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彩玲 何仲禹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正在進一步加劇,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值得關注,而目前社區建成環境成為干預其健康的重要著力點。以江浙皖地區內3個典型城市為例,利用ArcGIS空間分析獲取老年人日常生活圈內的客觀建成環境并以此作為地理背景,以“客觀建成環境—個體感知—體力/休閑活動—健康”為路徑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分析3個城市老年人健康的受影響機制并比較異同。結果發現,3個城市有相同的影響路徑和不同的影響機制。南京市客觀建成環境通過影響老年人主觀建成環境感知間接影響休閑活動強度,進而影響心理健康;合肥市客觀建成環境通過影響老年人主觀建成環境感知間接影響體力活動強度,進而影響生理健康;嘉興市客觀建成環境通過影響老年人主觀建成環境感知間接影響休閑活動強度,進而影響生理健康。基于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主觀感知和個體活動強度起到的中介效應,以期為建設老年友好社區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建成環境;主觀感知;中介效應;老年人;健康城市
文章編號:1673-8985(2023)02-0125-08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志碼 A
0 引言
我國自20世紀末邁入老齡化社會后,面臨老年人口占比與絕對數量同步增長的態勢,老年群體的健康脆弱性問題值得關注。因老年群體個體機能日益衰退、活動范圍受限,社區成為其日常活動的主要空間單元。然而,老年人的健康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共同影響[1],除個體特征差異導致的活動能力閾值外,社區客觀建成環境與老年人的主動式健康行為之間也存在高度關聯性。客觀建成環境通常以體力休閑活動為中介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國外已有大量研究發現基礎設施的可達性[2-3]、街道連接性[4]、土地使用的多樣性[5-6]是激發老年群體參與步行體力活動和娛樂休閑活動的關鍵因素,適量地進行這類活動可以改善其身心健康。居住在高度適宜步行社區中的老年人的BMI指數顯著下降[7-8];較低的老年男性肥胖風險與較好的街道連通度有關[9];獨居老年人參與更多休閑活動能顯著改善其心理健康[10]。國內的相關研究[11-12]也證實健康活動行為可以作為觀察建成環境對健康影響的有效中介變量,清晰地揭示客觀建成環境要素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機制。此外,客觀建成環境還能作用于老年人的主觀感知進而影響其健康,主觀建成環境感知可以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健康。研究發現,更好的建成環境感知對鄉村老年人抑郁癥狀有明顯減弱作用[13];更好的鄰里居住環境感知能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4-16]。同時,目前有學者還發現,客觀建成環境能夠先影響老年人的主觀感知再去影響其健康行為,老年人的建成環境主觀感知對其休閑體力活動的影響較顯著[17],[18]21-22,但影響的正負效應卻不一致[18]21-22,[19]。可見,有關客觀建成環境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已經較多,以體力休閑活動為中介對老年人健康產生影響這一路徑的研究相對成熟且結論一致性高,而客觀建成環境影響老年人主觀感知的研究相對較少,以“客觀建成環境—個體感知—體力/休閑活動—健康”為影響路徑的研究更少,且結論存在不一致性。此外,已有的研究雖然普遍得出良好的建成環境能夠以體力休閑活動為中介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正向影響這一結論,但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研究中卻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第一,究竟是客觀建成環境直接影響體力/休閑活動,還是通過個體感知后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第二,不同的研究為何存在建成環境要素影響結果的不一致性?這些不一致性是否與不同研究選擇各異的建成環境要素有關?針對以上疑問,本文選擇江浙皖地區內3個典型城市——南京市、嘉興市、合肥市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相同的建成環境要素進行對比分析。首先,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構建已有文獻中常見的“客觀建成環境—健康”“客觀建成環境—主觀感知—健康”和“客觀建成環境—體力/休閑活動—健康”3條影響路徑,觀察建成環境對健康產生影響的過程和結果。其次,根據上述路徑結果和已有研究不足構建本文設想路徑“客觀建成環境—個體感知—體力/休閑活動—健康”,進而探討社區客觀建成環境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過程機制,對比江浙皖地區內這3個不同規模等級城市的結果,挖掘影響結果中存在的差異與共性。最后,總結能夠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建成環境要素,并從適老化社區建設的角度提出相應的規劃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