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明
對于初中體育教學而言,跳繩運動是提高學生身體機能、心肺能力、耐力、身體素質的重要項目,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和心理素質發展的重要項目。跳繩運動形式多樣,完美匹配了初中生生性好動的特征,能夠引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和運動主動性。跳繩運動過程中,掌握準確的跳繩技能,既能保證高效運動、高質量運動,也能防止因為繩子擺動而產生的運動傷害。那么,在新課改和新中考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之下,初中體育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開展跳繩技能提升,從而強化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跳繩成績,推動跳繩教學改革呢?
一、指導學生巧妙選擇跳繩器材
跳繩運動的關鍵在于“繩”,這是因為跳繩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身體跳躍、身體協調、身體擺動、跳躍速度、手臂擺動等技術動作均需要以“繩”作為主導。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跳繩技術,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選擇跳繩器材。選擇跳繩器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運動情況、身體情況、跳繩習慣等選擇旋轉阻力合適、操作簡便的跳繩器材。同時,選擇好跳繩器材之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跳繩速度、跳繩習慣等指導學生調節跳繩的長度,讓學生選取適合自己和適合跳繩運動的跳繩長度。
比如,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跳繩的握繩調整、跳繩的長度選取作為重要內容,指導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跳繩長度。通常來說,學生需要在教師指導之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繩柄根部,余下三指緊扣,兩臂自然下垂前臂外張置于體側稍靠前,接著讓學生雙腳踏在繩子的中段,以繩子剛好不緊繃、不大量垂落在地上為宜。
二、加強技術動作傳授講解
要想提升跳繩技術,掌握跳繩的技術動作核心是基礎,也是核心。在雙腳并腿跳躍的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技術動作的拆分講解,讓學生對擺繩過程、跳躍過程的每一個技術動作做到了然于心。同時,針對起跳階段的技術動作,教師還需要說明跳繩的起跳高度選擇,讓學生選擇不消耗體能且節約單次跳繩時間的起跳高度,并保證跳繩過程腳能夠順利通過。當然,除了理論概念的傳授以外,教師也需要身體力行為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的示范,并開展針對性訓練。這樣,學生通過技術動作的學習,跳繩技術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如針對跳繩運動過程擺臂動作的教學,教師可以借助自己跳繩過程向學生演示手腕和小臂的配合旋轉。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PPT或者視頻向學生展示手腕和手臂旋轉過程的技術動作分解,讓學生明白跳繩的過程手腕在進行“圓周運動”。技術動作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兩兩一組進行模仿訓練,并讓學生相互監督和相互指正,逐步規范技術動作。
三、創新技術教學模式和內容
要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跳繩技術的教學過程,真正獲取跳繩技術,初中體育教師還需要創新跳繩技術教學模式和內容,讓學生能夠沉浸到技術教學全流程進行深度感知和深度學習。在示范講解和輔導訓練的技術教學手段之外,教師可以引入問題探究法、合作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讓學生感受到跳繩技術教學過程的趣味性,進而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配合教師完成教學。
如在手臂運動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提問教學法開展教學,向學生提問“手臂和身體夾角保持多少度是最好的跳繩動作”,讓學生產生探索意識和學習想法;在跳躍耐力訓練過程,教師可以編創跳繩游戲,利用音樂舞蹈的形式指導學生開展雙腳并腿跳、移動跳躍等技術動作學習。
初中體育教師應當認識到跳繩運動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跳繩技術的價值所在,認清現階段跳繩技術教學現狀,匹配學生的身體情況、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跳繩技術教學,讓學生逐步提高對跳繩技術的認知,提高跳繩水平,實現體育運動綜合能力提高。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