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作者
尼爾·博任納
譯者:李志剛 徐 江 曹 康 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城市化是一種影響極為深遠的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城市生活曾經局限于中心城市,現在正不斷向外擴散,創造新的城市景觀。在一些地區,城市化甚至擴散到更大的地域尺度,創造著巨型城市星系。可以說,城市無所不在,當前城市化的世界是一個大都市區域的鏈條,連接著各個地點,即使傳統上被認為與城市沒有聯系的地區也已經和城市聚集體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起來。中國的城市化被認為是全球正在經歷的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影響21世紀人類進程的大事之一[1]。當前,中國城市化建設進入高速增長的關鍵期:一方面,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基礎設施配置向外鋪開擴散,人口不斷涌入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另一方面,城市病、農村病等問題日益顯現,城市化進程出現了一些明顯弊端。因此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需要加深對城市問題的認識與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認為,21世紀對全人類最具影響的兩件大事,一是新技術革命,另一個是城市化[2]。城市化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是現代文明發展程度的衡量因素之一[3]。隨著城市成為跨國投資、知識流動、人才集聚的主要場所,城市空間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長期以來,城市被定義為具有明確、清晰邊界的實體,21世紀以來,隨著城鄉互動的增加,物質、信息和人口交流的提速,城市邊界日益模糊,傳統的城市理論在當前的城市環境下面臨挑戰。在當代城市研究處于十字路口的情況下,批判城市理論意圖對既有城市的認識論進行批判性質疑、審視與更新,為把握不斷變化的全球城市景觀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書就是延續了“批判城市理論”基本脈絡的著作之一。
本書的作者尼爾·博任納(Neil Brenner)分別在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芝加哥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地理學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城市理論”教授,也是該學院“城市理論實驗室”(UTL-GSD)主任。博任納在2014年入選湯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高被引學者”,在Web of Science所收錄的近10年社會科學引用數據庫中,他的引文量位居前1%。博任納的最新著作為《新城市空間:城市理論與尺度問題》,經典著作包括《新國家空間:城市治理與國家形態的尺度重構》《城市理論與城市經驗:遇見城市》《全球城市政治:國家的非正規化》等。本書是針對21世紀城市問題的城市研究專著,由一系列聚焦當代城市化的文章組成。書中涵蓋博任納20年來對城市重構、城市理論與研究方法的諸多思考,既包括作者長期對城市問題的研究成果,又附有作者與同事的對話思考。
本書可分為兩大部分:城市尺度重組(第1—6章)和城市化空間(第7—10章)。第一部分的核心為“城市重構”,作者將城市治理的轉型視作一個尺度重構過程,認為城市問題本質是一個尺度問題,相比將城市看作一個有邊界的地域單元,作者更強調城市是一種根植于廣泛且動態演變過程中的社會空間聯系。在第一部分的后幾章,作者也通過闡述一些主要的理論對尺度問題與城市空間、國家戰略空間、城市管制和新自由主義之間的聯系進行探討,并試圖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等地域生活的尺度重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個更為本質性的城市批判研究視角,作者用星球城市化概念來批判性質疑“元地理”假設,意圖用星球城市化理論闡明城市轉型與重構的多樣性與非均衡性。作者從根本上對“城市化”概念進行界定,認為城市化是一個集聚與擴散辯證統一的動態過程,既包括“城市”的空間擴張與經濟增長,又包含“非城市地區”的社會、環境轉型更新。
