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聲樂是一種將語言、音樂、情緒等因素融為一體的藝術。俗話說得好,“詩言志,歌永言”,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表達的一種主要途徑,而唱歌則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在聲樂歌唱中,“字正”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發音是歌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著重探討了在中國聲樂創作過程中發音的重要作用及其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
[關? 鍵? 詞] 中國聲樂;發音;吐字咬字
在聲樂表現中,語言的表現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歌唱教學中,除了注重對學員歌唱技能的訓練外,還要注重對學員語言基礎的訓練,沒有語言的聲音就像是一潭 死水,很難掀起什么波瀾。適當、理性的語言表現,會讓聲樂作品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特別是在一部演唱作品中,語言是它的靈魂和精華,只有用適當的語言,才能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達出去。在普通的歌唱中,人們往往忽視了許多語言細節,這些都會對歌唱技能的提高產生影響。可見,發音在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國聲樂作品中咬字與吐字的構成
中國聲樂作品中的咬字與吐字是構成歌曲演唱的重要元素。咬字是指發音時舌尖與上齒之間的接觸,吐字是指發音時舌尖與下齒之間的接觸。咬字和吐字的正確運用可以使歌曲的發音更加清晰、準確,同時也能增加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中國聲樂作品中,咬字和吐字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發音準確:咬字和吐字的構成首先要求發音準確。發音準確是保證歌曲演唱質量的基礎,只有準確地發音,才能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2. 咬字的力度:咬字的力度是指舌尖與上齒之間的接觸力度。在演唱時,適當的咬字力度可以使發音更加清晰、有力,增加歌曲的表現力。但是過度的咬字力度會導致發音過于尖銳,影響歌曲的音質和美感。
3. 吐字的力度:吐字的力度是指舌尖與下齒之間的接觸力度。吐字力度的大小會影響歌曲的音色和音質。適當的吐字力度可以使發音更加圓潤、柔和,增加歌曲的表現力。但是過度的吐字力度會導致發音過于模糊,影響歌曲的清晰度和準確度。
4. 咬字和吐字的配合:在演唱時,咬字和吐字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理的發音過程。咬字和吐字的配合可以使歌曲的發音更加自然、流暢,增加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總之,咬字和吐字是中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正確咬字和吐字,可以使歌曲的發音更加清晰、準確,增加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演唱時,需要注意發音的準確性、咬字和吐字的力度以及咬字和吐字的配合,以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二、中國聲樂作品中咬字與吐字的方法與技巧
咬字,就是在呼吸的支持下,根據漢語的語音特點,根據特定的發音部位,對喉嚨、牙齒、舌頭、嘴唇等發聲器官的狀況以及呼吸的強度進行適當的調整,才能咬得準確,發出一個字的聲音。咬字與吐字是聲樂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們直接影響歌曲的發音準確性和表達力。下面將介紹一些中國聲樂作品中咬字與吐字的方法與技巧。
(一)咬字與吐字的方法
咬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舌尖與上齒輕輕接觸:在發音時,舌尖輕輕觸碰上齒,這樣可以使發音更加清晰。但是要注意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影響發音的流暢性。
(2)舌尖與下齒輕輕接觸:有些音節需要舌尖與下齒輕輕接觸,這樣可以使發音更加準確。例如發音“z”“s”等。
(3)舌尖與上下齒同時接觸:有些音節需要舌尖同時接觸上下齒,這樣可以使發音更加清晰。例如發音“zh”“ch”等。
吐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唇齒協調:在發音時,要注意唇齒的協調,使氣流順利通過口腔。例如發音“b”“p”等時,要注意唇部的用力。
(2)舌位準確:舌位的準確性對于吐字非常重要。例如發音“l”時,舌尖要輕輕觸碰上齒齦,使氣流順利通過。
(3)控制氣流:在發音時,要注意控制氣流的強度和穩定性。氣流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發音的準確性。要通過練習控制呼吸,使氣流穩定。
另外,還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發音要準確:在演唱時,要注意發音的準確性。要根據歌曲的曲調和歌詞的含義正確發音,使歌曲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
