斷走向縱深!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