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如何引導小學生毫無違和感地接觸中醫藥學,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醫學文化,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我們以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本趣慧讀寫課程的實踐研究”為抓手,從讀與寫兩方面并進切入,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使中醫親近兒童,讓兒童于趣慧讀寫間了解中醫,愛上中醫,傳承和弘揚中醫。
一、用眼睛讀——認識有趣的中醫藥名:小藥名,深藏大學問
俗話說人如其名,我們的藥材也不例外。傳承千年的中藥文化,每味藥材也蘊含著他們別具一格的風采。
1.以生長季節而得名
適逢夏季,讓學生認識兩種與夏天有關的中藥——半夏和夏枯草,必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先認識“半夏”。出示《禮記·月令》的記載:“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半夏名字的由來學生一讀則明。接著讓學生猜“夏枯草”名字的,學生顧名思義,一猜就對:因夏至而枯黃萎謝而得名。
2.以人名典故而得名
以人名典故而得名的中藥名是有故事的,如活血解毒的中藥“徐長卿”。《本草綱目》稱:“徐長卿,人名也,常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此名之”。傳說唐朝皇帝李世民外出打獵,不慎被毒蛇咬傷,御醫使出渾身解數都無法醫治。民間徐長卿用采來的“蛇痢草”治愈了唐太宗的蛇傷。因為皇帝被蛇咬,所以忌諱“蛇”字。于是,唐太宗就為“蛇痢草”賜名為“徐長卿”。杜仲、何首烏、劉寄奴等中藥名也同樣承載著動人的故事。孩童于讀故事中認識中藥名,多么輕松愜意。
二、用嘴巴讀——讀準特殊的中醫藥名:字不變,同字有異音
中醫藥中冷僻字和特殊用字較多,如果閱讀時對字形字音不認真對待,就容易發生誤讀現象。出示一些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讀錯的中藥名讓學生“上當”,再給予糾正,也是特別有趣的事情。
白術:正確讀音為“白zhú”,常被誤讀為“白shù”;
阿膠:正確讀音為“ē膠”,常被誤讀為“a膠”。
厚樸:正確讀音為“hòu pò”,常被誤讀為“厚pǔ”。
川芎:正確讀音為“川xiōng,常被誤讀為“chuān弓”。
連翹:正確讀音為“lián qiáo”,常被誤讀為“連qiào”。
……
字正腔圓讀準中藥名,在讀準藥名中學語文,在學語文中記準中藥名,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
三、用慧心讀——閱讀名醫的趣聞軼事:平凡事,醫德醫術高
閱讀《華佗和麻沸散的故事》,了解華佗為尋找麻醉藥解除病人痛苦不惜自己親口品嘗、親身試藥的高尚醫德,知曉最早發明麻醉藥是我國名醫華佗。閱讀醫圣張仲景《蜂蜜治便秘》的故事,知曉蜂蜜治便秘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這種治法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倫》中取名為“蜜煎導方”,備受后世推崇。閱讀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錢乙《黃土治腎病》的故事,領略錢乙用一貼“黃土湯”給宋神宗的皇太子治病的神奇。摘選錢乙醫生的《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關于常見呵欠的直訣給學生讀一讀,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儼然一名中醫的模樣。繼而推薦孩童與家人一起閱讀《小兒藥證直訣》,防疾病,保健康。
呵欠面赤者,風熱。呵欠面青者,驚風。呵欠面黃者,脾虛驚。
呵欠多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傷風。
熱證疏利或解化后,無虛證,勿溫補,熱必隨生。
閱讀名醫逸聞趣事,既能領略名醫醫術醫德的高明,更能深切地感受中醫的博大精深以及中醫在國際醫學界的強悍地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四、用資料說——慧眼發現詩情藥意:味味藥,鑲嵌款款情
相思病無藥可醫,但相思之情卻可以用藥寄托。南宋詞人辛棄疾別離妻子奔赴沙場殺敵,在軍營中以中藥入詩,寫就《滿庭芳·靜夜思》,完美寄托了自己對妻子的相思之情。讓學生讀詞,找一找詩詞中的中藥,說一說詩詞中的中藥,談一談中藥的特別用意,學生興趣盎然。
滿庭芳·靜夜思(辛棄疾)
云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郁,金縷織硫黃。
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堂。連翹首,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
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
《滿庭芳靜夜思》中運用珍珠、防風、沉香等25味中藥,借助藥物的諧音,以藥物為物象,傳達情義,一語雙關,表現了詞人沙場凄涼與對愛妻的思念之情。讓學生跟隨詞人的腳步學習詩中涉及的中藥,打通古今通道,增強中藥與生活的聯系。學生憑借查閱的資料,分享了一些常見的中藥知識,不僅圖文并茂,而且靈活運用了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藥方”來表達。整個過程,學生到底是在學習中醫,還是在學習語文?這融合,這境界,恐怕誰也說不清。
中醫藥遇見古詩詞是多么令人驚艷的事情。當學生還在嘆服辛棄疾的才情時,教師只需輕描淡寫說一說:辛棄疾的妻子范氏收到丈夫來信后,又用了至少17味藥名寫了一封回信,其文學與醫學功底絲毫不輸辛棄疾。故事就此戛然而止,學生的興趣被點燃,自然就會去查找資料自主探究,那后續網羅的知識量遠遠超越課堂上的獲得。
六、用童心寫——不拘一格為藥代言:小詩文,真情童趣濃
中藥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療效,服務于人民的健康,理應得到我們的傳承與弘揚。引導學生提筆為中藥代言,文體不限,不拘一格,學生雀躍成詩。其作品雖然簡單稚嫩,但愛中藥之童心清澈可鑒。
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打開方式除了上述聚焦讀寫的多種方式,還可以有很多。可以“種中醫”:讓學生種植并觀察中草藥,寫觀察日記;可以“畫中醫”: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草藥,畫一畫中草藥導圖,展現中藥的歸經與功效;可以“用中醫”:讓學生運用中醫知識調節健康飲食,喝一喝中藥養生湯;可以“唱中醫”:把中醫元素改編進熟悉的歌曲歡唱起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在生活中煞有其事“玩起來”。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本趣慧讀寫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14360)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