(2)咬字和吐字要自然:雖然咬字和吐字是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技巧,但是不要過分夸張,使發音顯得不自然。要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和歌曲的風格,適當運用這些技巧。
(3)多練習:咬字和吐字是需要長期練習的技巧,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掌握它們。可以通過唱歌練習、口語練習等方式,提高咬字和吐字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總之,咬字和吐字是中國聲樂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們直接影響歌曲的發音準確性和表達力。通過掌握咬字和吐字的方法與技巧,并進行長期的練習,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二)咬字與吐字的技巧
在聲樂歌唱過程中,吐字和咬字是需要掌握的一種方法和技巧,同時這也對歌手的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對吐字和咬字的技巧做一些解釋。
1.重咬字頭:漢字的語音由聲母和韻母組成,而字首又是聲母中最主要的組成成分。在音節的發聲過程中,字頭所占用的時間很少,但是其發聲的影響卻很大,因此要確保字頭的重音清晰,必須確保字頭的重音力量。“重音”指的是一個人在念出一個字的時候會發出一個準確的聲音。聲樂歌手要加強對口腔肌肉的練習,尤其是增強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更有說服力,同時還要保證口腔內壁爐的位置,使發聲更精確、更響亮。
2.圓吐字腹:中國的語言尤其注重發音,而圓形往往表現在發音的腹部。字腹就像是一個字音韻母,它所占據的時間比較長,因此,要想發音連續、準確,必須保證字腹是圓的,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歌唱者要靈活適當地調節字腹音腔,而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要堅持以字為骨、以腔為肉。
3.字腹發音:在民族聲樂演唱中,一個重要的吐字和咬字技巧就是“字腹”,在實際的發音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放松”的原則,讓氣體能夠在歌手的口中暢通無阻,從而提高聲音的音效,達到更好的共鳴和共振的效果。
(三)中國聲樂作品中咬字與吐字的技巧
1.“十三轍”發音法:“十三轍”(韻文)被廣泛應用于京劇、北方曲藝和北方民歌中,成為戲曲、曲藝和民歌歌手必備的基本技能。所以,在唱歌的時候能否對“十三轍”(韻律)進行嫻熟的把握與應用,也是唱歌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按照漢字發聲的三大特征,將中國的聲樂理論總結為“出聲”“引腹”“歸韻”,這是一種較為科學的發聲方法。最初為詩歌、曲牌和唱詞所使用的“十三轍”,其聲調的歸類方式對了解漢字聲調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這對理解“歸韻”、字的結尾規律有極大幫助。
2.“十八韻”發音法:“十八韻”發音法是一種古代漢語發音的研究方法,它是根據古代漢字的音韻規律,將漢字的發音分為十八個韻母。這種發音法在古代漢語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理解古代文獻、研究古代音韻變化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十八韻”發音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古代文獻和現存方言的資料,研究者通過對比分析,總結了古代漢字的十八個韻母的發音特點。這些韻母包括a、ia、ua、o、uo、e、ie、ue、i、u、ü、ai、uai、ei、ui、ao、iao、ou。研究者通過對這些韻母的發音特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中的音韻變化。
古代漢語的音韻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研究者通過對古代文獻和現存方言的對比研究,總結了十八個韻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規律。這些規律包括韻母的前后關系、聲母的影響、聲調的變化等。研究者通過對這些規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的音韻系統。
古代漢語的方言差異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研究者通過對古代文獻和現存方言的對比研究,總結了十八個韻母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況。這些分布情況包括韻母的出現頻率、韻母的變異情況等。研究者通過對這些分布情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的方言差異。
十八個韻母的發音特點和演變規律對于古代文獻的研究和古代漢語的教學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研究者可以通過對這些韻母的應用,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中的音韻變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古代漢語的教學。
