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曼
一、問題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在“雙減”背景下,重新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提質”變成一線教師所面對的尤為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基于上述問題背景,我們課題組對廣州市部分學校的七、八年級的初中生進行了《學生作業情況調查》的不記名問卷調查,共回收1243份有效問卷.調查項目共35道題,問題包括作業時長、對數學作業中各類題型的喜好程度、對完成數學作業存在的意見、完成數學作業后的反饋等方面,了解初中數學作業實施現狀及對于優化作業設計的目標期待.
回收問卷后,使用EXCEL和SPSS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SPSS的信度分析Crobah.ɑ系數為0.760,說明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使用KMO和Bartlett檢驗進行效度驗證,KMO值為0.724,介于0.7~0.8之間,反應出效度較好.
二、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1.作業量的設置
從總體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基本符合“雙減”的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對于作業量的把控比較到位.雖然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適中,即是契合本身的能力水平的.90%以上的學生對于老師布置作業的題目挑選是滿意的,只有11.64%的學生認為老師經常進行分層作業,說明教師在進行分層作業這方面精力顯然不足,只能照顧大部分同學的需求.
綜合總體數據分析來看,成績較好的同學有一半以上都認為作業存在重復性,成績較差的同學則認為數學作業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這極大的展現了當前作業布置上存在的問題,不僅不利于成績較好的同學完成數學知識的深入挖掘.同時,對于成績較差的同學也不能完成知識的鞏固,反而使作業成為了一種負擔.針對此種調查結果,教師需要及時針對調查結果對作業模式進行調整,并在一定時間后,重新以調查問卷的形式用同樣的問題對同學們作業感受進行調查與此次結果進行對照,使作業難度與數量可以適應各階段的學生.
2.作業難度的設置
在“數學成績非常好”這個學生群體的調查結果反饋出這個群體更喜歡解答題,有確定的解題思路及確定的結果.對于沒有特定答案的題目,過程及結果比較開放型的類型沒有固定的“模型”“套路”,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沒有確定的解題的方式方法,對于數學知識的靈活調動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數學建模經驗不夠,信心不足.而在“中等偏下”的群體中,學生更傾向于無需解答過程的書寫,對于解答題的范式及答題的思路分析掌握不佳.
3.作業結果的反饋
在作業完成后的結果反饋中,絕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老師的作業批改是滿意的,對于老師在批改中的評語是在意且會根據老師的評語及時調整,以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成績.由此也可見現行階段中的作業反饋從學生的主觀感受上是有效的,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無論是主觀意愿上的對于數學的接受程度還是客觀的成績反饋.
4.學生對作業反饋的處理
在關于錯題的解決方式中,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的主觀能動性有著非常大差別,而對于造成學困生不夠積極主動進行的學習的原因中除了數學成績的打擊之外,對于數學學習興趣的缺乏的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此給我們提出了對應的思考,在分層作業的實施中,特別是對于學困生的作業設計,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如何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積極創造其在數學學習中的成就感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三、優化作業的目標及期待
從以上研究展現出想要使作業更符合學生自身,要從學生對作用認知上做出改善,轉變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這對學生今后發展以及數學作業效度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1.優化分層作業
對于分層作業的實施需要做到有效分層.
對于學困生而言,允許出現不同維度對于同一知識點的考察,通過反復訓練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在其作業的設計中可以多使用范例、梯度的合理設置等方式讓其從對“數學作業無從下手”到“有據可依”,保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設計時可就同一知識點或同一思想方法深挖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根據老師的作業批改及評語及時更正作業中存在的錯誤,晉升中等生.
對于中等生,作業的設計應該更精簡,避免同一知識點的反復練習,可適當增加拓展練習,特別是綜合性較強的解答題,提升解題能力,讓他們“跳一跳”能夠解決,增強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數學學習中獲取成就感.
對于學優生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避免同一知識點的“面面俱到”“反復練習”之余,在拓展提升能力上,更應該考慮其本身的需求.
2.作業方式多樣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豐富教學方式,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作業的設計遵循合理的作業體系的同時,也應多樣化,避免單一的紙筆作答的結構,也不拘泥于每日作業的范式.可以通過每周固定時間的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增強數學與生活的連接,更開放性的調動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多元化的問題,增強數學素養.如每周可以彈性布置一至兩道拓展練習,對層度不同的學生對應的拓展練習也應不同.布置時,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科的背景或是生活的實際應用,進行項目學習.可讓學生根據生活場景的需要建立數學模型進行求解,立項研究、編寫數學小論文等開放性作業.亦可參與題目的創編,特別是優等生,可以創編一些綜合能力要求更高的拓展練習.
3.強化歸納整理
新課標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故優化作業設計之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落實作業有效性的舉措在于學生對老師批改完作業后的錯題處理.師生之間應有更強的連接及時解決處理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好作業的歸納整理,更有效的發揮作業的鞏固功能.故在作業的設計中可以有針對性的滾動學生的易錯點,以檢驗及鞏固學生的掌握程度.當然,對于易錯題的設置不可過多,容易讓學生失去成就感.
實踐證明,優化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結合更有效的分層作業的布置,更有針對性的對應學生的群體,讓學生做其所需,能更好的提升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全身心、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在認知成績、理性精神、效率意識、良好認知結構和數學學習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主體個性得到發展,全體學生得到實質化的進步和整體化的提升.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課題專項課題“通過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以圖形與幾何部分為例”(21BZYSJ211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