在第一章,作者先以幾位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家的研究為基礎,闡釋批判理論的概念,批判理論的核心與本質概念可以用4個相互交織的命題概括,分別為:批判理論是理論;它具有反思性;它涉及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它強調實際情況與可能性之間的脫節。隨后,作者指出,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由于當時城市特征、邊界的模糊性,將城市化問題列入運用批判方法的議題之一是站不住腳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迅速擴張、社會空間的持續轉變,將城市化問題納入批判理論構建的成熟時機已經到來。
在第二章,作者以亨利·列斐伏爾聲稱的“空間的普遍爆炸”[4]引出城市化進程中的尺度問題與空間重構現象,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重構的背景下,尺度問題需要更新,城市問題也需要在尺度視角下被重新定義。城市已經不能被簡單視為不證自明的相對實體,城市研究者面臨制度組織和地理組織的重大轉型,作者概括有關的城市研究方法論轉向,總結出以下3點:第一,城市是資本積累在全球循環過程中的關鍵節點;第二,城市成為全球體系中連接零散地方的尺度間密集網絡的產物;第三,城市尺度逐漸成為國家空間性的多尺度重組得以展開的戰略性管制調整。關于尺度問題,作者強調幾個特性:尺度來源于社會關系垂直分異與再分異,具有暫時穩定性、相對性、馬賽克式形式性、結構內嵌性、過程的路徑依賴性和調整修正性。
第三章里,作者指出,再地域化——各類地域組織如城市和國家的形態重構和尺度重組是當下這一輪全球化的固有現象。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城市和國家經歷尺度重組:對城市而言,城市的世界體系得到鞏固,形態進行轉變,經濟影響力也逐漸脫離國家關系下的地理基礎;對國家而言,國家被同時“內部外化”與“外部內化”,分別對應尺度向下重組和尺度向上重組。在當前城市成為資本、國家和地方社會關系高度矛盾交織之地的情況下,城市管治問題應綜合考慮國家、超國家和全球尺度。
第四章主要是關于1960—2000年西歐國家的空間重組過程,作者將其劃分為4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空間凱恩斯主義階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危機中的福特主義階段;80年代,第一輪全球地方化戰略階段;90年代,第二輪全球地方化戰略階段。總結這一時期西歐國家的空間重組過程,作者發現空間重組具有顯著的路徑依賴特征,呈現多層疊加的地域馬賽克形式。針對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空間構造的生產及轉型,作者強調國家尺度重組得以在歐盟范圍內全面推進的機制是城市管制的重整。
第五章內,作者提出了幾個關于國家尺度重組的開放式問題,例如國家權力在空間上如何構建、應該用什么分析方法來研究國家權力的空間問題等。作者認為當前批判地緣政治學領域已經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相對缺少的是有關方法論的研究,特別是抽象概念和具體背景的聯系問題。在章末,作者還嘗試提出3個可能的第二輪研究前沿:解釋的邏輯、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期問題。
第六章主要是關于“新自由化”的討論,以期幫助理解北大西洋福特主義崩潰后的管制重構過程和2008年經濟危機后的資本主義管制重構過程。對概念常具混淆性和不精確性的“新自由化”,作者給出了如下的定義:新自由化代表的是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非均衡發展、混合型的、有規律可循的、市場規則下的制度改革趨勢。作者提出區分新自由化過程的3個核心分析維度,包括管制實驗、跨區域政策轉移體系和跨國管理體制。從這3個核心分析框架出發,作者劃分了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化歷史分期,并勾勒出未來管制重構軌跡的幾種可能情景。
在當代全球資本主義秩序(無序)下,空間的非均衡性仍然是地方特色[5]。多年以來,“非均衡空間發展”(uneven spatial development,USD)的概念是批判性的地理學學術研究的核心。在第七章,作者研究了一個特定的問題:USD的地理學是如何被概念化的?作者形象地把USD地理學比作“千層蛋糕”,即社會空間性的多個不同維度的多層融合。對USD理論進行綜述后,作者結合現代資本主義的狀況對USD的本質做了簡要總結。最后,還對USD理論從地方、地域、尺度和網絡這4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最重要的維度進行逐個分析。