總之,“十八韻”發音法的研究對于古代漢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十八個韻母的發音特點、演變規律、地域分布和應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研究古代音韻變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古代漢語的研究。這種研究方法的應用將有助于推動古代漢語研究的發展,加深我們對古代漢語的認識。
三、歌唱中語言的重要性
(一)正確表達情感
每首歌曲都是創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創作的,創作者將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通過歌曲表達了出來。要想了解一個故事的背景,就必須對歌曲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的認識,要一字一句地去揣摩,一句一句地去領悟。要想有良好的言語溝通,就一定要讓聽眾明白你在歌唱什么。在歌唱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哪里要著重表達,哪里要細膩處理,這些都會對情緒表達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保證咬字與吐字的技巧,要充分運用自己咬字與吐字的變化,將聽眾帶到自己所演唱的歌曲中去。
(二)提高藝術表現
聲樂是通過歌唱來表現詞曲作家所賦予歌曲特殊的“情”,包含一個時期的背景與特點、一個民族的特點、一個社會的特點與一個人物的性格。歌手可以用“情”來帶動“聲”,讓“聲”來服務于“情”,進而實現“聲情并茂”的藝術表達。可以說,這樣的狀態是古今所有杰出的歌手所追求的。這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藝術上的要求,而另一種形式則需要熟練的嗓子,要有優美的音色和音質,要吐字清晰,要有音位和音域,要有很強的控制力,這樣才能在沒有任何顧慮的情況下完美地達到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科學發聲
大多數聲樂專業學生在學習聲樂時存在很多誤區,他們只追求歌唱技巧,從而使自己的嗓子喪失了原來的音色,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忽視了自然的發音。要把一首好的歌唱作品很好地演繹出來,必須有正確的歌唱方式。然而僅僅確保發聲方式正確是不夠的,要想提升發聲方式的運用效果,就需要加強對咬字與吐字的控制,將每一個字都清晰、高效地表達出來,才可以將歌曲的內心情緒完全傳遞出來。對于少數民族歌手的歌唱來說,歌唱是情緒的表現。歌唱的語言也分很多種,它也是由各種語種組成的,所以在語言的規范和標準上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通過對咬字與吐字進行深入的學習,能夠更好地為其進行正確的發音,使歌手能夠正確地辨別出發音的正確與否,保證自己的口腔、唇齒和喉嚨等部位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清晰的。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更好的歌唱作品,讓歌曲的藝術形象更加生動。
四、結語
一個人的咬字與吐字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逐步融入日常,在日復一日的語言應用中形成的。在唱歌的時候,要確保自己的咬字清晰,平時就要多進行訓練,熟練掌握咬字和吐字的技巧,演唱中的情緒通過發音來確定,而發音就是演唱情緒的體現。正確的發音,既能反映歌手的演唱技巧,又能讓歌曲更好地表達出來,給觀眾帶來更大的享受。在歌唱過程中,不但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練習,從而提高其咬字與吐字的技能,使得聲音的音色和音質趨于完善,更要通過我們在歌唱過程中好的吐字,把創作者的內心情緒傳達到觀眾的耳中,讓他們可以通過歌唱去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要傳達的情緒,以最美妙、細膩、自然的聲音將歌唱藝術傳遞給更多的觀眾。
參考文獻:
[1]宋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2]唐喆.語言是聲樂藝術教學的基礎[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1):94-96.
[3]韓冰.論咬字與吐字技巧在歌唱實踐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0(18):16,32.
[4]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石月婷.聲樂教學語言的基本特點及其運用[J].音樂探索,2008(1):73-76.
[6]姜姍姍.淺談歌唱藝術語言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1(4):16.
[7]郭淑芬.淺談聲樂演唱中的基本要素[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1):205-207.
作者簡介:
劉亞琳(199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