第八章至第九章,作者結合當前城市化時代特征,對城市化議題進行闡述。當代全球資本主義重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在全球地域中呈現不均勻、高密度的交織布局,城市環境與城市輪廓的模糊性也逐漸增強。這個現象帶來了新一輪的認識論危機,即城市該如何精確定義?城市理論的未來如何?作者首先以美國社會學家金斯利·戴維斯(Kingsley Davis)曾提出的相對國家總人口的城市人口經典定義為例,介紹從前對城市的經典看法,認為這種觀點將城市假定為一個與發展歷史無關、以人口為中心的概念,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忽視了城市化進程對集聚中心以外地區的廣泛作用與影響。作者提出,當前已經是“星球城市化”形式,即使是地球大氣層的外側,也已經鋪滿了軌道衛星與太空垃圾構筑的厚網,無法避免地受到城市化的影響。因此,當代“城市”政策和管制問題在理論分析與空間層面都必須得到相應的延伸,城市化的治理與全球的治理已經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
第十章里,作者對城市化概念進行深入解讀與剖析,指出城市/非城市的傳統城市認知體系存在盲點。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不斷擴張,但這也伴隨著非城市空間的大規模更新,單純劃出一條連續的城市/非城市分界線是不可行的。作者建議以一個新的創造性視角,用“去外部化”的城市理論來對全球城市化中新型景觀進行研究與實踐。面對當前建筑師重新關注鄉郊與腹地的趨向,作者提煉兩個總結性的命題為這些努力提供方向。一是需要重新考察城市化在地球上所呈現的多樣化地域、景觀與生態系統;二是嘗試突破、質疑傳統腹地與功能景觀區概念,構建一種面向集體使用和公共利益的、非“城市地理”意義上的城市化。
縱觀全書,筆者認為有3個特色與亮點。第一,理論詳實充分。本書考據豐富,參考大量文獻與學者著作,在講述有關概念與理論演化時,系統地展示各個學派學者的觀點,細節性地在文中標注參考的文獻、文章,為讀者全面、深入地學習提供平臺。本書內容豐富詳實,多而不雜,始終延續著批判理論的基本脈絡,帶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系統全面地對傳統城市理論進行批判,提出新的“星球城市化”視角。第二,語言邏輯清晰。該書內容架構層層遞進,具有巧思,先介紹批判城市理論的適用背景,讓讀者對當前動態變化的資本主義景觀有了大概印象,再自然引出書中的核心概念“尺度重組”與“城市化”。作者深入融合理論與實踐,以20世紀7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西歐國家空間重組為例,直觀生動、深入淺出地展現了國家空間重組的過程與作用機制,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第三,圖表形象直觀。書中每章內容基本都附圖附表,圖表出現的時機都恰到好處。譬如在第三章中,作者在第四節和第五節分別介紹城市的尺度重組和國家的尺度重組,在兩節敘述之后,附表展示了城市尺度重組和國家地域重組在全球、國家、城市—區域層面上的區別與聯系,表格高度凝練地概括前兩節的內容,便于讀者深入理解。在之后的每一章中也基本都有類似的圖表出現,與文字觀點相呼應,大大增強了可讀性。
世界銀行在《2020年的中國》報告中曾經指出“當前的中國正在經歷兩個轉變,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農村、農業社會向城市、工業社會轉變”。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不斷推進,延續了數千年的以農村為主要生息地和聚居地的“鄉土社會”正在離我們遠去[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城市化的實踐中進展快速,受益頗多,如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城市群區域快速融入國際勞動分工體系中,逐漸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全球城市區域[7];上海更是成為長三角最大的投資門戶,發揮著向外鏈接全球和全國網絡、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核心作用[8]。但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化的冒進態勢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空氣污染、農村空心化等問題不斷暴露;同時,城市化速度也趨于下降,區域發展不平衡程度加劇,長江經濟帶多維邊界效應顯現,一體化愿景和碎片化現實不斷矛盾斗爭[9]。在復雜的地理國情與國內外多重社會經濟和政策因素綜合疊加交織下,中國的城市化問題表現為“多重悖論”[10],理念與實踐上都迫切需要對“城市化”提高認知,從而促進中國城市化的穩定呈現與持續深化。本書正是由一系列聚焦當前城市化的文章所組成,包含了作者近20年來進行城市化探索的思想精華,還給出了關于理解新型城鎮化形式的新的研究方法以及與之關聯的廣泛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為深入解讀中國城市化發生原理、演進規律及實踐路徑等提供了新視角、新理論,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